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只手覆明 > 第119章 重创八旗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远“黄雀在后”的深谋远虑,如同一张精密的大网,悄然笼罩着中原战局。

大陈王国这台战争机器,在他的意志下,高效而稳健地运转着:

南线,秦玉凤和吴三桂派出的先锋部队,以“协助抗清、安抚地方”的名义,稳步向河南北部渗透,建立据点,招抚流亡,并不急于与清军或李自成残部进行主力决战;

北线,巴特尔返回漠北,厉兵秣马,加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如同磐石般镇守着大陈的北疆;

内部,苏婉清统筹的屯田、军工体系开足马力,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粮草和精良军械。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陈远希望稳扎稳打,逐步消化,但占据了北京、志在吞并天下的多尔衮,却绝不甘心眼睁睁看着大陈势力坐大。

山海关的挫败和河南的乱局,如同两根毒刺,深深扎在他的心头。

在初步稳定了北京周边的局势,并派勒克德浑南下会剿李自成后,多尔衮将阴鸷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西方——那个屡屡坏他好事、如今正“狡猾”地向南扩张的大陈王国。

“陈远……吴三桂……不除此二人,朕心难安!”

紫禁城武英殿内,多尔衮对着巨大的地图,声音冰冷。

他深知,大陈与降而复叛的吴三桂合流,已成了他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

必须在其羽翼未丰之前,予以重创!

经过与洪承畴、范文程等谋臣的反复商议,多尔衮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进攻计划。

他判断,大陈军主力一部分被牵制在山海关,一部分正在向南缓慢渗透,其山西腹地,尤其是太原以北、大同以南的广阔区域,兵力可能相对空虚。

若能派一支精锐骑兵,发挥八旗铁骑的机动优势,长途奔袭,直插大陈心脏地带,即便不能攻下太原,也能大肆破坏其腹地,焚毁粮草,动摇其根基,逼迫秦玉凤、吴三桂回援,从而破解山海关僵局,甚至可能一举重创这个新兴的对手!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七月初,盛夏时节。

多尔衮任命其亲信猛将、豫亲王多铎为主帅,贝子尼堪、辅国公屯齐为副将,精选满洲正白旗、镶白旗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一人双马,携带十日干粮,不从山海关正面强攻,而是绕道北线,试图从防守相对薄弱的宣府镇西北方向,突破长城隘口,潜入山西,执行这次代号为“雷霆扫穴”的奇袭任务。

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时年不到三十,却已是久经沙场、勇猛彪悍的宿将,深得多尔衮信任。

他接到命令后,意气风发,认为这是建立不世之功的良机。

七月五日,这支清军精锐悄然从居庸关以北出发,避开大路,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试图穿越军都陉(居庸关西北一段长城),直扑大同后方。

然而,多尔衮和多铎都低估了大陈情报系统的效率和边境防御的严密程度。陈远深知清军铁骑的厉害,早已在漫长的北部边境线上建立了完善的烽燧哨卡体系和精锐的夜不收(侦察兵)网络。

清军大队人马刚一异动,边境的烽火便接力燃起,训练有素的夜不收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将清军兵力、动向的详细情报,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太原。

晋王府内,陈远接到急报,冷笑一声:“多尔衮终于忍不住了!想学霍去病千里奔袭?可惜,孤不是伊稚斜!这次,要让他有来无回!”

