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971章 给日本人带来的伪钞危机(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71章 给日本人带来的伪钞危机(二)

在物资投入上,德国专门为该计划建立了秘密工厂,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凹版印刷机、防伪水印纸张生产设备,仅用于生产伪钞的专用纸张就累计制造了约 1500 吨,油墨采购和调配费用超过 500 万德国马克。

从产出数据来看,“伯恩哈德行动” 制造的伪钞数量极为庞大,截至 1945 年德国投降,共伪造出不同面额的英镑伪钞约 1.3 亿张,总面额高达 3 亿英镑(按当时汇率计算,约合 12 亿美元),这些伪钞中面额 10 英镑、20 英镑的占比超过 80%,因为这两个面额既便于流通又不易引起单次大额查验。

此外,德国还尝试伪造美元,虽因美元防伪技术更复杂(如专用纸张的棉麻成分、精细的雕刻图案),最终仅产出约 1000 万美元面额的伪钞,且未大规模投放。

这些英镑伪钞通过德国间谍、中立国商人、战俘交换等渠道流入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仅 1943-1944 年,英国境内查获的 “伯恩哈德伪钞” 就超过 500 万英镑,导致英国不得不于 1940 年、1946 年两次更换英镑纸币设计并回收旧钞,以遏制伪钞流通。

日本的伪钞制造计划则主要针对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流通的法币、英镑,同时也对美元进行了伪造尝试,其行动虽未形成统一代号,但组织规模和投入同样可观。

日本的伪钞制造始于 1938 年,由日本陆军参谋部情报部门(俗称 “陆军中野学校”)主导,后期日本海军情报部门也参与其中,核心目的是通过向中国战场及东南亚占领区投放伪钞,掠夺战略物资、破坏中国经济稳定。

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从国内招募了东京印刷局的退休技师、民间雕刻工坊的工匠,组建了约 200 人的核心技术团队,同时在伪满洲国(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建立了 3 座秘密印刷工厂,仅伪满洲国的 “满洲中央银行附属工厂” 就配备了 20 台大型印刷机,专门用于伪造中国法币和英镑。

在物资方面,日本通过走私从美国获取棉麻原料以仿制美元、英镑的专用纸张,仅 1941-1943 年就走私棉麻约 800 吨,调配专用油墨超过 50 吨。

从伪钞产出量来看,日本伪造的中国法币数量最多,累计超过 150 亿法币(按 1941 年汇率约合 5 亿美元),而伪造的英镑和美元数量相对较少,其中英镑伪钞约 2000 万面额,美元伪钞约 500 万美元面额。

这些伪钞主要通过日军占领区的特务机关、傀儡政权银行、黑市商人等渠道流通,仅 1940 年一年,中国华北地区查获的日本伪钞就达 8 亿法币,导致法币在华北地区的信用大幅下降,物价上涨幅度较战前扩大了 3 倍以上。

在东南亚,日本伪造的英镑伪钞通过新加坡、曼谷等地的黑市流入英属殖民地,1942-1943 年英国在东南亚查获的日本伪钞约 800 万英镑,迫使英国对东南亚地区的英镑流通实施严格的身份验证和登记制度。

其实二爷和林毅不知道的是,这 20 亿假日元,哦,不应该说是假日元,应该说是由林毅找人印制的日元流入日本后,时任日本大藏大臣的贺屋兴宣与日本银行第 15 任行长结城丰太郎,早已敏锐察觉到国内物价出现了微妙的上涨趋势。

只是两人并没有将这种物价波动放在心上,毕竟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时物资掠夺的 “红利期”,大量外来资源的涌入让他们对短期物价波动抱有足够的 “容忍度”。

自从日本占领东印度群岛后,日军通过强制征用、武力掠夺等方式,将当地盛产的石油、橡胶、锡矿、铁矿石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回本土 。

仅 1941年上半年,从东印度群岛运回的石油就超过 800 万吨,足够支撑日本联合舰队数月的作战需求.橡胶、锡矿等物资更是直接填补了日本本土工业原料的缺口,让军工生产得以维持高位。

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战场节节推进,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抢掠的黄金、白银、粮食等物资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物资通过海运陆续抵达日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土的物资紧张。

与此同时,前线部队的官兵们也在不断向国内寄回资金:一部分是军方发放的战时薪水,另一部分则是他们在占领区搜刮的民间财富 —— 从金银首饰到古董字画,经过变卖后都转化为日元汇入国内亲属账户。

据日本银行的不完全统计,1941年上半年,前线官兵寄回的资金每月平均超过 3 亿日元,这些资金流入市场后,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

更重要的是,为了支撑全面战争,日本政府早已开启大规模货币超发:1941 年的货币发行量较 1937 年增长了近 3 倍,大量新增货币涌入军工、军需采购领域,不可避免地推高了民生领域的物价。

在贺屋兴宣和结城丰太郎看来,战时经济本就伴随着物价波动,只要有掠夺来的物资兜底,这种上涨属于 “正常现象”,因此并未采取针对性调控措施,却不知这 20 亿假日元的混入,正悄然加剧着后续的经济隐患。

东京,大藏省办公楼的顶层办公室里。日本大藏大臣贺屋兴宣捏着一份刚送来的物价报表,眉头拧成了一道深沟。因为报表上的数字像扎眼的刺。

东京都内大米价格较上月上涨 7%,棉布价格涨了 9%,就连最基础的海盐,都悄无声息地贵了两成。

“结城君,你看看这个。” 贺屋兴宣把报表推到对面的结城丰太郎面前,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凝重,“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物价上涨了,涨幅还在往上升。”

结城丰太郎拿起报表,镜片后的眼神渐渐沉了下来。作为日本银行的行长,他对货币流通的敏感度远超常人,报表上的曲线看似平缓,却藏着让他不安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