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只手覆明 > 第18章 烽火传九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队列训练的汗水尚未干透,野狐岭以北的天空,便被不祥的烟柱染成了灰黑色。

那是烽火!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在最高望楼轮值的赵木头。

他连滚带爬地冲下来,声音因恐惧而尖利:“狼烟!北边!好几道狼烟!”

陈远和赵胜等人立刻冲上残破的堡墙,极目远眺。

果然,在北方连绵的山脊线上,数道粗黑的烟柱笔直地升上天空,在灰蒙蒙的天幕下显得格外刺眼。

那是明军边墙预警体系——烽燧传讯!

一道烟代表敌骑百人以下,两道烟代表五百人以下,而眼前,至少有三四道烟柱同时升起!

“是蒙古人?还是……”赵胜的声音干涩,脸色发白。

烽火传讯,意味着大规模的敌情,而且距离野狐岭并不算太远!

“看方向,是镇羌堡、永兴堡那边!”

陈远对照着脑海中的地图,心沉到了谷底。

那是榆林卫北面重要的边墙关口!

烽火如此密集,来的绝不是小股骚扰,很可能是蒙古某部的大规模入寇!

“快!紧闭堡门!所有人上墙戒备!”

赵胜嘶吼着下令。

刚刚结束晨练的队伍立刻紧张地行动起来。

新招募的王老蔫、李三、张嘎子三人更是吓得面无人色,他们刚从溃败的战场上捡回命,对战争的恐惧深入骨髓。

堡内气氛瞬间凝固。

苏婉清带着李狗儿,将所剩不多的粮食和珍贵的水源转移到最隐蔽的地窖里。

赵铁柱等人则忙着将滚木礌石搬到墙头。

陈远则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飞速思考。

“大哥,烽火起,边军主力肯定被吸引到北面去了。”

陈远分析道,“但这未必是我们的危机,反而可能是机会!”

“机会?”

赵勇不解,“三弟,鞑子要是打进来,咱们这堡子能顶得住?”

“大股蒙古骑兵的目标是富庶的村镇和卫所城池,看不上我们这穷山沟里的废弃屯堡。”

陈远指着地图,“但边军主力北调,后方必然空虚。那些一直被官军压制的流寇、马匪,还有像我们之前遇到的那伙溃兵,肯定会趁机作乱,劫掠后方!”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南方:“我们的机会在南边!官军无力南顾,流寇蜂起,正是我们吸纳人口、壮大实力的好时机!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守住这野狐岭,并且,要让周围的山民流民知道,我们这里才是乱世中的安全岛!”

正说话间,派出去在附近高处了望的赵石头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报告:“胜叔!陈叔!南边……南边山道上过来好多逃难的人!拖家带口的,看样子是从北边烽火线逃下来的!”

消息很快得到证实。

不到一个时辰,陆陆续续就有二三十个衣衫褴褛、惊惶失措的百姓逃到了野狐岭附近的山坳里。

他们大多是从更北面的几个小村落逃出来的,远远看到烽火,知道大难临头,便不顾一切地向南逃窜。

这些人看到山坳里突兀矗立的屯堡和堡墙上手持武器的人影,既害怕又渴望,远远地徘徊观望,不敢靠近。

“三弟,怎么办?放他们进来吗?”

赵胜看着那些扶老携幼的难民,于心不忍,但又担心人多杂乱,混入奸细。

陈远沉思片刻,断然道:“放!但要立规矩!大哥,你带几个人持械在门口维持秩序。所有想进堡避难的,必须接受检查,交出随身武器,登记姓名来历,并且要听从我们的安排,参与堡内防御和劳作!老弱妇孺可优先安置,但青壮必须出力!”

这是乱世中建立秩序的第一步。

既要展现庇护能力,又要确立权威,防止堡内陷入混乱。

赵胜立刻带人下去执行。

堡门缓缓打开一条缝,赵胜站在门口,声若洪钟:“外面的乡亲听着!野狐岭屯堡可容大家暂避兵祸!但国有国法,堡有堡规!想进来的,放下武器,依次登记,听从安排!若有作奸犯科者,格杀勿论!”

惶惶不可终日的难民们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哪里还顾得上许多,纷纷放下手中简陋的棍棒柴刀,拖家带口,涌到堡门前。

赵铁柱等人负责登记,王老蔫等新兵则负责维持秩序和收缴武器。

苏婉清也带着几个逃难来的妇人,帮忙安抚老弱,分配临时住所。

一时间,原本死寂的屯堡人声鼎沸,充满了孩童的哭闹和妇人的啜泣。

堡内人口瞬间膨胀到近四十人,虽然大多是老弱,但也多了十几个可用的青壮男丁。

陈远站在堡墙上,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他注意到难民中有一个穿着体面些、像是村里塾师的老者,以及几个看起来是猎户或农户出身的精壮汉子。

他暗暗记下这些人的样貌。

入夜,烽火依旧在北边天际隐隐闪烁。

堡内点起了几堆篝火,新来的难民挤在临时安排的住处,虽然条件艰苦,但总算暂时脱离了直面兵锋的恐惧。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疲惫和不安。

陈远将赵胜、赵勇、苏婉清以及那个被他注意到的老塾师请到议事房。

老塾师名叫周文渊,果然是北面一个村落的塾师,颇识几个字,在村民中有些威望。

“周先生,各位,”陈远开门见山,“烽火已起,乱世已至。

野狐岭不是世外桃源,要想活下去,必须上下同心,共度时艰。

我欲立下几条堡规,并组建民壮,轮流守夜巡防,以防不测。

请周先生帮忙记录宣达,并请各位鼎力相助。”

周文渊见识过陈远等人的组织能力,此刻又蒙收留,自然无有不从。

在陈远的主持下,几条简单的堡规迅速拟定:听从号令、不得内斗、按劳分配、共同御敌。

同时,从难民中挑选出十五名青壮,与原有的七人混合,编成三队,由赵胜、赵勇和陈远各带一队,轮流值守。

当周文渊将堡规和编队安排向全体难民宣布后,骚动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明确的规则和安排,在混乱中给人以奇异的安定感。

尤其是看到赵胜等人手持利刃、纪律严明地巡逻时,一种微弱的安全感开始在人们心中滋生。

这一夜,野狐岭屯堡在北方烽火的映照下,灯火通明,人声虽杂,却隐隐有了几分乱世壁垒的雏形。

陈远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明天就会到来。

但他更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边患,正是野狐岭破茧而出的契机。

烽火传九边,危机之中,亦藏有崛起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