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守庙妖 > 第67章 断了心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和斜倚在龙榻之上,目光温柔地注视着身旁的“董贤”。

此时的“董贤”,正捧着一本话本,眉梢眼角俱是专注,时不时还会轻轻抿嘴,似是被话本中的情节所吸引。

刘和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欢喜,只觉岁月静好,世间万物都不及眼前之人。

董贤自那日送妹妹进宫,便再也没有出宫。刘和不舍得与附在他身上的阿榆分离片刻,特意让他住在一个偏殿,还吩咐宫人将那偏殿布置得极尽奢华,一切规制虽比不上皇帝的寝宫,却也处处彰显着尊贵与独特。

从此,二人出门同乘御辇,回宫同卧同起。御辇出行时,刘和总会不经意地将手搭在“董贤”的肩上,“董贤”也会微微侧头,回以羞涩而温柔的笑容。

一路上,君臣二人低声交谈,欢声笑语回荡在宫廷的长廊之间。

短短时日,董贤便从郎官官至驸马都尉、侍中,而后更是一路攀升,位列三公。二十二岁的他,已然成为了朝廷最高官员。如此快速的升迁,令人咂舌。

不仅如此,皇宫中的珍宝,只要“董贤”看上一眼,便会即刻被送到他的宫殿。

每次有新的贡品入宫,刘和总会笑着对宫人说:“先让董卿家挑选,他挑剩下的再送来朕这里。”以至于“董贤”所用之物皆是世间极品,而刘和自己所用的,却只能算是次品。

但刘和对此毫不在意,只要“董贤”开心,他便觉得一切都值得。

除此之外,刘和还将浩荡皇恩洒向董氏一族。他封董贤的妹妹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

同时,任命董贤的父亲为少府,赐关内侯爵位,董氏亲属也都纷纷加官晋爵。

一时间,董家权倾朝野,风光无限。朝堂之上,众人看着董氏一族的崛起,眼神中或有羡慕,或有嫉妒,或有不满,但却无人敢轻易言语。

这一日,在寝殿内,“董贤”与刘和一同看着话本。

“董贤”看得入神,渐渐有些困意。刘和看着他微微低垂的眉眼,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一片小小的阴影,粉嫩的脸颊透着一丝红晕,心中满是怜惜。

不知不觉间,“董贤”靠在刘和身上,沉沉睡去,一只手还压在了刘和的袖子上。

就在这时,有太监匆匆赶来,神色焦急地禀告:“陛下,御书房有要事,需陛下即刻前往。”

刘和眉头微皱,心中满是不愿离开。他低头看了看熟睡中的“董贤”,眼神温柔而又无奈。他想要起身,却发现袖子被“董贤”压得死死的,稍一用力,“董贤”便会被惊醒。

刘和心中暗自思忖:“不能吵醒她,她睡得这般安稳,朕怎忍心。”他目光坚定,轻轻拿起一旁的佩剑,缓缓将剑尖对准自己的衣袖。

一旁的太监瞪大了眼睛,满脸震惊,想要出声劝阻,却被刘和一个眼神制止。只听“嗤”的一声,刘和的袖子被割断,他小心翼翼地起身,生怕发出一点声响。

临走前,他还不忘给“董贤”盖上一层薄被,眼神中满是眷恋。

断袖一事,很快便在宫中、朝中传开,百姓间也都以为皇帝好男色。加上之前刘和对董贤的种种皇恩浩荡之举,群臣纷纷上奏,谏官们更是言辞激烈地上谏,一时间,弹劾董贤、劝诫皇帝的奏折堆积如山。

朝堂之上,众臣纷纷进言,有的痛心疾首地说:“陛下,如此宠爱董贤,实乃不合常理,恐会乱了朝纲!”

有的则义愤填膺地表示:“董贤无大功,却得此殊荣,天下百姓怎能信服!”

