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又不是让他去害另一个外甥,只是帮您说说话,表表态罢了。他不愿意,莫非是将太子殿下您,放在了魏王等同的位置!?”

“够了!不要说了!”李承乾轻喝了声,脸色极为难看。

李元昌此话,可谓是戳中了他与长孙无忌之间最大的痛处。

凭什么?他才是太子,才是大唐未来的主人。长孙无忌不愿意帮他,也不帮魏王,看似是两不相帮,实则何尝不是不将他这个太子放在眼里!?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我会与舅舅详谈此事。”

没过两日,李承乾果然找上了长孙无忌。明为舅甥叙旧,实则明里暗里提及了秋闱科举的事。

听得长孙无忌直发愁,皱着眉头离开东宫。

他迟疑纠结了大半日,也没纠结出结果。直到府中一个他较为看重的幕僚,和以往一样,带着棋盘棋子来找他下棋。

长孙无忌烦闷得厉害,本来今日不想下棋。转念一想,与其继续纠结此事,不如先放一边。

他没开口,幕僚却先开口问了。

“相爷是为何事发愁?”幕僚啪的落下白子,问道:“和太子殿下有关?”

今天长孙无忌只去了趟东宫。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边落子边解释了原因,“太子想要我帮他争取科考主考官的位置。”

“近来无论是太子,还是魏王,两党争夺科举主考官争得太凶了,再这样下去,两边关系迟早一发不可收拾。”

他回想起当初陛下和先太子李建成,现如今的李承乾和李泰和当初的他们,太像了。

他不想两个外甥走到这一步,无垢虽然得了庆修医治后,身体好了许多,但是与年轻时候没得比。

李承乾和李泰真闹大的话,陛下和无垢一定会被气得不轻。

想到这里,长孙无忌愈发愁闷。

“相爷觉得,太子殿下适合当此次科考主考官吗?”

适合?这两个字和李承乾压根没有关系!

出了洛阳刺史的事,他很清楚,李承乾担任主考官,这次科考十有八九不会干净。

准确来说,只要是太子党派的人担任了主考官,都是这样的结果。

不是说太子党里没有清正之人,而是对方站在了太子阵营内,太子要往里面塞人,他还能拒绝不成?

“……你说呢?”长孙无忌没明说。

幕僚了然,他盯着棋盘斟酌了下,吃掉了长孙无忌一颗黑子,意义不明地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相爷。”

棋盘上,白子占据了大半江山,黑子被杀得节节败退,陷入了重围。最后落下的那枚白子,更是宛若利剑,直逼向黑子。

长孙无忌看着棋盘没有说话,也迟迟没有落下棋子。

见状,幕僚多劝了一句,“相爷,太子近些年越来越荒唐,陛下对其也越来越失望。您既知他接手此次秋闱科举会干什么,那他贵为太子,日后再愈发权势煊天,岂非会做得更加过分?”

“我倒觉得,二者相比,魏王更合适。”

“荒谬!”长孙无忌大惊,随手将手里的棋子拍在了棋盘上,严声喝道:“此种事,岂能妄议!?”

这说的哪里是秋闱科举,分明是在说李泰比李承乾更适合当太子!

虽然长孙无忌觉得,从才干能力到品性,李泰确实比李承乾更出色,但是!

这种置喙太子之位,甚至隐含换太子意味的话,能是随便说出来的吗!?

哪怕是在府中,未必见得有多安全!

长孙无忌额角青筋跳了跳,看着面前风轻云淡,表情没什么变化的幕僚,张嘴想要多训斥两句。

哪料对方朝棋盘上一指,“相爷,您输了。”

长孙无忌低头定睛一看,他原本还有一线生机反败为胜。可他刚刚被惊得将棋子随手拍了下去,压根没注意看。

这会连最后翻身的机会也没有了。

莫名觉得对方是在隐喻什么的长孙无忌撇嘴,“你这是使诈,这步棋不算。”

