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没参加高考怎么了?我保送的 > 第708章 科学家亦是社会的一份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08章 科学家亦是社会的一份子

夜深人静,陆时羡在繁缕研究院的办公室里,主动或者被动看到了不少网络上关于农大之行的热烈报道和讨论。

屏幕上滚动的每一条留言,都像是一粒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实验室外,竟然也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您看这条留言。助理将平板电脑递过来,上面是一位西北农村学生的留言。

陆院士,我家世代务农,父母一直希望我走出农村,不再像他们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

“但今天听了您的课,我决定报考农大,用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陆时羡反复读着这段话,目光深邃。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面临过类似的选择。

不同的是,他当年有徐志鸿院士的指引,而今天,他似乎成了那个指引方向的人。

我们总是把科研影响力局限在论文引用率和专利数量上。他对助理说: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对人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因为我今天的话而改变人生轨迹,这或许比发表一篇《细胞》论文更有意义。

次日清晨。

繁缕研究院。

陆时羡召集核心团队开会。

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显示着网络上的各种反响数据。

各位。他的开场白出乎所有人意料,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定义科研产出

他调出农大之行的数据分析:这次访问,直接影响了至少三百名学生的专业选择,间接激发的讨论覆盖了上亿人群。”

“如果这些学生中未来能出现十个优秀的农业科学家,这个价值,恐怕不亚于我们发表一篇重磅论文。

罗伯特教授若有所悟: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把人才培养也纳入科研评估体系?

不止如此。陆时羡站起身,我在思考,如何系统性地发挥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我们拥有顶尖的科研平台、丰富的学术资源,这些不应该只服务于少数几个项目。

经过深入讨论,团队制定了一个名为科学之光的系列计划:

首先,设立繁缕开放日,每月邀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参观实验室,让年轻人亲身感受前沿科学的魅力。

其次,启动青年科学家导师计划,由繁缕的研究员对口指导有志于科研的中学生。

最重要的是,陆时羡决定亲自策划一系列科普讲座,将其打造成可持续的科学传播品牌。

但是。罗伯特提出疑虑,这些活动会不会占用太多科研时间?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理解科研的内涵。陆时羡笑着回答:培养下一个陆时羡,难道不是比多发表一篇论文更有价值吗?”

“况且。”他话锋一转:这些活动反过来也会促进我们的研究。”

“年轻人的奇思妙想,往往能给我们这些老科研人带来新的灵感。

罗伯特耸耸肩,向他伸出大拇指。

“我知道你说的都对,但是我还是想说。”

“在我看来,陆永远只有一个,而他是不可替代的。”

......

繁缕研究院的执行力远超一般的研究机构。

只是一个星期的功夫,活动的主要构架就搭建了起来。

首个繁缕开放日就要在一个周末举行了。

令人意外的是,陆时羡没有选择展示高精尖的超算,而是在植物病理实验室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展区——从植物叶片到诺奖之路。

展台上依次陈列着:

生物竞赛时期手绘的繁缕叶片

博士期间的实验草图

首个的结构模型

超敏生物传感器的原理演示装置

智能沉默弹头的工作模型

......

第一次展览由陆时羡亲自担任讲解员,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述每个阶段的研究故事。

当讲到第三次实验失败时的沮丧,以及最终突破时的喜悦,在场的年轻人无不为之动容。

一位高中生激动地说:原来科学家也会失败!这让我觉得,科研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这次开放日的效果出乎意料。

一个月后,研究院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

写信人是一位偏远山区的中学老师,信中附带着学生们手绘的未来实验室设计图。

陆时羡轻轻展开那封从偏远山区寄来的信,泛黄的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学生们的签名,随信附着的画作上,稚嫩的笔触描绘着孩子们想象中的实验室。

彩虹色的显微镜、会发光的植物、戴着博士帽的小青蛙…

每一笔都洋溢着对科学最纯粹的向往。

陆院士,您的开放日直播让我们学校的孩子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实验室。他们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像您一样的科学家。

陆叔叔,我们学校没有实验室,但我们都想当科学家。信中的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曲溪比较感性,一只手捂着鼻子,另一只手指向画中一个特别的细节。

画面角落,一个小人正站在梯子上擦拭星星。

她的声音已经哽咽:院长,他们在信里说,这个擦星星的人就是你。

陆时羡久久凝视着这幅画,指尖轻触信纸上那些歪歪扭扭的签名。

他转身对团队成员说:看,这就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意义。科学不仅要追求顶尖,更要传递希望。

这张图比任何奖项都珍贵。因为我们不仅在推动科学进步,更在播种科学的未来。

......

当然,陆时羡并没有忘记科研本职。

他创新性地将社会活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闲暇在农大指导学生时,他会把一些基础性但重要的课题交给年轻人尝试。

在科普讲座中,他会抛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科研难题,激发听众思考。

科学不应该被锁在象牙塔里。他在一次公开课上如是说道:我们要让科学回归大众,让科研焕发它本该有的活力。

夜幕降临,陆时羡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研究院里依然亮着灯的实验室那里,既有资深研究员在攻关前沿难题,也有来访的年轻学子在进行人生中第一个实验。

这一刻他明白,科学事业的传承,远比任何个人成就更加重要。

从实验室到讲台,从论文到人心,陆时羡正在探索一条全新的科学之路。

这条路上,他不仅要推动科学前沿的突破,更要培育科学事业的后来者。

而这,或许是一个科学家所能能够做出的最持久的贡献。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或许答应秦远明院士成为作物病害防控学院荣誉院长也很不错。

毕竟,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应该孤立在社会之外。

科学家亦是社会的一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