然而,刘和看着这些奏折,只是淡淡一笑,随手将它们搁置一旁,依然我行我素,独宠“董贤”。

众人不知,皇帝的宠溺,不是给了董贤,而是阿榆。

楠山驿很快便从那小宫女身上脱身了,阿榆的魂魄附在董贤身上后,他想尽办法始终无果。

自阿榆魂魄聚齐醒来后,她再也未问过师缡的事。刘和心中虽有疑惑,但见她不再为此事烦恼,便也顺着她。在刘和看来,只要阿榆开心,他做什么都可以。

阿榆也不着急回到自己肉身了,在皇宫中,她找到了许多乐趣。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宫殿,她便开始起舞,身姿轻盈,宛如一只灵动的蝴蝶。宫中的舞姬们看了她编的舞,无不甘拜下风,纷纷感叹:“从未见过如此绝妙的舞姿,当真是天外飞仙!”

傍晚,她又会来到御膳房,与御厨们一起研究美食。她天赋极高,又勤奋刻苦,短时间内便大有所成。

御膳房的御厨们尝了她的创意料理,也赞口不绝,连连称奇:“此等美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

后来,边关战捷连连,宫中常常举办庆功宴。阿榆经常顶着董贤的肉身,蒙面在大殿庆功宴上献舞。她的舞姿神秘而优美,恍若仙子下凡。在烛光的映照下,她的身影在大殿中摇曳,众人看得如痴如醉。

渐渐地,阿榆成了宫中神话。

消息传到边关,众将军和士兵们在战场上拼命杀敌,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立下战功,到长生殿的庆功宴看一曲神舞!”

他们将阿榆的舞视为一种激励,一种向往,在战场上奋勇拼搏,只为能一睹那绝世舞姿。

而刘和,看着阿榆在宫中如此备受瞩目,心中满是骄傲与欢喜,他知道,只要能让阿榆开心,能让她在这宫中绽放光彩,他便会一直守护着她,无论前方有多少阻碍,他都不会退缩。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九月,未央宫前殿张灯结彩,一场盛大的庆功宴正在举行。殿内酒香四溢,丝竹声声,群臣们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然而,在这热闹非凡的场景中,却有一个身影显得格格不入——师缡独坐一隅,面前的酒盏已经空了又满,满了又空。

三日前,父亲师丹突然旧疾复发,卧床不起。但作为朝中重臣,又怎能缺席这场重要的庆功宴?

无奈之下,师丹只得将刚能下床走路的儿子叫到榻前,语重心长地说:“缡儿,为父实在无法赴宴,你就代我走一趟吧。”

其实,师丹有私心,他想着师缡只要愿意走出侯府,到外面散散心,说不定就能打开心结。

师缡皱了皱眉头,他本就不喜这种应酬场合,更何况自己的心里还藏着一个难以释怀的人。但看着父亲疲惫的面容,他终究还是点了点头:“孩儿遵命。”

此刻,师缡坐在席间,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耳边是同僚们的高谈阔论,谈论着边关的捷报,谈论着皇帝的圣明,却没有一句能真正进入他的耳中。

他端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顺着喉咙流下,却丝毫无法驱散心中的苦涩。

这是他第二次饮酒,回想起第一次,还是和阿榆为了营救被抓进妓馆的姑娘们,他们困在深山,那夜的酒入口却是甘甜,不像今日这般辛辣苦涩……想到此处,心中又如刀割一般,痛入骨髓。

就在这时,殿内突然安静了下来。原本喧闹的声音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诡异的寂静。

师缡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安静惊到,他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疑惑。

“压轴舞要出场了!”有人小声说道。

师缡听闻过宫中的这场神舞,据说能令众生颠倒,可他心中惊不起一丝波澜,阿榆不在了,世间万事万物皆无色无味无趣。

随着一阵激昂的鼓点响起,两队身姿婀娜的舞姬踏着节奏,轻盈地步入殿中。她们身着华服,身姿摇曳,本应是柔美之态,却舞出了英姿飒爽的风采。

现场的编乐更是振奋人心,金戈铁马之声仿佛将众人带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沙场,让人仿佛看到了众将士奋勇杀敌的英勇场景。

就在众人沉浸在这激昂的氛围中时,空中突然飘下无数血红的红绸。红绸团簇飞舞,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血色花朵。

而随着红绸一同出现的,竟是一个蒙面的男子!