说着,长孙无忌一边将幕僚方才的话定性成为了使诈故意用的话术,一边飞快伸手将刚刚落下的棋子拿走。

还没碰到,幕僚便眼疾手快地将棋盘拿开了。

“兵不厌诈啊相爷,还好我今日带过来的小棋盘,不然真要让相爷你悔棋成功了。”

长孙府里有个占据了整面桌子的棋盘,被钉死在桌上,没法移动。换成那个棋盘的话,长孙无忌如今确实就将棋子拿走了。

长孙无忌哼哼两声,放弃了悔棋的打算。

见状,幕僚这才将棋盘放回来。

他慢吞吞地道:“相爷何必发愁?太子也好,魏王也好,无论谁更适合,他们也不是陛下,且都是你外甥,选谁不选谁的,有何关系?”

“难道选了其中一个,你就能狠下心来对付另一个了?真是这样,怕是到时候陛下和娘娘,头个找你算账。”

长孙无忌愣了下,随即拍着大腿大笑起来。

“哈哈哈!说得是,是我着相了!我大可谁也不选。”

话罢,长孙无忌斟酌着言辞,写了封信隐晦委婉地回绝了李承乾,也表明了秋闱科举之事,他不会偏帮李泰。

放在以前,李承乾并不会以为长孙无忌谁也不帮。

长孙无忌顶上有父皇,有母后,他尤为担心母后,不想掺和他们兄弟争端也能理解。

可李元昌的话不停在他脑海里回荡。

他是太子,东宫之位也好,未来的帝王之位也好,本就是他的,他本来便不用争!是李泰要和他争!

说什么两不相帮,无非是和父皇一样,纵容默认了李泰语他争东宫之位!

李承乾将信捏成一团,眼神阴鸷。

“没有你,难道我就不能成事了?!”

……

和李成强争夺科举主考官的李泰,这会同样愁眉苦脸地躲在庆国公府里。

“先生,我没打算争科考主考官,父皇指派谁都可以,但是……”

庆修知道李泰眉说完的话是什么。但是魏王门下的人,各个都希望他争科考主考官。

最近朝堂上,魏王一党的人,不少都出言与东宫相争。李泰没有争取过,非但没有争取,还推举了太子一党的人。

李泰自认为这能够撇清关系,表明他确实没有想争的心思。

别的不说,光是铁路部就够忙了,再加上科举,他真要忙得脚不沾地了。

况且他手握新兴的铁路部,最近冀州铁路的事故刚平息不久,铁路部正是受瞩目注意的时候,他也不想引来太多关注。

但是李泰没有这个心思,不代表他门下的人没有这个心思。

从龙之功啊,谁不想要?

更何况李泰势大又受宠,太子党将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李泰不往前走,等李承乾登基为帝,他们这些魏王党无疑会被清算。

无论是为了身家性命,还是为了前程,这些人都会不留余力地推着李泰往那个位置走。

庆修禁不住摇了摇头,他想不通,李二到底是怎么想的,把李泰捧这么高,就没想到过会没法收场吗?

而且,哪怕李泰原来没有野心,被捧高久了,下面的声音听久了,又怎会不生出其他心思?

庆修若有所思地看着李泰。

“先生?”李泰被看得隐隐发毛,忍不住叫道。

“无事。”

“我是真对那个位置没有想法,偏偏我门下的人希望我有想法,太子也不信。”李泰苦笑。

庆修瞥向他,没打算探究李泰对东宫,甚至那张龙椅是真的没想法,还是不敢说。

他漫不经心道:“有没有想法不重要,此次秋闱科考,具体是谁担任主考官,还要看陛下定夺,你们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有用。”

“谁比较合适,那就谁担任。”

科举主考官是这样,太子之位也是这样。历史上,李承乾和李泰争个你死我活,最后还不是被李治摘了桃子。

“是这个道理。”李泰假装没有听出庆修话中深意,他点头附和,刚想继续说话,忽然品出了几分不对劲来。

他狐疑地看过去,“先生,你说要看父皇定夺,父皇是不是已经有人选了?”

你是不是还在父皇面前说了什么?

