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雷厉风行,一道明黄圣旨旋即降下,
着令景无名全权督办蓟州一应事务,并昭告天下,命各州府县衙张榜悬赏,通缉在逃要犯蓟嶂。
并朝廷火速选派了接任的文武官员奔赴蓟州,预计不日即可抵达。
待新任命的何知府与军营赖统领等官员悉数到任,蓟州府衙上下运转、各处兵营防务渐次步入正轨,各项事务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
眼见局面初定,一直紧绷心弦的景无名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肩头重担稍减。
景无名便召集李青德将军、司马盾学士,会同新上任的何知府与军营赖统领等人,紧急商议如何筹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宣判大会。
众人反复权衡利弊,最终一致拍板决定:必须公开审理,当众宣判,方显朝廷法度威严,以儆效尤。
然而,如何量刑却成了横亘在众人面前的难题。
是网开一面,稍示宽宥?还是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围绕着“从轻”还是“从重”,几位大人连日来争论不休,常常商讨至深夜。
经过数日激烈的辩论与深思熟虑,最终达成共识:此案影响恶劣,非重典不足以震慑宵小,必须从重判决!
宣判大会那日,蓟州府衙前的广场被围得水泄不通,人潮汹涌,万头攒动。
身着耀眼金甲的武士、兵营精锐士卒以及府衙捕快们倾巢而出,在人群中穿梭维持秩序,竭力稳住这鼎沸的人声。
宣判高台之上,一百五十一名获罪官吏分作两排,肃穆跪立。
前排皆是罪大恶极的重犯,后排则是罪行相对较轻的一般案犯。
何知府神情肃穆,逐一高声宣读涉案文官所犯罪名,条分缕析;
赖统领则声如洪钟,历数武官方面的累累罪行,字字铿锵。
宣读完毕,便是最终的由司马学士刑罚宣告:判处死刑者,文官五人,武官十人!
这十五名位列前排的重犯,万万没想到竟会落得如此下场,霎时间魂飞魄散,腿脚一软瘫倒在地,更有甚者当场吓得屎尿齐流,丑态百出。
台下的百姓们听闻宣判结果,积压已久的怨气与愤懑瞬间化为震天的欢呼与轰然叫好之声。
那些曾饱受欺压盘剥的乡民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顿感扬眉吐气,仿佛多年积郁一扫而空。
宣判既毕,十五名死刑犯当即被如狼似虎的差役押赴刑场,明正典刑,斩首示众!
当十五颗血淋淋的头颅滚落尘埃,景无名望着眼前的景象,沉重地叹息道:
“杀人,从来就都不是什么好事。哎,但不杀,怎么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啊,怎么能让所有为官者为吏廉洁奉公呢!”
这叹息声中,既有对生命的惋惜,更有对乱世重典的无奈与决绝。
宣判大会尘埃落定,接下来的重任便是恢复秩序与生产。
景无名严令何知府立即着手整顿蓟州府衙,梳理商业贸易,恢复农耕织造;
同时要求军营赖统领整肃军容,严明军纪,务必使军队焕然一新。
景无名自己也片刻不得清闲,每日里不是与李青德将军、司马盾学士在军营中巡视督察,便是亲临府衙检查政务进展,事必躬亲。
在他的强力推动与各方通力协作下,蓟州的军容军纪果然大为改观,士兵面貌一新;
府衙的治理也卓有成效,市井商业逐渐复苏,农田耕作井然有序。
街道上行人日渐增多,商铺陆续开张,显露出繁华的迹象;田野间,农人们也开始了忙碌的春耕夏耘。
整个蓟州,正朝着安定繁荣的方向稳步前行。
一日用饭时,景无名环顾席间众人,开口道:
“蓟州诸事已大体理顺,恢复旧观。我们明日便启程,前往下一站。”
这下一站,便是杨润玉的故乡——梓镇。
杨润玉欣喜若狂,几乎要从座位上跳起来,兴奋地说道:
“人们都说,男儿衣锦还乡,我杨润玉女儿身,如今也要衣锦还乡,定要叫父老乡亲看看,女儿家的功业,一点也不比那些男儿差!”
她这豪情万丈的话语引得在座众人一片笑声。
“有几个男人能和咱们的杨将军比呢!”景无名带着几分调侃,由衷赞道,“润玉妹妹,你年纪轻轻已是朝廷御封的四品忠武将军,这份功勋,非常了不起!”
“无名哥哥,”杨润玉好奇地追问,“我这个四品忠武将军,与何知府那样的四品知府,究竟谁的官更大些呢?”
“品级相仿,职权不同,算是各有侧重,差不多吧!”景无名微笑着解释。
其实他心里清楚,杨润玉的将军衔更多是荣誉虚衔,并无实掌兵权之职。
然而,梓镇这样的小地方,能出一位凭借赫赫军功获封四品将军的人物,无论男女,都绝对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足以轰动乡里,载入地方史册了。
临行前夕,景无名携家眷专程前往蓟王府,向雪丹郡主小妈和妹妹蓟画辞行。
随后,千余金甲武士护卫着景无名一行,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前往梓镇的官道。
从蓟州到梓镇路程其实不算遥远,若快马加鞭,一日之内便可抵达。
但景无名顾及家眷行程舒适,不愿赶得太急,特意吩咐队伍放慢速度,徐徐而行。
行至半途,天色将晚,便在官道旁寻了合适地点安营扎寨,准备歇息一晚。
然而,归心似箭的杨润玉哪里按捺得住这份近乡情切?
她向景无名匆匆告假后,便一人一骑,纵马扬鞭,脱离大队,如离弦之箭般率先朝着梓镇方向疾驰而去——
她迫不及待要亲自将这功成名就的喜讯,早早报与家中翘首以盼的爹娘知晓!
说起这梓镇,其渊源颇为深厚。
它最初乃是前朝黔王的重要根基之地,后来被景无名爹爹靖王景怡率大军攻破。
景怡攻占此地后,委任了颇具商业奇才的黎霆担任镇令(后因治理功绩卓着,梓镇被破格擢升为府)。
在黎霆的苦心经营下,梓镇早已从昔日的军事据点,蜕变为九州国内首屈一指、极其繁华富庶的大府城。
这里堪称九州国最重要的“手工业”中心,汇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商贾巨富,繁华鼎盛。
镇内豪华酒楼食肆鳞次栉比,高门大户聚居的富人区气派非凡,各式各样的娱乐场所、评书戏院更是应有尽有,一派歌舞升平。
值得一提的是,景无名的三哥,那位威名赫赫的衡军元帅景润植,其一家的府邸也坐落在这繁华的梓镇之中。
掐指算来,兄弟分别已有不少时日,不知三哥景润植与嫂嫂王丹膝下,如今该添了几个活泼可爱的侄儿侄女了?
景润植一家的居所,实际上便是前朝黔王在梓镇郊外修建的一处精美别苑。
当年靖王景怡攻克梓镇后,为了妥善安置爱妃碧霞(景润植之母),特意下令将这座别苑彻底翻新改造,抹去所有前朝黔王的痕迹,使其焕然一新。
原本,这座别苑地处梓镇远郊,颇为幽静。
但随着梓镇城区的迅猛扩张,规模宏大的新城建筑群不断向外蔓延,竟将昔日的郊区别苑团团包围了起来,使其仿佛成了城市中心的一片独特绿洲。
因其身份特殊且地位尊贵,时任知府黎霆在规划城市时,特意为这座别苑划定了专属地界,精心维护。
因此,尽管身处闹市核心,这座别苑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一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与私密,在繁华喧闹的梓镇之中,显得尤为珍贵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