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
汉军大张旗鼓的行军并没有任何遮掩,事实上弘农郡沿途的城池根本没做什么像样的抵抗,一看到汉军的旗帜就立刻麻溜地开城投降,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这一方面是因为汉军军势极盛,而弘农郡几乎没有正规军,只有各县城的郡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过去一年当中,魏国在弘农郡几乎采取了放养的架势,除了收税外其他事情都不管,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弘农郡的官吏和百姓对曹魏有什么归属感无异于痴人说梦话了。
事实上前两个县还是等着汉军到了才投降,等汉军抵达弘农县(弘农郡治所)的时候,当地的官员干脆是早早打开城门,组织城中世家豪强代表敲锣打鼓喜迎王师了。
魏延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反正他也没有指望弘农郡有啥硬仗——魏军在这里连靠谱的驻军都没有,那些郡兵家都在此地,自然也不会为了老曹家的江山拼命。于是他一边进军,一边让人往后方送信,请丞相派人占领这些县城。
好在诸葛亮也早已预料到了这种事情,早就安排麾下将士接手各县城,相关官吏一律留任,又要求石苞带人驻守弘农郡。
对此石苞明面上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私下里送邓艾走的时候还是非常遗憾地叹息:
“此次丞相东征,定然震动天下,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刻,本来在此期间立下功劳,不想居然这个时候就被留下来了,也不知道以后能否有这么好的机会,士载,你跟着丞相,一定要把握机会啊!”
邓艾点点头,又慢慢说:“丞相留仲容在此,把握大军后路,输送大军粮草,又要安抚新降之地,定然也是器重仲容,况且某自伯约将军处得知,丞相有一地图,绘制天下地形,大汉在其中十不足一,我等机会还多。”
石苞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用力握了握邓艾的手:“好!”
而魏延则带着他的先头部队直奔函谷关——如果不是为了带着爆破城墙用的新式火药,他其实还能跑的更快一些。
总算弘农郡还有几个心向大魏的人,这些人在发现汉军来袭的第一时间就骑马逃往函谷关,紧赶慢赶比魏延的大军提前一天抵达。
守关的郑文一脸懵逼看着对方带来汉军来袭的消息,由于他经验不多,没有把对方约束起来(而且也没想到),于是沿途的士兵全都听到“汉军二十万出潼关直奔函谷关而来,弘农郡沿途州县皆不战而降”的消息了。
本来这个时候正常的将领应该立即备战,可惜郑文不是一般的将领。
他立刻下令让人速速把此事上报给新安县的戴将军,同时命令关上的将士们收拾行囊。
老兵们立即响应号召,而新兵则一脸懵逼,有人拉住相熟的老兵问难道不该备战么。
然后那老兵一脸嫌弃地甩开他的手:“竖子愚钝!若不疾行,恐为汉军所擒。”
然后又顿了顿:“但闻其营中,日供三餐,汝若不走,降而不抗,可保无忧。”
不过郑文当然不能真的毫不抵抗地就这么逃走,他还是做了些防御准备,不过一天的时间终究太短,等魏延抵达函谷关的时候,上面的防御工作还是以前准备的。
郑文一边抱怨戴将军的回信太慢一边想着挣扎一下,他努力回忆了一下自己在戴将军身边学的那些计谋,然后派出了信使:
“希望贵军先不要进攻,我国与贵国曾经定下休战之约——”
对此魏延的反应是这样的:
“什么乱七八糟的,赶走赶走,记得别打死了!”
于是郑文的信使就这么屁滚尿流回去了函谷关,郑文一脸懵逼地看了看对方,又看着魏延的大军连营都不扎,原地休息了半个时辰后就开始进军。
对方最先推上来的的是两辆拼好的铁车,其实跟以往的轒輼(掩护士兵挖地道的攻城车)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轒輼车是木质蒙着牛皮再涂上泥浆,而这两台铁车是铁质的顶板,更加不怕礌石滚木和热油的攻击。
更要命的是这些士兵显然用着某种专用的工具,没过多久就在城墙下面挖出一个洞来。
郑文也听说过潼关失陷落的过程,并立刻产生了非常不好的预感,当然他没胆子带着城中那几千兵马杀出去阻止汉军挖墙根,而是立即召集手下,让人先打开东侧的大门——虽然等待戴将军的指令更保险,但是他更不想把性命寄托在别人身上。
下一秒他感觉地面震了一下。
西侧的城墙处传来了雷鸣一样的声音,紧接着是漫天的尘土和烟雾混合在一起的景象,不少人吓得把兵器都丢了,最后还是在郑文的指挥下捡起来,并沿着东门撤退。
同样被吓到的还有魏延。
这一次爆破用的不再是黑火药,而是天水郡那边积攒的硝化甘油和硅藻土混合起来的新型炸药,由于这种炸药的爆炸效果远胜黑火药,所以李孑曾经再三强调这种炸药运输的时候要使用专门的木箱,而且不能用钉子钉死,还要注意防冻和防晒。
其他防震缓冲要求更不用说,为了保险,最后这些炸药还是分批运输的,以免半路有什么差错把炸药自身和押运的士兵一锅端了。
(硅藻土猛炸药理论上是安全的,但是受潮或受压时,硝化甘油仍有渗出的危险)
魏延虽然一开始拿到这些炸药的时候觉得运输方法太麻烦了,不过还是老老实实按照网友们的要求运输,等抵达函谷关,他就让士兵们在城墙根凿洞,又把这些炸药塞进去,最后才远远点燃导火索。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用雷管,不过理论上导火索也能点燃)
事实上由于这次使用的炸药数量远少于之前爆破长安城和潼关的黑火药,所以几名士兵都觉得不用跑那么远,不过最后魏延还是在大军前方准备了临时的土墙作为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