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恪拿起望远镜,往远处看去,一车车的木箱,也不知道有多少财物,希望够给那些开荒的百济百姓发工钱。

“这整个百济,也就百济王你最懂我父皇的心思呀”。

下方跟着百济王来投诚的众官员连忙出声,“臣等也带来了家中财物,希望能购得圣都小院一所,享天朝福泽”。

李恪有些不悦,百济王至少还是个王,弄个院就弄个院吧,你们这脸也太大了。

不知道我长安寸土寸金么,什么玩意,就那堆破烂玩意还想换个院,想屁吃。

轻咳一声“本王对你们另有安排,以后大唐对此地的政通还需要各位出力,待到颐养天年之际,自会给你们安排的”。

众大臣听后,都点点头,能继续当官自然更好,长安毕竟太远,尽管它很繁华,但是过惯了指手画脚的日子,谁会想去过百姓的生活。

殊不知李恪早已经给这些人安排好了去处,百济的就弄到高句丽,高句丽的就弄到新罗,新罗的弄到百济,四年换一个地方。

反正不是自己的故土,这些官员肯定狠狠执行大唐政策,四年换一个地方,也免得他们能结党营私。

李恪将百济王迎进城之后,让下边的人开始清点物资。

王仁表则带领一万骑兵提前向百济的海岸线进发了。

等到李二从后方赶来后,众人商议了一番投降流程,李恪坚持要有一个受降仪式,并且要画师画好之后,在下一期的大唐报纸上刊登出来。

至于地点,就定在百济以前的王宫之中。

百济的王城从此以后更名,南棒城。

高句丽为单独一道,名为少海道,新罗,百济从此合并为一道,名为鲸海道。

不仅如此,李恪之前的想法迅速落实,此两道的百姓快速登记身份,办理身份证,户口本,所有大家族,重修族谱,而且族谱使用的绸簿必须使用由当地官府发放的。

誊抄之后,旧族谱由衙门统一收回焚烧。

无论是身份证,还是户口本,族谱的封面上,都印着大唐的字样。

为了防止这些人以后再犬吠,李恪也是煞费苦心了。

受降仪式上,扶余义在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签署完毕,将协议递还给另一边的李二。

李恪看着这一幕,想起了后世那张着名的倭人投降图。

受降仪式结束之后,紧接着就在原地,举行了百济并入大唐的仪式,原百济王向着坐在王位上的李二,躬身行三拜九叩的君臣礼仪。

李二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容与大度,计划的是让百济王继续统领这片地方,但是遭到了李恪的极力反对。

谁能保证这扶余义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安禄山,都打到他们王都了,还让他管理,那我不是白打了,也真是老糊涂了。

接下来李二连颁几道圣旨,河北道的驻防军士全部前移,进驻至如今少海道与契丹,靺鞨的交界处。

北瀚海州联合军推进至韦室与契丹的交接处,原关内道的驻军,全线进驻北瀚海州,防止薛延陀异动。

地方虽然打下来了,但是也要能守得住,北瀚海州占了个大便宜,就是李恪没有将他们抓到大唐服劳役。

而今少海道与鲸海道的大部分士兵,都被李恪弄到大唐打工去了,剩下的还要给李恪挖矿,弄海货,所以驻防的事情也就只能交给大唐本土士兵。

鲸海州虽然山多地少,气候恶劣,但是这边的矿是真的多,光是后世探得这边的铁矿储量就有五十亿吨,稀土二十亿吨。

这铁矿就是未来大唐八横八纵的底气所在,至于稀土,虽然这会用不上,但是都给本王挖走,先存起来再说。

安排好了后续的事情,李恪与李二也赶到了鲸海道的海边。

这边有王仁表的前站,准备工作已经差不多做完了,这个时期的海洋并没有得到像样的开发,各种鱼类数不胜数。

为了丰富大唐百姓的食物多样性,也为了让这边的百姓有个生计,李恪准备教这些人烘鱼干,熏咸鱼。

渔网渔船虽然都有,但是这边的渔船比破舢板也大不了多少,一个大浪打过来,这渔船能旋转五六圈。

李恪有些头大,想的还是有些简单了,原本想着大船出海,捞个几大网回来,还能装个逼。

结果看到这些小船,直接自闭,早知道就不来了,这逼装的真是失败。

不过好的是王仁表把熏制的炉灶与烘干的炉子都建好了。

近期浪也不算大,让这边的渔民出海弄了些鱼回来。

兴致缺缺的教授这些渔民烘干的技巧和一些经验之后,李恪就想直接回长安了。

虽说李恪性质缺缺,但却真是给这些渔民指明了另一条活路,鱼干与咸鱼保存时间很长,那便可以运输到内陆,与内陆的百姓换粮食。

这便给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于是就在李恪等人离开后的几个月,这边下海的渔船越来越多,烘干的炉窑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拔起。

这一日的长安城,阳光刚刚从东边露出个头,大街小巷中便响起了孩子们稚嫩的卖报声。

“卖报卖报,百济大捷,东部战役全线赢得胜利,高句丽更名少海道,新罗百济合为鲸海道,从此并入大唐版图”。

“号外号外,朱小将满头黑发竟然一夜之间掉干净这是为何,蜀王李恪海边黑脸所为何事.......”

卖报孩子们一条一条喊着报纸上的标题,最令人振奋的当然是东线的胜利。

从前朝开始,隋炀帝就三征高句丽,结果败兴而归,虽说今日换了朝代,但是作为汉民心中的那股面对异族的傲气,始终被堵着。

而今日,不仅是高句丽,就连新罗百济都被拿下,怎不让人畅快。

很快各府的家奴,门房匆匆出来买报纸,戴胄此刻披了个褂子直接跑出了府门,“小朋友,来份报纸”。

小报童立马上前“好的戴爷爷,这是今天最新的哦”。

戴胄接过报纸,把手中的五文纸币递给了卖报小童,随后一边看一边朝着府里走去。

小报童喊道“戴爷爷,还没给您找钱呢”。

戴胄头也不回“剩下的给你买酥饼吃”。

虽然昨日在朝中就知道了前线大捷的消息,但是八百里加急的军报哪有这么详细的过程与故事,这不还有蜀王和陛下的花边,这谁能经受的住诱惑。

看着首页上那张百济王躬身向陛下提上降书的图片,戴胄感觉浑身舒爽,国库的钱总算是有盼头了。

“来呀,把库房里现存的爆竹全都拿出来,给本大人放了,哈哈哈”。

长安城,也就太阳刚刚升起,城里烟花爆竹响起的声音,此起彼伏,远处的蜀王山庄,更是大白天放起了烟花。

皇宫里更是毫不示弱,烟花爆竹就没停过。

蜀王府,一名丽人站在窗前,手中握着报纸,看着天上那并不太明显的烟花,呢喃着“终于要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