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只手覆明 > 第7章 谋取第一桶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闯过官兵关卡,众人心有余悸,却也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庆幸。

沿着地图指示的路径继续向北,地势逐渐变得崎岖,人烟愈发稀少,但空气似乎比南边要干净凛冽一些。

又艰难跋涉了一日,就在众人几乎要再次被饥饿和疲惫击垮时,终于在一条几乎干涸的溪流旁,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小、几乎不能被称作村落的聚居点。

只有七八间低矮歪斜的土坯房,像是一小簇顽强附着在岩石上的苔藓。

这里太偏僻了,偏僻到连流寇和溃兵似乎都懒得光顾。

几缕极其微弱的炊烟,显示着这里尚存一丝生机。

赵胜让其他人先在远处隐蔽,自己和陈远小心翼翼地靠近。

村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一个穿着打满补丁棉袄、满脸褶皱如核桃皮的老者,正坐在一间土房门口,就着昏暗的天光修补一个破箩筐。

听到脚步声,老者警惕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戒备。

“老丈,莫怕。”

赵胜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和善,“我们是过路的,想讨碗水喝,问问路。”

老者打量着这两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不速之客,尤其是看到陈远虽然落魄但眼神清亮,不像是纯粹的流民,戒备稍减,嘶哑着嗓子道:“水……那边河沟里还有点,自己舀吧……这年头,哪还有路可问,都是死路。”

陈远注意到老者修补箩筐用的材料,是一种非常有韧性的树皮纤维,编织手法也很独特。

他心中一动,上前拱手道:“老丈,您这编筐的手艺真好。用的是……乌柳皮?”

老者有些意外地看了陈远一眼:“后生娃有点见识,是乌柳皮。这穷山恶水的,就这东西多,结实。”

陈远蹲下身,仔细看了看那破箩筐,又看了看老者房檐下挂着的一些半成品,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脑海。

他前世研究明末经济史时,曾注意到陕北部分地区有一种品质极佳的乌柳,其皮剥下来浸泡捶打后,纤维坚韧异常,是制作弓弦、弩弦的上好材料!

只是这种乌柳生长在特定区域,且处理工艺复杂,并未大规模开发利用。

而如今,他们身处的位置,结合地图和周围植被判断,很可能就是那种优质乌柳的产区!

这老者,显然掌握着传统的处理手艺,但恐怕只用来编些筐篓,完全是明珠暗投。

“军务……榆林卫……弓弦紧缺……” 之前忽悠那小旗官的话,此刻在陈远脑海中回响。

这或许不是忽悠,而是一个真正的机会!

他强压住激动,对老者道:“老丈,实不相瞒,我们并非普通流民。这位是赵把总,”

他指了指赵胜,信口给他安了个官职,“我等奉命前往榆林卫公干,途中遇匪,与大队失散。如今榆林卫军械紧缺,尤其是弓弩之弦,质量多粗劣。我看老丈您这乌柳皮处理得极好,韧性十足,若是能用来制弦,必是上品!”

这番话半真半假,既抬高了身份,又点明了“需求”。

赵胜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过来,立刻挺直了腰板,努力做出几分武官的架势,虽然破衣烂衫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那老者闻言,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疑不定。

军官?制弦?这对他来说太过遥远。

他讷讷道:“军爷……小老儿……小老儿就会编个筐,哪懂什么制弦……”

“无妨!”

陈远语气肯定,“老丈您只需将这处理好的乌柳皮,按最好的品相,多准备一些。我们愿用粮食交换!”

“粮食?”这两个字仿佛有魔力,老者的眼睛瞬间亮了一下,但随即又黯淡下去,摇头道:“军爷说笑了,这年头,哪还有粮食换这不当吃不当喝的树皮……”

“我们有办法。”

陈远斩钉截铁,“老丈,您这村里,还有多少人?都会这手艺吗?”

老者叹了口气:“就剩五六户人家了,都是些走不动的老骨头和娃子,都会弄点这柳皮,混口饭吃罢了。”

陈远心中有了计较。他让赵胜拿出他们最后的一点“财产”——从那队兵痞手里“换”来的、几乎空了的钱袋,以及之前找到的、那几件银首饰中最小的一件耳环。

“老丈,这点钱,算定金。”

陈远将东西塞到老者手里,“您立刻召集村里还能动的人,全力处理乌柳皮,要最好的!五天,最多五天,我们带粮食回来取货!有多少,要多少!”