他立刻进行部署:

1. 将计就计,诱敌深入:密令大同、宣府方向的守军,伴装不敌,且战且退,放弃一些外围堡寨,诱使多铎孤军深入山西腹地,拉长其补给线。

2. 坚壁清野,以逸待劳:命令沿途州县,将百姓、粮草提前转移至险要城寨或山中,水井投毒(有限度),让清军得不到补给,疲于奔命。

3. 设下口袋,雷霆合击:急令驻守雁门关的赵胜,率精兵一万,秘密东进,至忻口(忻州北面战略要地)一带设伏,堵住清军南下的去路;同时,飞鸽传书给正在太原附近休整、由秦玉凤副将赵勇率领的一万五千朔方铁骑(包括大量装备了掣电铳的火器骑兵),火速北上,至石岭关一带隐蔽待机;

再从太原派出由陈远亲卫精锐组成的五千步兵,携带大量火炮和劲弩,抢占赤塘关(阳曲县北)等险要,构成最后一道防线。三路大军,形成一个巨大的“口袋”,静待多铎钻入。

4. 关门打狗,断其归路:密令漠南的巴特尔,派出精锐骑兵,南下骚扰甚至切断多铎的退路。

多铎初入山西,进展“顺利”,连续“击溃”几股小股守军,占领了几座空寨,志得意满,认为大陈军不过如此,更是放心大胆地向南疾进。

七月中旬,其前锋已抵达忻口附近。

七月十八日,清晨,大雾弥漫。多铎军前部数千骑兵,一头撞入了赵胜在忻口预设的伏击圈。

赵胜依据险要地形,以强弓硬弩和少量火炮猛烈阻击,清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攻势受挫。

多铎闻报大怒,亲率主力赶到,猛攻赵胜阵地。

赵胜依险固守,战斗异常激烈。

就在多铎军注意力被赵胜牢牢吸引在忻口之时,赵勇率领的一万五千朔方铁骑,如同神兵天降,从侧翼的石岭关方向突然杀出!

这支养精蓄锐已久的生力军,以严整的队形,如同钢铁洪流,直插清军侧翼!

更可怕的是,冲锋在前的骑兵,在接近清军弓箭射程前,突然举起手中的掣电铳,进行了数轮齐射!

硝烟弥漫,铅弹如雨,缺乏有效防护的八旗骑兵顿时人仰马翻,阵脚大乱!

“火铳骑兵!”

多铎大惊失色,他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战术成熟的骑兵火器突击!

八旗兵擅长的骑射,在朔方军骑兵的迅猛突击和火铳齐射面前,优势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陈远派出的步兵精锐也在赤塘关方向压上,火炮轰鸣,进一步压缩清军的活动空间。

而身后,巴特尔派出的蒙古轻骑也开始出现在地平线上,不断袭扰清军后卫。

多铎军陷入重围,三面受敌,归路堪忧!

他试图组织突围,但朔方铁骑的战斗力远超其想象,尤其是那种悍不畏死、冲击力极强的重甲骑兵(由部分归附的蒙古勇士组成),更是给清军造成了巨大杀伤。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忻口至石岭关之间的谷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多铎本人身负重伤,在亲兵拼死护卫下,仅率数千残兵,丢弃所有辎重,趁着夜色,狼狈不堪地从山间小路向北逃窜。

大陈军乘胜追击,斩获极丰。

忻口—石岭关大捷,是大陈军成军以来,首次在野战中重创满洲八旗主力!

此战,歼敌近万(其中真满洲兵超过三千),缴获战马、盔甲、器械无算,阵斩清军副将以下军官数十员,豫亲王多铎重伤遁走,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此战意义极其重大:

1. 打破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用实际行动证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术对头的汉人军队,完全可以在野战中正面击败满洲精锐!

2. 极大鼓舞抗清士气:捷报传开,所有抗清力量(包括南明)欢欣鼓舞,信心倍增。

3. 沉重打击清军气焰:多尔衮偷鸡不成蚀把米,损失惨重,短期内再无力组织对山西的大规模进攻。

4. 巩固大陈战略地位:此战彻底打出了大陈的军威国威,使其真正成为抗清阵营的中流砥柱。

太原城,捷报传来,万民欢腾。

陈远亲自出城迎接凯旋的赵胜、赵勇等将士,犒赏三军。

望着缴获的密密麻麻的八旗盔甲和旗帜,陈远目光深邃。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加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

但此战,已让大陈这把抗清利剑,彻底开锋,寒光凛冽,直指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