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元奇清楚的知道不管杨家内部是否和谐,和杨家紧密的家族一定会有倾向性,哪怕这些夫人们在一些决策上也会不自觉维护身边的人,李清照对匠司的人就特别好。

杨家最大的力量是军队,这是边境生存最大的依靠,抛开杨兴武、陈氏和杨元奇,如果出现不测的情况,能指挥得动这股力量的其实是潘金莲和扈三娘,在盐定路,潘家和扈家事实上也是最顶端的家族,李师师原本有一定影响力,更属于一种私人感情维系,因为情报司的缘故,李师师压根就不去和军司打交道。

扈三娘长期在军中,特别是清风寨一系将官,天然就会聚集在她身边,这个将官不仅是指吴用、扈成、花荣这些人,更是那数量庞大的清风寨一系基层军官。

潘金莲对军队的影响在于,整个后勤其实源自于她的统筹,同时,来自太原杨家一系的人很自然会靠近潘金莲这边。

军队战力必须凝聚,这点杨家做得其实很好,也注定了不管杨家怎么隔绝军司对地方治政的影响,这种隐性的联系就始终存在,更何况杨家军中各级将领和杨家内务的人多有姻亲。

杨元奇不会想着现在去限制这种影响,但随着盐州的稳定,定边州包括羁縻寨要发展,治理司、治安司等等机构就必须在这些地方有更大话语权,特别正在发展的文治一系。这里头还有一点,定安学府的人逐步走向基层,他们有个共同的标签,学府的山长是潘易岭。举个最极端的例子,朝廷把杨兴武和杨元奇调走,能代表杨家控制定边力量的极有可能是潘金莲的儿子杨望。哪怕陈氏留在清风寨,最好也是把这个孙子拉到前台。在这个时代,杨忆苦和杨思甜两个女子做不得数。

杨元奇清楚的知道,杨家自行发展那什么都不要紧,一旦朝堂出手干涉,要解除杨兴武和杨元奇的影响又稳住定边,开封选择过渡的人选一定是杨过,不会是其他任何人。对于杨家来说,这都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杨元奇可以信任他任何一个夫人,但那是基于他本人活着。世界的真实就是如此,要是杨元奇没了呢,哪怕潘金莲和陈妙常关系再友善,涉及孩子的东西,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你也猜不透杨家的“骄兵悍将”做出何种选择。

杨元奇在盐定路通过羁縻寨的调整,杨家越来越强势时候,很多事就必须小心。甚至如果羁縻寨的事情彻底落定,他都不会轻易去开封。当他这次离开开封,一路上他就已下定决心,他的未来不可能回到开封,这个开封甚至有大宋的含义。杨家就是定边杨家,一个不折不扣的军阀,地盘再小事实上也是军阀。开封亦然如此,北调盐定路的官员就比以前更难派出来。这就像府州,没有多少开封官员愿意去那里为官,折家举荐的府州官员开封也都会同意。

……

杨元奇和扈三娘一起去到扈家,扈庄主、扈夫人都在,还有曲宁。

杨元奇把治理司他的打算说了一下,扈庄主问:“治理司李格非先生大才,各个寨子欣欣向荣,只是……唉……你儿子众多啊。”这还只有杨过、杨帆、杨望、杨李四个儿子,天知道杨元奇以后多少儿子。

扈夫人对自己这个女儿的怨望就是只有两个女儿,现在要是有个儿子扈家能把寨主的位置直接给过去,谁都不会多言。杨家在盐定路的统治力趋势非常明显,有这个儿子,扈成这些清风寨一系人才会出现核心,这也是现实。杨元奇再宠杨思甜,大家只会更顾及这个女孩,却不会拥在她身边,人的认知就在这里。

扈家甚至觉得杨思甜的婚事或许杨家都是早有成算,要不把杨思甜嫁给某个扈家孩子,做个姑表之亲,现在也好抄弄一点。只是这种说法没有由头,这门亲事很早就有,本就是大家彼此的关系发展出来。再说孟子曰大家看着也对眼。至于孟婵的事,他们并不清楚。

扈庄主这个寨主本就挂名,实际是扈三娘,当杨元奇推行治理司这事,扈三娘作为杨家人是不会多言的,杨家从来就不会现在计较这些。

扈夫人就说:“我这个女儿呀。”

扈三娘赶紧道:“爹爹,娘亲,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不是很好嘛。”

这次扈庄主都有点不忍看向自己的女儿,为自己女儿考虑,也是为家族计,这没有错,哪怕扈三娘在杨家要过得更好,在他们看来有些东西也是要争的。曲宁行事大气,这时候同样没有出声。

杨元奇笑着说:“干脆老丈人上个折子,羁縻寨的寨主给到我那个小魔女?”

扈家众人都看向杨元奇,扈三娘自己手也是一抖。

杨元奇说:“登台寨不就有个女寨主,这里民风不同,开封有疑惑也是怎么是我女儿了。”

扈庄主起身踱步,这只是一个名义,掌管这些寨子的实际就是治理司,但名义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就是有用。再说,杨思甜作为杨家女儿,这个名义远比其他寨主来得有分量。

……

清风明月寨扈寨主上了折子,年事已高,把寨子交给了自己的孙女。将清风明月寨一份为二,即清风寨和明月寨,寨主一个是杨思甜,一个则是杨勿念(扈三娘的二女儿)。

后续:这个折子只批准了半个,杨思甜的清风寨寨主,她十来岁说得过去。杨勿念都还是一个小女娃,杨家和扈家不要脸面,朝堂总要顾及点。这个折子后世有留存,在另一些历史学家里,这是杨家不忠的一个旁证。从时间点上来说,这确实能把杨家和大宋离心离德拉得更早。正统历史学家驳斥这个论点则是,这等于以结果论,用几十年后的结果来判定前者。要是这都能成立,杨家就是智多近妖。一旦这个论调成立,就解释不了杨家在那场浩劫中的行事,当时杨家对大宋朝称不得亏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