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又看了看张俊,后者已经投靠了秦桧,不过此刻正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并没有跟着秦桧起哄,显然也在观望。
刘禅不明白为什么这些臣子一听要释放岳飞就如此骚动,不过比起这些不认识的臣子,他觉得网友们还是更可靠一些,于是又开口道:
“岳卿家入狱前是何职?既然没有实罪的话,便赶快官复原职吧!”
岳飞入狱前早先就罢枢密副使,改万寿观使,后者不过是个闲职,所以官复原职肯定不是这个,至少是枢密副使。
虽然枢密副使也是个闲职,但是名义上是枢密院副长官、正二品,名义上的军事重臣,官家重新把这个官职给他,岂不是意味着之前自己的一通操作全都打了水漂了?
四太子那边又该如何交代?
想到这里的秦桧不再顾忌,忍不住喊道:
“官家,金帅兀术派使者萧毅等将到临安,签订和议之事,其曰‘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这句话一出,朝廷再度哗然——虽然此前已经有类似的小道消息,不过此事毕竟是完颜宗弼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的,并没有任何人见过实际文字,如今秦桧在朝堂上公开喊出来,多少也有些出人预料。
秦桧就这么看着“赵构”,他非常清楚这位官家是什么德行——虽然昔日康王乱中继位,并表现出很好的政治敏锐性,但是在抵达建康府,其便多次遣使携金乞和,可惜金军不听,追得他逃去海上,后来定都临安后虽然也组织了几次北伐,但是基本上都是半路折返,朝中的臣子们,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看不懂官家为何反复横跳,只有他看得非常清楚。
官家昔日并非按照皇帝培养长大的,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皇帝,因此习惯性按照此前宗室的做派想要回避困难,偏安一隅。
当金军南下威胁他皇位存在的时候,他便让主战派去反击,就算不能打败金人,也要让金人付出一些代价,金人觉得不合算,不如坐等岁币,就不回来干扰他当皇帝。
而当主战派占优,要发动更大规模北伐的时候,他便认为这些主战派会破坏他当安乐皇帝的生活,哪怕是韩世忠这种有着救驾之功的臣子又或者岳飞这种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都会被他毫不犹豫地放弃掉。
再加上官家身有不能言之疾病,更是不自觉忧虑自身是否会被重复昔日五代十国之事,继而担心武将的跨扈,又害怕权臣的篡位,相比之下与金人议和、供奉岁币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毕竟没有金人,这个皇帝本来就轮不到他去做,既然如此放弃一些本来原本不属于他的东西换取地位的稳定就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事情了。
所以他非常有信心,只要自己重提金人即将遣使议和的事情,这个间歇性想要重振大宋荣光的官家就会迅速露出本来面目。
然后他看到眼前的官家露出惊讶的神色:
“议和?和谁?”
虽然下面的官员都用一脸“官家你在问什么”的表情看着自己,但是刘禅敢对相父发誓自己真的不知道什么议和的事情,昨天朱郎君他们只说要救岳飞除秦桧,没说什么议和啊?
他又看看自己的都知太监,后者面色古怪,最后还是小声挤出两个字:
“金人。”
“就是岳飞北伐的那些人?”
“回官家,正是。”
张见道觉得陛下没被人调换,但是很可能发了魂游症了,虽然以前官家没这种病,但是可能这些日子官家过于操劳,伤了心肾。
下面的臣子们也反应过来,难怪官家今日看起来有点奇怪。
又有参知政事楼炤站出来:
“官家可是龙体欠安,不若暂缓朝议——”
“朕没病。”刘禅把脸一板,这老头看起来不像坏人,结果开口就是自己有病,“刚才说到哪里了?哦,为什么要和金人议和?”
不怪刘禅一提议和就反应大,当初大汉统一后诸葛亮曾经把戴陵的事情讲给他听,本意是让他明白随着距离遥远,下面的官员会采取各种方法阳奉阴违或者明哲保身,哪怕有无线电台,依然要注意筛选信息,而不是盲目相信下方送来的奏折。
以及不要把所有官员都逼迫太狠不留余地,一旦这样,就会导致他们为了自保不得不欺骗朝廷。
不过刘禅听完后最大的印象是“议和”这个词果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以后谁敢用“议和”忽悠他他就要仔细挖掘下对方有什么阴谋。
结果上辈子没听到几次议和的说法,这辈子第一次上朝就听到下面的臣子有人说要议和,立即让他警醒起来。
结果他的这个反问把下面的臣子再次问懵了——这当然是因为官家您要议和啊。
当然也有反应快的,比如万俟卨。
他立即站出来:“自然是因为金人残暴,迫害中原百姓,大宋鞭长莫及,官家仁爱,不忍百姓受苦,便赐给金人和谈的机会,好用岁币换取金人不祸害百姓。”
刘禅听罢,眉头一皱,心中顿生疑惑——这说法怎么听着这么耳熟?
他仔细回想,忽然记起当年玩三国志的时候,里面提到的谯周的《仇国论》大致内容和这个差不多,处于好奇他还找陈轩要过《仇国论》的内容和相关历史记载,《仇国论》得知并没有阻止姜维继续北伐,但谯周最后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可见朝廷中也有许多人对他的言论深以为然,之后益州本土人士对蜀汉的反抗更加激烈,直到谯周劝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想到这里,刘禅一拍御案,脱口而出:
“荒谬!”
满朝文武皆是一惊,秦桧更是心里咯噔一下。
官家今日太反常了!
刘禅站起身来,环视群臣,朗声道:
“金人既残害百姓,朝廷更该发兵北伐,救黎民于水火,怎能反去议和?若敌强便求和,敌弱才进兵,那大宋何时才能真正收复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