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他转头看向公孙固,面色凝重地说道:“据我方所探知的消息,此次楚国来势汹汹,其真正目的乃是要与我晋国一决雌雄,展开最终决战。故而那成得臣方才会围住宋国,并不急于强攻,而是逼迫宋国向我晋国求救。”
接着,晋文公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提高声音继续说道:“不过公孙大夫无需忧心忡忡。你们只需返回城中,坚守城池即可。
而寡人将亲率大军首先征讨曹国,夺取这至关重要的核心战略之地。
待到时机成熟之际,我晋国大军与宋国之兵便可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届时必能一举击溃楚军,驱逐荆蛮夷狄!”
晋文公立即调集晋国上军和下军,郤觳为主将,郤溱为副将,栾枝,狐毛为前锋。
狐偃为车正,先珍,魏犨,颠颉,栾盾,舟之侨为御戎,调集晋国所有主力军队三万人,战车五百辆,出兵讨伐曹国。
赵衰和胥臣辅佐太子姬欢监国,晋文公亲自出征曹国,势必要报当年曹共公偷偷观骈肋之辱。
既然决定出兵讨伐曹国为由,实际上是准备和楚国争霸,接下来晋文公和众人商议,该从哪里进军曹国才好。
因为现在晋国已经和郑国,曹国,卫国接壤,但是从周天子手里接手的原城虽然离曹国最近,但是晋国刚刚接手,所以主力军队要是讨伐曹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卫国境内南下,进攻曹国。
因为原城军队太少,晋国要是不借道卫国,就得让大军从函谷关和上阳渡过黄河,进入温地,原城 然后南下。
这样的话,就得需要渡船工具,到时候人吃马嚼又是一大笔开支,并且还要耽误时间。
大家最后认为借道卫国南下是最好的方案,其实晋文公除了想打曹国,还有卫国和郑国。
因为当年重耳流亡中原第一站就是卫国,当时的卫文公拒绝让重耳进城,所以才会出现重耳过五鹿,去向别人要饭,收到老农戏耍,给他一块土坷拉,自己差点饿死在五鹿。
只不过现在卫文公已经死了 他儿子卫成公继位,要是再借着这件事讨伐卫国,显得自己度量太小,所以重耳就派人前去卫国找卫文公借道卫国,讨伐曹国。
这卫成公和他爹一样不靠谱 看不清当前局势,当晋国使者前来求助,要求卫国借道晋国伐曹。
卫成公心说:“你晋国算老几啊!现在是楚国一头独大,我刚刚和楚国,鲁国,楚国结盟,我借给你晋国道,进攻曹国。
到时候楚国肯定要收拾我,我岂不是要得罪楚国和曹国”。
于是卫成公阴阳怪气道:“你们晋国要伐谁我管不着,但是我们卫国和曹国没仇没怨,现在没理由借道帮你们晋国攻打曹国 。
再说了我们卫国,曹国,曹国,鲁国乃是军事同盟,我们卫国怎么能够做出背弃盟友的事情。
借道.别的国家借道倒无所谓 ,你们晋国借道,我可不敢,当年假道伐虢天下谁人不知,我卫公和不想成为第二个虞公”。
卫成公也是头铁,不借道你就不借道呗!还敢说些风凉话!气得晋国使者火冒三丈,于是气冲冲回去禀报晋文公。
晋文公听闻大怒:“好你个卫成公,看来你是不知道今夕是何年啊!
先前你爹将我拒之城外,老子本想着找他算账,不幸的是他卦挂的早,算他便宜。
寡人原本不打算讨伐卫国,可是你是真不知好歹啊!竟然敢和晋国对抗投靠荆蛮,那就别怪老子对你不客气啦!”
晋文公决定先行讨伐卫国,这不单单是能不能借道的问题,而是如果留着卫国,将来晋国进入宋国和楚国大战,随时都有被卫国抄了后路的风险。
此时先珍立即出来道:“启禀主公,卫国需要讨伐,但是讨伐曹国事不宜迟,因为讨伐曹国楚国才会放弃攻击宋国。
如果我们现在讨伐卫国,而暂时放弃讨伐曹国,宋国有可能挺不住压力,向楚国求和。
到时候中原各国都会和楚国结盟,这样对晋国极为不利,以微臣的意见,我们兵分三路,分别进攻卫国,曹国和齐国的谷地,争取撵走楚国在谷地驻军。
因为谷地留着楚国军队,到时候对我们和楚国大战是个隐患,再说了,齐孝公一定恨死了楚国,定会帮我们攻打谷地的斗宜申”。
晋文公道:“现在我们晋国只有两军,如果分兵三路,分兵之后,会不会打起来很吃力”。
赵衰道:“主公,卫国,曹国军事实力薄弱,根本不堪一击,只有谷地的楚国军队比较强。
再说了,主公上任后,既然要争霸,晋国两军已经不能满足争霸需求,主公何不进行军队改制,晋国实行三军制度”。
赵衰一句话点醒了晋文公,设置三军不但能够体现霸主的军事实力,并且还可以解决国内政治格局。
自己继任国君之后,跟着他的这些功臣,除了胥臣任职大司空,大舅狐毛任职一个下军佐,其他人一个都没有提拔上来。
这并非是晋文公忘却了他们的赫赫功绩,不愿赋予其要职,实则是因为国内的士氏、栾氏、郤氏、荀氏、韩氏以及羊舌氏等世家大族已然盘踞于朝堂之上的关键职位。
回想此前晋怀公与骊姬之乱所带来的惨痛教训,晋文公在上任之后,对这些世族大家心存忌惮,丝毫不敢轻易开罪于他们。
他深知若稍有不慎,触怒了这些势力庞大之人,说不定哪一天他们便会再度煽动内乱,致使国家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因此,除却郤芮和吕甥那一脉遭到罢黜之外,其余的卿大夫们皆得以恢复原有的官职。
然而,那些追随晋文公多年的狐毛、狐偃、胥臣、先轸、赵衰、魏犨以及颠颉等人,终究才是他的心腹亲信。
晋文公无时无刻不想寻得良机,将这些忠心耿耿的部将擢升提拔起来,让他们取代部分现职官员,进而全面掌控朝堂局势。
恰在此刻,赵衰提出了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建议:将原本的晋国两军扩增至三军。
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妥善解决兵分三路分别进击卫国、谷地以及曹国的军事部署问题;而且新增设的一军编制,恰好为晋文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可以名正言顺地委任自己的嫡系将领担任将佐之职。
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晋文公有望逐步稳固自身在朝堂中的绝对权威,同时又不至于引发其他卿士的强烈不满与抵触情绪。
欢迎阅读下一章,三军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