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拔剑出鞘,寒光一闪,直指洛阳方向,剑刃映着烛火,折射出凛冽的杀意:
“我等当以匡复庐陵王为名,起兵讨逆!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兴复大唐,在此一举!”
“讨逆兴唐!讨逆兴唐!”
帐下诸人轰然应诺,兵器碰撞之声铿锵震耳,直冲帐顶。
李敬业目光灼灼,朗声道:
“传我将令!
即刻整编三军,清点府库,开仓放粮以安民心,
晓谕扬州所属州县,共举义旗!”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
“扬州之地,物阜民丰,兵甲充足,今日便是我等兴复大唐的起点!
三日之内,整肃军纪,筹集粮草,待一切就绪,便挥师北上,
我等定要饮马洛水,重整朝纲!”
“遵令!”诸人齐声领命,躬身退下,各自去筹备诸事。
很快只剩下李敬业一人,他望着案上的“妥”字密信,
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容,
龙椅之上,九五之尊,
从来都是世人趋之若鹜的终极执念,
足以让最精明的权臣卸下伪装,
让最隐忍的野心破土而出。
裴炎何等人物?
身为太后亲手拔擢的宰辅,权倾朝野,
本应是太后最倚重的臂膀,却终究抵不过那龙椅散发出的致命诱惑。
一首坊间童谣,几句谶语流言,
便成了他撕破忠君假面的由头,
甘愿放下身段与自己这“叛臣”暗通款曲,
说到底,不过是认定太后专权之下,
他有机可乘,妄图借刀杀人,
扫清障碍后觊觎那至高之位。
既然裴炎能因权欲背弃旧主,觊觎龙椅,
他李敬业身为英国公,手握重兵,胸怀韬略,凭什么不能问鼎天下?
这龙椅,李旦坐得,裴炎想得,他李敬业便一样能坐得!
至于裴炎这枚浸透着野心与算计的棋子,
不管他心中打着何等如意算盘,眼下都恰逢其用!
夜色如墨,流星划破天际。
扬州起兵的消息化作一道道加急驿报,向北疾驰,穿越淮河,掠过中原,直指神都洛阳。
十月初一清晨,洛阳宫紫宸殿内,朝会正按部就班进行。
殿外晨光熹微,百官身着绯紫官袍,按品阶排列,神色肃穆。
武媚娘端坐于凤座之上,凤袍曳地,珠翠琳琅间自有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仪。
她面色沉静,听着户部尚书奏报秋收事宜,眸底波澜不惊,天下万机尽握掌心。
李旦端坐御座上,身着明黄常服,神色温和,
目光偶尔扫过阶下百官,更多时候则是落在武媚娘身上,
带着依赖与敬畏。
他自幼生长在母亲的羽翼之下,见证了她从天后到临朝称制的步步为营,
深知这位母亲的智谋与铁腕,也习惯了凡事听从她的决断。
朝会刚至半途,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驿卒嘶哑的呼喊:
“急报——急报!扬州有变!”
话音未落,一名驿卒已披星戴月闯入大殿,发髻散乱,
衣衫沾满尘土与露水,显然是日夜兼程而来。
他踉跄着扑倒在地,叩首不止,声嘶力竭道:
“急报——扬州李敬业举兵叛乱!”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死寂。
百官脸上的肃穆瞬间凝固,转而化为各异的神色,
有面露惊惧身躯微颤者,
有眼神闪烁窥伺风向者。
李旦听闻急报,心头一紧,先是面露慌乱,
随即下意识地望向御座上的武媚娘,
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担忧,轻声喊道:
“母后?”
武媚娘缓缓回望李旦,目光柔和带着安抚的力量。
李旦顿觉心安。
武媚娘转眸望向阶下伏地的驿卒,语气平静自带威压:
“细细道来,李敬业何时起兵?聚众多少?”
“报!”
驿卒伏地叩首,额头抵着冰冷的金砖,声音干涉亦清晰可闻,
“李敬业于九月二十九日在扬州起兵,以匡复庐陵王为名,
聚众数万,连下三县,声势浩大!”
阶下百官脸色骤变,先前压抑的惊惧彻底冲破伪装,一时间议论纷纷。
“李积将军一生忠君爱国,平定四方,功勋卓着,先帝倚为柱石,
怎会生出如此大逆不道的孙子?”
“数万叛军,连下三县,兵锋如此之盛,这可如何是好?”
“扬州乃江淮重镇,漕运枢纽,若被叛军长期占据,粮草转运受阻,后果不堪设想啊!”
就在百官惶惶不安之际,武承嗣出列躬身,高声道:
“太后,李敬业狼子野心,乃大唐逆贼!
其祖李积公生前受先帝隆恩,食邑万户位列英国公,
子孙却背主反噬,以‘匡复’为名行谋逆之实,
分明是觊觎帝位,妄图颠覆社稷,动摇国本!”
袁智弘出列附和,声色俱厉:
“武大人所言极是!
李敬业身为功臣之后,不思报效朝廷,反而勾结奸佞,聚众叛乱,
此等不忠不义之徒,断不可姑息!”
随着二人带头,几位官员纷纷出列,声讨李敬业的罪行,
顿时响起一片怒喝声,却难掩其中的惶急与慌乱。
整个朝堂乱作一团,窃窃私语声,急促的呼吸声,偶尔响起的怒喝声交织在一起,
先前的威仪荡然无存,只剩下直面叛乱的恐慌与人心浮动的乱象。
而御座上的武媚娘,凤眸愈发沉凝,面色不显半分惊慌,
她静静看着阶下百官,
片刻之后,她缓缓开口,声音平静:
“些许异动罢了,值得尔等如此惶惶不安?”
殿内的议论声戛然而止。
百官面面相觑,随即纷纷跪倒在地,齐声说道:
“太后圣明!臣等惶恐!”
武媚娘目光扫过阶下匍匐的百官,语气陡然冷厉: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如今叛军作乱,尔等身为朝廷命官,不思平叛之策,
反倒惊慌失措议论纷纷,成何体统?
诸卿可有平叛之策?速速奏来!”
百官闻言,纷纷躬身起身,
或言派兵围剿,或言安抚招降,或言切断叛军粮草补给,
殿内议论声再次渐起。
武媚娘正凝神倾听着百官的议论,权衡着各方利弊,殿内气氛渐渐趋于凝重。
就在此时,一道沉稳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殿内的讨论节奏。
“太后,臣有一言。”
众人循声望去,裴炎出列躬身,神色平静无波。
武媚娘神色稍缓,裴炎素来智谋过人,
她原以为他会献上切实可行的平叛之策,遂沉声道:
“裴卿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