杨静宜长长的叹了口气。
起身来到御书房中央跪下,“父皇,儿臣恳请父皇准许能够去宗人府见老皇叔一面。”
此言一出,立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无视苏璃音投过来几分感激几分愧疚的复杂目光,杨静宜不着痕迹地向除兵部尚书外的几位大人点点头,“儿臣一直好奇,老皇叔如何能在京城千里之外遥控外面起事,又是哪里来的银两经年累月培养如此多的兵士,甚至瞒过了朝中众人。”
没有指向,又像是有指向。
这也不完全是她自己的疑问,虽然是为了帮临南王府一把,但她确有此问,问问也没什么。
而且在朱允治转交的父亲遗物中,在江予初的手稿中,甚至朱允治跟齐司白离开前都曾提出这些问题,若是江予初定会弄清楚吧。
其实问题不止这两个。
还有更深的,只是不方便公示罢了。
毕竟眼前的皇帝是喜欢大事化小,美化一切罪恶,只管自己羽翼是否干净的人。
“此番想法还请诸位大臣帮孤参详一二。”
赵谦第一个出头,“如今叛军猖獗,殿下此举乃釜底抽薪之法,老臣愿助殿下一臂之力。”
郑老也跟着出声,“正是,若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朝廷之幸。”
紧接着其余几位尚书也跟着附和。
皇帝闻言暗暗的松了口气。
他是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
他本就是不愿冲突的性子,今日临时将六部尚书和太子都叫来也是太腻烦苏璃音,可没想到李琪竟利用这个机会制造冲突。
尤其涉及到还是在颜回卖命的苏豫。
如今杨静宜的台阶递过来,他几乎不假思索的同意,甚至还体贴的叮嘱卢中,“太子身子不好,宗人府环境不比外面,人手和用品带全乎些。”
话落,几人便已经知道皇帝态度。
李琪虽然遗憾没有达成目的,但也不好在皇帝面前唱反调,只能冷眼看了苏璃音一会儿,才跟着其他几位尚书一起告辞。
御书房外。
苏璃音小步快跑喊住了要离开的杨静宜,从未有过地真挚地跪在地上,“苏璃音谢殿下之恩。”
这一刻。
许多年前那个苏璃音似乎跨越时光出现眼前。
杨静宜有些许好奇她此时是否还纠结周舒意的信,可话到嘴边突然觉得没意思极了。
无论眼前的苏璃音当真醒悟,亦或者只是昙花一现,她们终究回不去了。
有些人跨越山海可能只为体面的告别。
于是,杨静宜笑笑,有分寸的让翠霜将人搀扶起来,“郡主,朝廷可以没有太子,但不能没有苏王爷,更不能没有湘西军,这道理天下人皆知。”
苏璃音闻言却沉默下来。
双眼盯着地面的汉白玉石雕不知在想些什么。
杨静宜也不再言语,带着人往东宫走,路上碰到同样出宫的六部尚书,很诚挚的邀请大家一起去宗人府询问老皇叔。
“孤掌难鸣,孤一己之力如何比上众人?”
“殿下……”赵谦想要说什么,却杨静宜的眼神制止,而后附和道,“老臣愿意同往,即便年老昏聩做不得什么,能为殿下助阵也是好的。”
杨静宜无奈。
她就知道赵谦要如此。可那是几朝元老的拳拳之心,她又如何能拒绝。
紧接着郑老也表态,“老臣愿同往。”
还是与在御书房时一样,有这两人的表态,剩下四人很快纷纷附和,并约定了前去的时间。
回到东宫,更衣的功夫,她又安排满仓给明王瑞王和江宁发出邀请,既然这么多人要去,那便大家一起去,也正好可以看看这些人是人是鬼。
还是那句,她不信老王爷自己能干这么大。
以前不想管时她可以当睁眼瞎,如今事急从权地要参和进去,那便必然要弄个水落石出,即便最终稿处置不了那些伥鬼也无妨。
她从来都是要做便不含糊的人。
只是没想到的是,得知这件事以后,皇帝让德妃也参与进来,美其名曰德妃的弟弟朱允治身为大理寺卿不能参与,便让姐姐旁听转述。
就,听过荒谬的没听过如此荒谬的。
既然自己想知道,亲自去不就好了?堂堂一国君主,审问谋反嫌疑的皇叔不要再正常不够,即便不想露面也可以在暗处旁听……
又没有人会说他不该如此。
不理解,当真是不理解。
不仅是杨静宜,德妃本人也很无语。本来可以安静地礼佛,非要掺和前朝的事,为了防着将来有人参她后宫干政,她还得提前做点事。
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