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44章 黉门传书声,新苗待参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4章 黉门传书声,新苗待参天

河南府开封府的“启智小学”门口,清脆的上课铃声刚落,苏砚秋便踏着晨光走进校园。操场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孩子们穿着统一的蓝布校服,在塑胶跑道上列队晨练,口号声稚嫩却响亮。校长是位三十多岁的女先生,姓周,见了苏砚秋,笑着迎上来:“苏大人,您看我们这操场,还是按您当年提议的‘软硬结合’修的——跑道用塑胶,避免摔伤;足球场用真草,让孩子们多沾沾泥土气。”

苏砚秋点点头,目光扫过操场边的“格致角”:那里摆着简易的天文望远镜、放大镜、小风车,几个早到的孩子正围着老师,观察玻璃片上的昆虫翅膀。“这是‘科学启蒙区’,”周校长说,“按课程表安排,每天有半小时‘自由探索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试试、摸摸,比在课本上看图片记得牢。”

走进一年级教室,孩子们正在上“识字课”,但课本不是传统的《三字经》,而是图文并茂的《身边的字》:“桥”字旁边印着济民桥的照片,“稻”字下面画着插秧机,老师指着“电”字问:“谁能说说,家里哪些东西要用电?”

“电灯!”“冰箱!”“爷爷的按摩椅!”孩子们的回答此起彼伏,一个扎小辫的女孩站起来:“老师,我爸爸是修电线的,他说电是从很远的核电站来的!”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哇”声,老师笑着点头:“对,等你们长大些,就去学怎么让电跑得更快、更安全。”

苏砚秋站在后门,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识字要先背“天地玄黄”,哪里见过这样鲜活的课堂。周校长轻声道:“您当年说‘教育要让人看见世界,而不是只记住字句’,我们一直在试着做。”

二楼的“劳动实践室”里,四年级的学生正在学做馒头。面团在小手里揉得歪歪扭扭,蒸笼冒起的白汽里,混着孩子们的笑声。“每周一节劳动课,”指导老师说,“不是为了让他们当厨师,是想让他们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去年秋收,我们带孩子们去田里割稻,现在他们吃馒头,都会把掉在桌上的渣捡起来。”

离开启智小学,苏砚秋来到开封府中学。这所学校的前身是他当年创办的“经世学堂”,如今已扩建为拥有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的新式中学。操场上,男生们在踢足球,女生们在打排球,看台上的拉拉队举着“友谊第一”的牌子,呐喊声震得窗玻璃嗡嗡响。

“苏大人,您来看看我们的格致实验室!”中学的王校长拉着他走进一栋白色小楼,里面的仪器让苏砚秋眼前一亮:光学显微镜连着电子屏,能将细胞图像放大到墙上;3d打印机正在制作地理模型,黄土高原的沟壑清晰可见;几个学生围着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争论着“叶片角度对发电量的影响”。

“这台发电机是学生们自己组装的,”王校长指着机器,“上个月去洛阳参加‘青少年格致大赛’,还拿了二等奖。他们说,要做比苏大人当年更厉害的发明。”

高二(三)班正在上“历史与格致”融合课,老师用全息投影展示着“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旁边对比着现代货轮的结构图。“大家看,”老师指着投影,“六百年前,郑和的船靠风帆和人力;现在,我们的货轮用核能驱动,能装十万吨货物——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中国人‘走出去’的勇气和智慧。”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手:“老师,我看过苏大人写的《格致浅说》,里面说‘技术要为民生服务’。我想考经世大学的造船系,以后造能在北极航行的船,让咱们的货物能送到更冷的地方去!”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苏砚秋坐在后排,悄悄为他鼓了鼓掌。

图书馆里,学生们或坐或站,有的在看纸质书,有的在翻电子阅读器,还有几个围在一起,用平板电脑查阅“寰宇博览会”的资料。管理员说:“我们的书库连了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洛阳经世大学的珍贵典籍,在这里也能看到电子版。”

苏砚秋走到一个女生身边,她正在看《农桑新术》,笔记本上记满了“无土栽培”“病虫害防治”的要点。“我家在农村,”女生有点害羞,“想学好技术,回去教爸妈种出更好的菜。”

夕阳西下时,苏砚秋站在中学的“校史墙”前。墙上的照片从黑白到彩色:最早的经世学堂只有几间土房,学生们穿着长袍;后来盖了砖瓦房,有了篮球场;如今的校园高楼林立,学生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

“苏大人,您看这行字。”王校长指着墙尾的题词,“是您当年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把它刻在了石头上,每天升国旗时,全校师生都要读一遍。”

离开学校时,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教室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片星星的海洋。苏砚秋回头望去,仿佛看到无数株新苗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他们会比前人更懂科学,更有勇气,更清楚自己要往哪里去。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他对身边的校长们说,“你们做得很好,这把火,在孩子们心里烧得很旺。”

夜色渐浓,校园里的读书声还在继续,与远处的城市灯火交融在一起。苏砚秋知道,这些稚嫩的声音里,藏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会带着课堂上学的知识,操场上练的勇气,实验室里养的好奇,把这大明的江山,建设得比他能想象的,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