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嬴政转过身来,凝视杨凌:“杨凌,依你之见,朕当如何处置荆轲之事?”

杨凌微感诧异,未料嬴政会再度垂询。沉吟片刻,方谨慎回奏:“陛下,臣以为此事当慎之又慎。荆轲虽罪不可赦,然其终究是士人代表。若冒然处以极刑,恐将引发士人群体抵触。臣斗胆建议,或可考虑将荆轲流放边陲,令其戴罪立功,为秦国效力。”

嬴政眉头再蹙:“流放边陲?岂非太便宜了他?”

杨凌摇头解释:“陛下,流放边陲绝非轻恕。彼处环境艰险,生存极难。荆轲纵有武艺在身,要在那等荒芜之地存活也非易事。况且,我们尚可遣人严密监视其一举一动,防其再行不利于秦国之举。”

嬴政默然思量良久,终是缓缓开口:“也罢,便依你所奏。将荆轲流放边陲,准其戴罪立功。但你须遣人严加看管,若有任何异动,立时禀报于朕。”

杨凌躬身领命:“微臣遵旨。”

接旨之后,杨凌心下稍安。虽荆轲前途未卜,但终究暂保性命。步出宫殿,他深吸一口清新空气,胸中块垒略消。

此后数日,杨凌忙于安排荆轲流放事宜。他精心选派可靠官员与兵士,负责押送荆轲前往边陲,并严令监视其行止。同时,他亦派人前往牢狱,向荆轲传达此项决定。

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杨凌终得面见荆轲。但见荆轲身缚铁链,遍体鳞伤,眼中却仍燃着不屈的火焰。见杨凌进来,他嘴角泛起讥诮的冷笑:“杨大人,可是来瞧我这般狼狈模样?”

杨凌心头一痛,摇头叹道:“荆轲,我非为看你笑话而来。特来告知,陛下已决定将你流放边陲,许你戴罪立功。”

荆轲先是一怔,随即嗤笑出声:“流放边陲?戴罪立功?这不过是你们秦国的权宜之计!你们想要慢慢折磨我,令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杨凌眉头深锁,深知荆轲对秦国之恨根深蒂固,难以消解。但他仍竭力保持语气平和,试图作最后劝解。

杨凌凝视着眼前这位伤痕累累的义士,语重心长地说道:“荆轲,我深知你心中对秦国积怨已深。但请你相信,此番流放绝非意在折磨,而是真心实意要给你一个重获新生的契机。边陲之地虽条件艰苦,却也是个能够建功赎罪的所在。你身怀绝技,智勇双全,若能把握这次机会,或许真能寻得一条生路。”

荆轲闻言静默良久,缓缓抬首望向杨凌:“杨大人,此言当真?”

杨凌郑重颔首:“绝无虚言。陛下已颁下旨意,将你遣往边陲。我会安排人手密切关注你的动向,但也会给予你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要你诚心悔悟,尽心竭力为秦国效力,我相信陛下定会酌情宽宥。”

荆轲长叹一声,声音里带着几分释然:“也罢!事已至此,我亦无话可说。杨大人,我愿前往边陲戴罪立功。只盼你能信守诺言,给我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杨凌闻言心头一宽,感受到荆轲终于放下了执念与仇恨。他郑重承诺:“荆轲,你且宽心。我必当竭尽全力为你争取这个机会。唯望你能珍惜此番机缘,切莫再行对秦国不利之事。”

荆轲深深点头:“多谢杨大人。这份恩情,荆轲永志不忘。”

杨凌深吸一口气,深知此次送行意义非凡。荆轲虽被流放边陲,但终究是燕国士人的表率,在民间享有崇高声望。为此,杨凌特意筹办了一场隆重的送别仪式,既为消解百姓对秦国的怨愤,也为向荆轲表达最后的敬意。

破晓时分,朝阳初升,朝霞将天际染成一片绯红。杨凌率领一众官员与兵士,来到荆轲启程之地。举目望去,但见道路两侧早已聚集了数以万计的百姓,或立或坐,或泣或笑,都在静候荆轲现身。

杨凌心头一紧,未料竟有如此众多的百姓前来送行。他稳了稳心神,迈步上前朗声说道:“诸位父老乡亲,今日我们在此为荆轲送行。他虽犯下过错,却始终是燕国子民。望大家能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也期盼燕秦两国能和睦相处,共谋繁荣。”

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点头称是,也有人面露不忿。杨凌心知要化解民怨绝非易事,但仍竭尽全力周旋。

这时,荆轲在押解下缓步而出。他身着一袭素白囚服,发丝凌乱,眼神却依旧坚毅如初。望见道路两旁的人潮,他脸上浮现出感动的笑意。他明白,这些百姓都是专程来为他送行的。

杨凌上前轻拍荆轲肩头:“荆轲,此去珍重。盼你在边陲能戴罪立功,尽心报效秦国。”

荆轲郑重颔首:“多谢杨大人。这份恩情,荆轲定当铭记。”言毕,他转向百姓深深鞠躬,“各位父老乡亲,荆轲愧对大家。恳请诸位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我必在边陲奋力建功,为燕秦两国和睦尽绵薄之力。”

百姓们静默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们清楚,荆轲虽铸下大错,却始终是他们心中的豪杰。他们期盼他能在边陲建功立业,为燕国争得荣光。

目睹此情此景,杨凌心下稍安。他明白这场送行虽不能彻底消解民怨,但至少让百姓看到了秦国的诚意与决心。他坚信只要双方能以诚相待、和平共处,终有一日必能实现天下一统的宏愿。

随着荆轲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道路尽头,聚集的百姓也陆续散去。杨凌独立原地,目送着荆轲离去,心中百感交集。他深知这场风波虽暂告平息,但前路依然漫长艰难。唯有更加勤勉地为秦国与百姓谋福祉,方不负陛下与万民厚望。

恰在此时,又一名侍卫匆匆赶来:“杨大人,陛下宣召。”杨凌敛神应是,转身朝宫殿行去。

杨凌口中应承,心下却疑虑丛生。虽不知嬴政此时召见所为何事,但直觉告诉他必与荆轲流放有关。他不敢耽搁,加快脚步赶往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