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岭的谍网如同悄然蔓延的藤蔓,虽然纤细,却开始将触角伸向四方,为这个乱世孤岛带回了一丝丝外界的气息。
凭借这些零碎却关键的信息,陈远得以更清晰地把握周边态势,从容调度,野狐岭的内部建设也因此更加稳健高效。
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
野狐岭的平静,终究只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短暂间隙。
一张来自南方、通过三水镇“北货行”秘密渠道辗转送达的薄薄信笺,将一股来自帝国权力中心的凛冽寒意,带到了这片偏远的土地。
信是柳如是亲笔所写,用词隐晦,却字字千钧。她利用在南京秦淮河畔积累的人脉,探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
崇祯皇帝因辽东战事屡屡失利、内地流寇愈演愈烈,震怒之下,决心再次加大剿饷(镇压农民起义的专项税)和练饷(训练新军的军费)的征收力度,并严令各地督抚限期平贼。
同时,朝中阉党残余势力与东林清流之间的斗争日趋白热化,互相攻讦,政局动荡。
信中最让陈远心惊的是最后几句暗示:“……闻听北地有豪杰聚众自保,颇得民心,然树大招风,恐已入某些人之眼,京师或有‘查边’之议,望君早作绸缪……”
“树大招风”、“已入某些人之眼”、“查边之议”……这些词语如同冰锥,刺入陈远心中。
他立刻意识到,野狐岭的存在和发展,可能已经引起了北京城里某些大人物的注意!
也许是地方官员的奏报,也许是过往商旅的传言,甚至可能是“胡不为”之流背后的势力将信息传递了上去。
在朝廷眼中,任何不受控制的民间武装,都是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这多事之秋!
“京师风云动……”
陈远放下信笺,指尖冰凉。他最担心的事情,似乎正在发生。
野狐岭可以应对流寇土匪,甚至可以与蒙古部落周旋,但一旦被大明朝廷这个庞然大物盯上,以他们现在的实力,无异于螳臂当车。
他立刻召集了秦玉凤、赵胜、苏婉清等核心成员,将柳如是的信示之众人。
议事厅内,气氛瞬间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朝廷……要对我们动手?”赵胜脸色发白,声音干涩。他对朝廷官军有着本能的恐惧。
秦玉凤眉头紧锁,仔细看着信上的每一个字:“‘查边’……不一定是大军征剿,更可能是派员巡查,摸清底细。
但无论如何,被朝廷盯上,绝非好事。
我们的身份经不起查,一旦被认定为‘聚众为乱’,后果不堪设想。”
苏婉清担忧道:“若是朝廷派来钦差或御史,我们该如何应对?是虚与委蛇,还是……”
陈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
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必须拿出对策。
“柳姑娘的消息是预警,给了我们准备的时间。”
陈远沉声道,“朝廷现在内忧外患,主要精力在辽东和中原流寇,不太可能派遣大军来对付我们这样‘疥癣之疾’。
最大的可能,正如玉凤所说,是派一支规模不大的巡查队伍,前来探听虚实,甚至可能试图招安或收编。”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所以,我们的策略是:
第一,绝不能硬抗,那是以卵击石;
第二,要准备好应对巡查,既要展示力量,让其不敢轻视,又要巧妙掩饰,不能暴露我们的真实意图和潜力;
第三,要利用这个机会,或许……能从中谋取一些‘合法’的身份。”
“合法身份?”赵勇不解。
“对!”陈远点头。
“比如,我们可以设法让巡查的官员认为,我们是一支由逃难军户和百姓组成的‘乡勇团练’,在此结寨自保,只为抗虏安民,并无反意。
甚至,可以尝试争取一个‘编练乡勇,协防边陲’的名义。
有了这层皮,我们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喘息之机,名正言顺地发展。”
这个想法很大胆,但也并非没有可能。
明末地方军政糜烂,朝廷对于地方自发组织的武装,很多时候采取默许甚至利用的态度,只要其不公然造反。
“但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运气。”
秦玉凤提醒道,“来的官员是清是浊?是精明还是昏聩?我们很难预料。”
“所以要做好万全准备。”
陈远下定决心,“从现在起,野狐岭进入特级戒备状态!”
他迅速下达一连串指令:
1. 外松内紧,加强伪装:堡外流民营地加强管理,宣扬“抗虏保家”的口号。
堡内军工生产转入半地下状态,敏感工坊如鸟铳作坊、火药坊暂时隐蔽或转移。
讲武堂学员化整为零,混入普通战兵中训练。
2. 清理痕迹,统一口径:彻底清查堡内可能暴露实力和“不臣之心”的物品和文书。
所有人员统一口径,自称是延绥镇逃散军户和遭难百姓,推举陈远为首,在此聚集求生,抵御胡虏和流寇。
3. 展示‘无害’,强调‘忠义’:若巡查队伍到来,可适当展示防御工事和训练有素的乡勇(强调是为了自保),但绝不炫耀武力。重点展示垦荒种田、收容流民等“安民”举措,塑造“忠义”形象。
4. 准备‘礼物’,打通关节:准备好金银、皮货等“土仪”,若有机会,贿赂巡查官员,争取其回京美言。
5. 情报优先,掌握主动:加派得力谍报人员,向南渗透,密切关注朝廷派员的级别、路线、随行人员和真实意图,争取提前获知消息。
命令下达,野狐岭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表面的生产生活依旧,但暗地里,一股紧张的气氛在弥漫。
每个人都明白,即将到来的考验,可能比面对千军万马更加凶险,因为它关乎野狐岭能否继续“合法”地生存下去。
京师风云动,边陲孤堡寒。
帝国的目光,第一次真正投向了这个偏远的角落。
陈远站在堡墙上,望着南方通往京师的蜿蜒山路,心中波澜起伏。
这次危机,是灾难,也是机遇。
若能安然度过,野狐岭或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若一步走错,则万劫不复。
这场与帝国权力的初次碰撞,将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