老者握着那点微薄的银钱,手有些发抖。

这对于他来说,已是一笔巨款。他看着陈远笃定的眼神,又看看一旁“威猛”的赵把总,最终一咬牙:“成!军爷,小老儿信你们一回!我们这就动手!”

离开那个小村落,赵胜迫不及待地问:“陈兄弟,你这又是唱的哪一出?我们哪来的粮食换树皮?再说,要这树皮何用?难道真拿去给榆林卫?”

陈远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胜叔,粮食会有的。至于这乌柳皮……它不是普通的树皮。它是制作强弓硬弩的关键!如今这世道,什么最值钱?不是金银,是粮食,是武器!我们有了这上好的制弦材料,还怕换不到粮食和我们需要的东西吗?”

赵胜似懂非懂,但他现在对陈远已经有了一种盲目的信任。

接下来的几天,陈远的小团体开始了高速运转。

他们按照地图指引,找到了另一个规模稍大、尚有秩序维持的边境小镇。

这一次,陈远没有再用“军官”的身份,而是让看起来最老实憨厚的赵石头和李狗儿,拿着一点点之前剩下的糠麸和沿途采集的、经过陈远辨认无毒的几种草药根茎,去集市上摆了个小摊,以物易物,换回了一些最便宜的黑豆和杂合面。

本钱少得可怜,但这是启动资金。

同时,陈远凭借对明末边镇贸易的了解,带着赵胜,冒险接触了一个在镇上小有名气的、专做“南北货”生意的坐商。

这坐商姓胡,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眼神里透着商贾特有的精明。

陈远没有直接拿出乌柳皮,而是先和胡掌柜攀谈,从边地的艰难,聊到军械的粗劣,再“无意间”透露,听说北边某种特殊柳皮制成的弓弦,力道强劲,经久耐用,远胜寻常牛筋弦。

胡掌柜开始并不在意,只当是闲谈。

但陈远看似随意地提到了几个边军将领对军械质量的不满,以及某些特定部队对优质弓弩的渴求,这些信息半真半假,却恰好戳中了胡掌柜这类商人的敏感神经——为军队提供物资,虽然风险大,但利润也极高。

看到胡掌柜眼神变化,陈远知道火候到了。

他这才“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小束经过那个村落老者精心处理过的、散发着特殊光泽的乌柳皮纤维,递给胡掌柜。

“胡掌柜见多识广,您给掌掌眼,这东西……若是制成弓弦,价值几何?”

胡掌柜接过纤维,仔细捻摸,又用力拉扯,脸上渐渐露出惊容。

他是行家,自然识货。

这柳皮纤维的韧性,确实远超他见过的普通材料!

“此物……你们从何得来?有多少?”胡掌柜压低了声音,眼神锐利。

陈远知道,生意来了。

他故作高深:“来源不便透露。数量嘛,要看胡掌柜的诚意了。如今这世道,好东西得用在刀刃上。我们是小本生意,只求换些粮食和防身的家伙,能走到榆林卫就行。”

他没有提钱,只要粮食和武器,这更符合他们“落难军官”的身份和需求,也降低了胡掌柜的戒心。

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胡掌柜同意,用五百斤杂粮、二十斤盐、以及五把质量尚可的腰刀和十杆长枪,交换陈远他们所能提供的全部优质乌柳皮纤维!

并且约定,五天后来这个小镇外的山神庙交易。

当陈远和赵胜带着换到的第一批少量粮食回到那个偏僻村落时,村里的几个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们连夜赶工,将储存的和新处理的乌柳皮纤维整理得妥妥当当。

五天后,山神庙。

交易顺利完成。

当赵胜等人摸着那沉甸甸的粮食口袋和冰冷的刀枪时,感觉如同做梦一般。

他们,这群差点饿死在野狼沟的流民,竟然真的用漫山遍野的树皮,换来了活命的粮食和安身立命的武器!

陈远看着兴奋的众人,心中却异常冷静。这“第一桶金”,不仅仅是粮食和武器,更是他利用信息差和商业手段,在这乱世撬动的第一块基石。

它证明了,知识和头脑,在这个崩坏的时代,同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野狐岭屯堡,似乎不再那么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