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虽然卓氏的卓膺在汉军那边曾经任职,不过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而且卓膺本人已经病故,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勾结,双方就是单纯的经济往来,不说别的,前些日子送给夏侯将军的安息香,就是从汉中那边买来的。

夏侯楙虽然是本地的长官,知道后也不好意思对这些大户喊打喊杀——曹叡如何从世家那里筹钱重建中军的事情他也有所耳闻,曹叡为了重建中军,确实从世家大族那里筹集了大量资金,而这些商队的税款正是其中的重要来源,据说其中还涉及什么集资、分成、抵押的调调,不过他不太懂就是了。

但他清楚,若是自己贸然对这些商队下手,不仅会得罪几大世家,还可能影响中军的重建,到时候曹叡怪罪下来,他可担待不起。于是夏侯楙只好装作不知道这回事儿,而是闲得无聊的时候就写封战报送去洛阳,提醒一下陛下别把自己忘了。

当然那些战报看起来有点离谱,不过夏侯楙同样知道朝廷诸公挤水分的能力,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在与汉军进行小规模摩擦,且没有吃亏就好了。

至于有仆从担心陛下会不会责备主人编造的战报看起来有问题?笑话,我镇守荆州期间丢失地盘了么?不但没丢失,还维护了大魏的尊严,这些日子无论汉军还是吴军都不敢随意叩边——天高皇帝远,再说陇右、关中丢了这么大地盘,陛下追责了么?没有啊,那我守住了荆州北部,岂不是还有奖励?

考虑到自己曾经答应逯式帮他重建水军,夏侯楙还写信给曹叡,指出襄樊一带交战频繁,粮草兵刃损耗极大,希望能留一些商队上交的赋税用于重建逯式手下的水军。

为了让自己的战报看起来更真实,夏侯楙还在战报里编了一堆汉军将领的名字,还帮他们找了关羽这个爹,以便证明这些将领都很重要。

可惜曹叡不太买账,等夏侯楙不知收敛又送上去一封战报后,曹叡终于给了他回信:

“子林当知荆王在长安显灵之事,如此编排其子,岂不忧乎?”

.......

时间就这么来到了232年

———长安———

当丞相从成都返回,并宣布要再起大军征讨曹魏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感到意外。

事实上经过上一年的休养,目前汉军北伐军已经扩张到了十五万,其中骑兵已经达到了一万人,披甲步兵也有五万,另外还有大约一万人的技术兵种(包括专业的火器部队、能够熟练组装抛石机并使用其命中目标的抛石机部队,以及最近才在网友们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热气球部队)。

而另外八万的辅兵严格意义上也与一般的辅兵不同——他们同样一日三餐,训练的时候强度并不比战兵差多少,并且还配有皮甲或者两当铠,按照魏、吴两军的标准,他们也可以算战兵,不过按照汉军目前的战兵标准,他们就只能算辅兵了,只会承担一些辅助作战的任务。

当然如果战兵受损,给他们配发甲胄和兵器,他们也会是合格的战兵。这些士兵一部分来自早先被转化的魏国民夫,还有一部分是汉军以前的辅兵部队,当然也有汉军攻下长安后在关中三辅收容的难民中自愿参军的。

此外汉军还能在凉州和长安动员五万以上的民夫,如果有必要的话,还能动员更多的人,不过诸葛亮认为没那个必要。毕竟汉军如今的精锐程度已经过了“以人数震慑敌人”的阶段,抽调过多的民夫不会帮助汉军提升多少战斗力,但是却会影响后方的生产。

在北伐誓师大会上,诸葛亮代表刘禅宣布了此次作战的要求,那就是直捣洛阳,向世间宣告大汉回来了,如果魏军在此地负隅顽抗,就摧毁他们,若魏军不战而逃,就先光复司隶,然后将荆州、并州攻下,缓慢挤压曹魏剩余的空间——无论是哪种结果,都将彻底动摇曹魏的统治。

魏延被任命为先锋,吴班则是他的副将,两人的任务是以最快速度攻破函谷关。

吴懿则负责统帅偏师攻打武关,攻占武关后就地防御,防止魏军从宛城方向派兵攻打长安,搞出围魏救赵的操作。

王平也从凉州被调回来,作为吴懿的副将。

陈式被留下守卫长安——关于这件事儿陈式倒是没什么意见,上次跟着先帝作战,连阳群、吴懿这样的老将都要给他打配合,如今光复洛阳,他总要给两位老将军行个方便。

其他人则跟着丞相的中军行进,碾碎一切敢于抵挡天兵的敌人。

荆州方向的守备工作同样被安排地井井有条,在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后,这支二十万人的大军就开始开赴战场。

望着远方连绵的秦岭,诸葛亮心中思绪万千。如果说此前急着打下长安是担心自己的时日不多,如今攻打洛阳更接近于不想让天下的百姓再在曹魏治下受苦了。

魏军攻打辽东的消息并没能隐瞒太久,随着魏军得胜归来的消息一起传来的还有魏军迁徙辽地百姓的消息,不用想这又导致了多少百姓黔首家破人亡,再考虑到网友们费心费力往季汉这边运送各种物资和技术,季汉一方的百姓的生活更是与其他地方不再是一个水准。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之前那场大病让诸葛亮再次想起自己在书上的记录,说来自己可能只有两三年的寿命了,虽然此前也想过若是自己不在了,陛下一定能在郎君们的帮助下继续下去,不过最后他还是决定自己做完这些事情,将来陛下若是争气,在郎君们的帮助下总能让大汉变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