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51章 秋闱观新榜,人才出乡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1章 秋闱观新榜,人才出乡关

河南府贡院的红墙外,秋风卷着落叶,却挡不住墙内传出的喧闹。今日是秋闱放榜的日子,苏砚秋站在街角的茶摊旁,看着陆续涌来的考生与百姓,茶桌旁的老者们正摇头晃脑地议论:“听说今年的考题出得新,竟是‘格致与民生’,这可得真懂实务才能写好。”

“可不是嘛,”旁边的秀才接口,“往年考的多是经史子集,今年加了‘如何用智械改良农具’的策论,我那表弟在格致学堂念过书,说这题正对他胃口。”

苏砚秋端着茶碗,望着贡院门口那堵贴满榜单的高墙。红纸上的墨字密密麻麻,写着中举考生的名字,旁边还标注着籍贯、师承,甚至有“擅长算学”“通晓农事”的备注。这是他去年奏请朝廷改的规矩——科举不仅要看文章,更要观其所长,让有实才的人能被看见。

“出来了!张秀才中了!”人群里忽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年轻人挤开人群,手指在榜单上颤抖地划过,直到触到自己的名字,才猛地跳起来,对着身后的老父磕头:“爹!儿子中了!”

老者抹着眼泪,把手里的布包塞给儿子:“快!回家告诉你娘,杀只鸡,咱也尝尝中举的滋味!”围观的百姓纷纷道贺,有人打趣:“张秀才,你那篇‘水车改良策’我听人说了,连格致馆的先生都夸呢!”

苏砚秋看着这对父子,想起自己当年中举时的情景。那时的榜单只有名字,中了之后便是赴宴、谢师,鲜有人问你究竟懂什么、能做什么。而如今,考生们聚在一起,讨论的不是“八股章法”,而是“如何让漠北的暖房更节能”“怎样改进纺织机提高效率”,这让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苏大人,您也来观榜?”贡院的主考官李大人笑着走来,手里拿着一份“考生专长名录”,“今年河南府中举的五十人里,有十二人擅长格致,八人精通农事,还有三人能通三门外语,真是人才济济啊。”

苏砚秋接过名录,见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位考生的特长:“王二柱,开封府人,曾改良插秧机,使效率提升三成”“刘月英,南阳府人,女,着有《蚕桑新术》,在民间传抄甚广”……他指着刘月英的名字:“这位女考生,竟是河南府第一个中举的女子?”

“正是!”李大人赞道,“她的策论写得扎实,说‘女子不仅能持家,更能兴业’,还附了自己种桑养蚕的账本,数据详实,连阅卷的老翰林都点头称是。朝廷新改的‘男女同考’制度,今年总算见了成效。”

正说着,一个穿蓝布裙的姑娘挤到榜单前,正是刘月英。她梳着简单的发髻,手里还攥着一本《农桑图谱》,见自己的名字在列,先是愣了愣,随即红了眼眶,对着人群深深一揖:“多谢各位乡亲支持,月英定不负所托,为咱河南的蚕农多做实事!”

人群里的女人们纷纷鼓掌,一个老婆婆拉着她的手:“好孩子,你给咱女人长脸了!以后咱闺女也能像你一样,读书考学,干一番事业!”

苏砚秋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二十年前,他力主“开女子学堂”时,满朝文武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如今,不仅女子能入学,还能中举为官,这世道的进步,就藏在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里。

午后,苏砚秋来到“考生交流会”的会场。这里原是贡院的偏厅,如今摆着几十张方桌,中举的考生们正围坐在一起,桌上摊着图纸、账本、策论稿,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觉得漠北的暖房,关键在保温材料,”王二柱指着自己画的图纸,“用格致馆新研制的‘发泡砖’,比传统砖石轻一半,保温效果还好,成本能降三成。”

刘月英接过话:“南阳的蚕室也能用上这砖,冬天不用烧太多炭,蚕茧的品质还能提高。咱们可以联名给朝廷写个折子,建议在北方推广。”

旁边一个懂外语的考生说:“我在格致馆见过欧罗巴的‘温室图纸’,他们用的玻璃透光性更好,咱们可以引进技术,改良成适合中原的样式。”

苏砚秋站在门口听着,这些年轻人的想法里,没有“出身”“性别”的隔阂,只有“如何做事”的热忱。他们谈论的不是官场应酬,而是具体的民生难题,这正是他当年推动科举改革想要的结果——选出来的不是只会空谈的书生,而是能办实事的人才。

离开贡院时,夕阳正斜照在红墙上,榜单上的名字在余晖里闪着光。一个落榜的考生正蹲在墙根,手里捏着自己的策论,脸上却没有沮丧,只是对着榜单喃喃道:“今年差了点,明年再考,我那水车还有改进的空间……”

苏砚秋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落榜不代表无能,能把水车改好,也是给百姓做贡献。朝廷的‘格致人才库’正缺人,你可以去试试。”

考生猛地抬头,眼里重新燃起光:“真的?我这就去报名!”

看着他跑远的背影,苏砚秋忽然明白,科举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中举为官”,更在于点燃人们对“学以致用”的向往——无论是否中榜,只要有一颗为百姓做事的心,有一身能做事的本领,就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马车驶离贡院,街上的喧闹渐渐远去。苏砚秋望着窗外掠过的农田、学堂、作坊,忽然觉得,这些新中举的年轻人,就像秋日里的新苗,带着朝气与韧劲,终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接过前人的担子,把这大明的江山,建设得更结实、更兴旺。

而他能做的,便是为他们铺路、搭桥,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崭露头角,让“为民做事”的初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里,永不褪色。就像这秋闱的榜单,每年都有新的名字,却始终写着同一个信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