他身姿轻盈,宛如飞燕,在红绸间穿梭跳跃,舞姿飘逸若仙。那动作中既有男子的坚毅,又带着一丝妩媚,让人移不开眼睛。

师缡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道身影,心中不知为何,竟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他想要看清那人的面容,却始终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

终于,鼓点渐渐停歇,舞蹈也到了尾声。那蒙面男子缓缓转过身来……

那一刻,师缡只觉得浑身的血液仿佛都凝固了。他瞪大了眼睛,身体僵硬得动弹不得。

面纱随风轻轻飘动的瞬间,那张熟悉的眼神映入眼帘——一颦一笑后,那眉眼间的俏皮嬉笑,分明就是他日思夜想的阿榆!

“阿……阿榆……阿榆……”师缡嘴唇颤抖着,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他的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阿榆在空中轻盈地旋转,即将落地。师缡再也等不及了,他猛地站起身来,一个箭步冲了过去。

在阿榆落地的瞬间,他一把将她搂进怀里,手臂紧紧地环着她,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身体里。

“阿榆,你回来了,阿榆……阿榆回来了……”

他不停地念叨着,声音中带着哭腔,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阿榆被这突如其来的拥抱惊得瞪大了眼睛。眼前这个男人,是将自己推入诛仙阵之人,是向自己射箭置之死地之人,更是她又爱又恨、日日夜夜思念却不愿见的人。

感受到师缡浑身都在颤抖,阿榆心中一痛,泪水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滑落。

然而,周围的众人却都愣住了。他们都知道这个蒙面舞者是个男子,此刻看着一向冷漠出名的师将军竟如此失态,抱着一个男人不肯撒手,一个个目瞪口呆,窃窃私语起来。

坐在主位上的刘和也变了脸色,他看到阿榆在师缡的怀中渐渐喘不过气来,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慌忙吩咐太监:“快把师将军拉开!”

几个太监战战兢兢地走上前,想要拉开师缡。但此时的师缡就像一头发狂的猛兽,死死地抱着阿榆,任凭太监们如何拉扯,都纹丝不动。

阿榆望着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男人,看着他眼中的恐慌与欣喜,心中五味杂陈。

她咬了咬嘴唇,语气冰冷道:“你这位心狠的小将军,听闻你刚手刃心爱之人,此刻又与我纠缠,是何用意?”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直直地刺进师缡的心里。

阿榆死了……是我亲手杀了她……

师缡清醒过来,看着眼前的男人,手渐渐松开,眼神中充满了痛苦与迷茫。他像一个提线木偶般,在众人的议论声中,失魂落魄地离开了大殿。

师缡回到侯府的次日,消息便传入了皇宫——侯府少将军师缡,病逝。

前去诊断的太医回禀皇帝时,摇着头说道:“师将军一直有心疾,心里那根弦绷得太紧,随时都有断裂的可能。也不知在皇宫受了什么刺激,回到家中便撑不住了。”

闻言,刘和面色阴沉,当场下令:皇宫内不准传递师缡病故之事,若有泄露风声者,杀无赦!

而在侯府中,师忠一直守在师缡的遗体旁,哭得撕心裂肺。

师缡的手中,紧紧握着两个香囊——香囊上的丝线已经有些磨损,但依然能看出当初绣制时的用心,那是他亲手绣的,在万枯村时送给阿榆的礼物。

他们本是人手一个,另一个是在城主府,从装扮成圣姑的阿榆手里拿到的。阿榆那个香囊里面本装着龙涎珠,是师缡送她的定情信物……

师忠死死地护着师缡的遗体,不肯让人下葬,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少爷还未死,他还会回来的……”

众人这才发现,师缡虽然没了气息,身体却是死而不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