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天后,一辆部队的专用车驶进了清溪镇,

早已得到消息的刘阿满和陆知闲两人把准备好的东西送上车后,也拿到了这一次的货款……

等一切尘埃落定,刘阿满才有时间坐下来,好好的算算这笔账。

刘发他们一共购买来了十八头猪,大部分都是在一百五十斤左右。

剩下一头是刘青家里拉过去的,才一百三十五斤。

这个时候,村民上交生猪分三等,一百五十斤的猪属于二等猪,供给食品站的话有五毛一分钱一斤的收入。

刘阿满给的是五毛三分钱的价格,所以刘发上门一问,村民二话不说就同意卖给他了。

这么多头猪一共花了一千五百六十五块多。

而她拿到的货款有两千五百,以两块五毛钱一斤的价格卖给了部队。

这个价格并不贵,

现在供销社的瘦点的猪肉价格都在7毛八毛九毛一斤间活动,上等的猪肉一块一二左右。

两斤生猪肉烘干水分制成猪肉脯最多只能剩下一斤三两左右。

而且,刘阿满搞的那两头野猪就有五百斤左右,加上空间的肉,

杂七杂八的加起来,赚的其实并不多。

好在除了肉脯,还做了不少其他好东西。

刘青他们的工钱都是一块钱一天,一共忙了十二天,每人分得了十二块钱,

这样,一家就有二十四块钱了。

这可把刘青两口子高兴坏了。

要知道,城里的临时工一个月才十八九块钱一个月,而他们不到半个月就领到了十二块钱。

而且,早中晚吃的都是刘家提供的饭菜,还能餐餐吃上肉。

这还不止,完工那天,刘阿满还给两家人分了点猪肥油和一个猪头带回去。

刘铁柱两口子说啥也不好意思要钱,只说把猪头和肥猪油带回去。

刘阿满只好发狠说,如果不拿钱,下次有事就不敢再让他们帮忙了,他们才把钱和东西收下。

这几个猪头都是最后两天杀的,就吊在老瘪汉家里的那口井里冰镇着,

所以,现在还没有异味。

其余的猪头,都被刘阿满借口带去镇上给龙五,偷偷的放进了空间里面。

两家人再三感谢后,为了避免被其他村民看到,两家人打了一些猪草,把东西都放到猪草里面盖着,才偷摸着匆匆回了家。

至于刘发和猴子那边,刘阿满给刘发塞了二十块钱,猴子得了十五块。

这两人不仅帮忙收猪,回来后也帮着收拾猪,所以,在给了猪肥油和猪头的同时,还给了一小块腊肉。

可猴子只要了钱和猪肥油腊肉,猪头他没要,对于他来说,有猪肥油,比什么都好。

炒点青菜土豆,加点炸好的猪油,就能香得让他把碗都舔得干干净净。

这猪头,奶奶不在了,要了,他也不会弄得好吃。

刘阿满见状,也没说什么,

只是,在刘雅丽回去卤猪头的时候,顺便让她把猴子那只也给卤了。

等到晚上天黑的时候,送去了猴子家里。

一个猪头并不小,但卤过的吃个两三天都没问题。

刘发拿回去的那只,也让杨素珍当晚就给卤了。

还把刘二牛刘三牛还有杨子丰都叫回家里吃饭。

中午的时候,曹爱花就看到自己公公拿回那一大堆肉,下午去地里干活挣工分的时候,她就心不在焉的干着,眼神频频的看着家的方向,想到今晚这顿丰盛的晚饭,口水就止不住。

可好不容易熬到收工回家,

结果一眼就看到院子里正在泽菜的三个大男人。

脸一下子垮了下来,

妈的,这么一点肉,有这三个人男人在,她还能吃上几块?

曹爱花的脸色摆在那里,

大大咧咧的刘二牛刘三牛丝毫没有察觉,吃饭的时候夹得好欢。

而心思敏感的杨子丰就感觉到了,他十二三岁开始寄人篱下,虽然伯父一家对他还算不错,但终究始终有所差别的。

他也养成了看人眼色的习惯。

在又一次看到这个大表嫂瞪着他的筷子后,他的筷子就再也没有夹向那盆猪头肉。

刘三虎不明所以,看到表哥没有吃肉,以为他不好意思,

便自己吃一块就夹上一块给杨子丰,一边吃还一边嚷嚷着,

“表哥,快点吃,别客气……”

看着明显比刚才夹得更快的筷子,曹爱花脸更黑了,

杨素珍见了脸一沉,猜出了曹爱花的心思,但碍于自己娘家侄儿在场,不好当场发飙,

她干脆站起来,把曹爱花面前那盆猪头肉分了一点给公公婆婆丈夫后,便直接放在刘三虎面前,

“吃多点,家里还有点猪肥油,明天准备炸油,那油渣可香了,你们三个再回来吃饭。”

这是老娘的地盘,让娘家侄儿来吃顿饭,这做儿媳妇的竟然还敢给脸色瞧!

曹爱花咬着牙齿,看着离她老远的猪头肉,

妈的,这老太婆就是偏心,没把她这个媳妇当人看……

……

做完这单生意,刘阿满决定听话的苟着,除了作坊的日常生产,

她停掉了村里收鸡蛋农作物的这门生意。

这门生意赚得并不多,主要就是想为乡亲们赚多点。

停掉后,村民虽然有点失望,但也没多说什么。

自从作坊收草药,他们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平日里虽然舍不得经常买肉吃,但鸡蛋还是隔两三天就吃上一次的。

现在没人收,他们也很少留着送去供销社,而是留着给自己家人补身子。

日子慢慢的过去了,小新也顺利的以镇上的第一名成绩看上了县里的初中。

不过他没有选择去县里读,而是继续在镇上读初中。

镇上的教育肯定没有县里的好,但这小家伙这种决定了就不再更改的性子,刘阿满也不勉强他,尊重他的决定。

其实在镇上也好,还能每天跟着陆知闲的车上下学。

就在这忙忙碌碌中,京市传来了一件噩耗,通过广播传入了千家万户。

百姓们痛哭流涕,悲伤不已,纷纷自发哀悼。

到处一片哀悼……

刘阿满就算早就知道历史,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悲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