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89章 边陲传薪火,文脉越关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9章 边陲传薪火,文脉越关山

红石山的秋意带着清冽的风,吹黄了青稞田,却吹暖了新建的学堂。苏砚秋站在教室窗外,看着孩子们跟着先生朗读《三字经》,稚嫩的声音撞在土墙上,又反弹回来,混着窗外的风声,竟有了些朗朗乾坤的意味。

“这学堂是上个月才正式开课的,”陪同的哨所教导员李勇低声说,“先生是从江南来的老秀才,听说咱边关缺老师,自告奋勇来的,带了一箱子书,说要在这戈壁上种‘文苗’。”

苏砚秋点点头,推门走进教室。孩子们见了他,先是一愣,随即齐刷刷地站起来行礼,动作虽不标准,却透着认真。老秀才放下戒尺,拱手笑道:“苏老来得巧,正讲到‘玉不琢,不成器’,这些娃娃虽生在边关,却是块块好料子。”

讲台旁的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有《论语》《孟子》这样的典籍,也有格致馆编的《博物新编》,甚至还有几本画着军舰和飞机的图册。“这些都是各地寄来的,”老秀才指着书脊上的印章,“江南的书局捐了经史,格致馆送了新学课本,连西洋的传教士都托人捎了地理图——咱这学堂虽小,眼界可不能窄。”

下课铃响,孩子们蜂拥而出,围着苏砚秋看他带来的礼物:一箱子新毛笔和带着墨香的宣纸。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起手里的画,上面用炭笔描着哨所的岗亭,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守边”二字:“先生说,学好字就能给戍边的爹爹写家书了。”

苏砚秋摸了摸她的头,目光落在学堂墙上的地图上——那是一张巨大的《大明疆域图》,红石山的位置被孩子们用红笔圈了出来,旁边还画着箭头,指向京城、江南、甚至遥远的北极哨所。“先生教我们,这些地方都是咱大明的,”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去北极站岗,像赵叔叔那样。”

李勇在一旁解释:“先生不光教读书,还带孩子们看戍边日记,听巡逻故事。现在娃娃们都知道,爹和叔叔们站岗不是为了稳的,是为了让家里的学堂能安安稳稳开课。”

午后,苏砚秋跟着老秀才去了“成人夜校”。煤油灯下,十几个战士和家属正围着桌子写字,张班长的媳妇握着笔,一笔一划地写“平安”二字,纸上的墨汁晕开,却掩不住认真。“以前不认字,给家里写信全靠别人代笔,”她不好意思地笑,“现在好了,能自己写‘勿念’,让爹娘放心。”

角落里,几个年轻战士正在抄录格致馆的《军械保养手册》。“先生说,认字才能看懂说明书,”小王指着手册上的图纸,“这狙击枪的保养步骤,以前靠师傅口传,现在照着字学,更清楚了。”

老秀才拿出一本厚厚的本子,里面贴满了孩子们的作业和战士的家书:“这是咱的‘边陲文脉集’,等攒够了,就寄回京城刊印,让天下人看看,咱红石山不光有刀枪,还有笔墨。”

离开学堂时,暮色已浓。远处的岗亭亮起了灯,巡逻的摩托车驶过青稞田,车灯在夜色里划出两道光带。老秀才站在学堂门口,望着天边的星斗:“苏老您看,这星星和京城的一样亮。文脉这东西,就像这星光,看着弱,却能照得很远。”

苏砚秋深有感触。他想起刚到红石山时,这里只有风沙和岗亭,如今却有了学堂的琅琅书声,有了灯下的笔墨香,有了孩子们笔下“家国”的模样。这些看似柔弱的文脉,其实比钢铁更坚韧——它能让守边的人知道为何而守,让生长在这里的孩子懂得何处是家。

次日清晨,苏砚秋准备返程。孩子们来送行,每人手里都拿着自己写的字或画的画,有的送“国泰民安”,有的送“戍边光荣”,最小的那个小姑娘,送了张用红布剪的五角星,说:“像国旗上的星星,照亮红石山。”

车开出很远,还能看见学堂的炊烟在晨雾中升起,和哨所的炊烟交织在一起,像两条温柔的线,把这片土地与远方的家国紧紧连在一起。李勇递来老秀才托转的信,里面写着:“风沙可断草木,不可断文脉;关山能隔千里,不能隔初心。”

苏砚秋把信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他知道,红石山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在学堂里种下的“文苗”,终将和防沙林的红柳一起,在边陲扎根生长,长成守护家国的另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用刀枪,却能让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的人,从骨子里明白:何为家园,何为担当,何为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

车窗外,戈壁的风依旧吹着,却仿佛带上了墨香与书声。这风,会把红石山的文脉,吹向更遥远的边关,吹进每一个守边人的心里,让这片土地,在钢铁的守护之外,更添一份温润而坚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