庆修淡定从容地抬眼,“这我怎么知道,我又没有掺和科考的事。”他最近忙着更新纺织工具呢。

蒸汽农具更新了,纺织工具也该更新了。大唐各种生产生活的工具,能用得上蒸汽机的,都该慢慢更新了。

他最近在这方面费了不少力气,哪有时间管科考的事?

顶多是李二问起他的时候,他说提了几句公平公正的话罢了。

“陛下可还记得洛阳刺史的案子?太子殿下负责科考的话,不知道学子里有没有太子殿下心仪的人选。”

“大唐国库和税银,能被太子殿下视若无物,从中牟利,区区科考,又能有多重要?”

庆修回想了下自己说的话,自问没有任何说错的地方。

于是他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道:“科考的事等陛下决策便是,近来河水渐渐暴涨,等再晚些,难免会发生小型水灾。”

“情况虽然不严重,但是朝廷也要准备粮草银两赈灾,这些都要走铁路和水路运输,到时候铁路部门需要配合起来。”

水灾没办法避免,后世的灌溉和防洪系统远比如今先进,依然避免不了水灾洪灾发生。

哪怕大唐的堤坝和河道疏通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依然没法避免一些小型的水灾淹坏一些田地和房屋,朝廷也仍然要赈灾。

提及这般重要的事,李泰正了正脸色,和庆修商议起后面铁路和漕运怎么配合。

……

距离秋闱科举剩下的时间不多,没多久,李二就定了主持科举的人选。

由魏王李泰担任主考官,颜家的颜思鲁老爷子和高士廉担任副考官。

李二当朝命人宣读圣旨,不给其他人反对或争吵的机会。

圣旨一下,有人欢喜有人愁,太子党派的许多人明显垮下了脸,而魏王一党则喜气洋洋,高呼:“陛下圣明!”

李泰眉毛微动,暗暗觑了老神在在,仿佛与此事无关的庆修一眼。

联想到那日先生的话,他很快猜到庆修估计在父皇面前说了什么,不一定是举荐了他,但是主考官和副考官三个位置,太子一个也没能抢下来,应该和先生有关。

那日先生只说由父皇定夺,却自始至终没有发表任何关于考官人选的看法,也没有提及他门下官员与太子党就此事的争执。

不过……他真没料到,有颜老爷子在,居然不是颜老爷子担任主考官。

他敛起思绪,低头与高士廉接旨。

颜思鲁年纪已大,除非有必须要上朝的原因,不然鲜少会上朝,圣旨会直接送去颜家,所以这会朝堂上接旨的人只有他和高士廉。

魏征皱了皱眉,很头铁地问:“陛下,论学问、德性、名望,颜老都当得主考官一职,为何颜老只是副考官?”

这一问,可谓是问出了满朝文武的疑惑。

难不成陛下是有意让颜老爷子托举魏王?真是如此的话,陛下这是想让魏王殿下,在天下读书人面前露脸啊!

主考官是寻常官员,或是大儒,那与这一届学子便是单纯的师生关系罢了,平时称一声座师,自称一句学生,也就了了。

可主考官是皇子就不一样了。

那些学子,几乎会直接被划分到了该皇子一党,哪怕这些学子并未站队,在其他人眼里,他们就是会和魏王更为亲近。

陛下曾有壮志豪言,称“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魏王主持这次科举,何尝不是这一届英才尽入魏王彀中?

众人面色各异,不敢往深处想。

都说圣心难测,但是帝王一个举动,在帝王下面混口饭吃的朝臣,难免要揣测帝王的心思,才能尽量避免出错。

这么一会功夫,朝中文武百官,尤其是一众文臣,脑海里已经闪过各种念头,越品越觉得李二此举颇有深意。

只是觉得李泰合适的李二,坦言道:“朕本是想让颜老爷子与魏王一起担任主考官,但是颜老爷子不愿意。”

“他说他年事已高,此次秋闱科考出不了多少力。占了主考官的位置却没尽到主考官责任,他委实过意不去。”

“朕几番劝说,颜老爷子也只松口答应当副考官。”

不过,李泰身为皇子,由他担任主考官,颜思鲁担任副考官,也不会显得过于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