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槐下田舍 > 第132章 薪尽火传时,前路待来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2章 薪尽火传时,前路待来人

洛阳的秋意已浓,国子监的银杏叶落了满地。苏砚秋坐在书房里,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他花白的鬓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上摊着几份奏折,最上面的一份写着“关于推举下一任丞相人选的奏请”,朱砂批阅的“阅”字,笔锋已不如从前遒劲。

“老伙计,该放手了。”他对着墙上悬挂的《大明全舆图》轻声说。地图上,红色的疆域从北极冰原绵延至南洋群岛,铁路、电网、邮路像细密的血管,连接着每一座城镇、每一处村寨。这是他用毕生心血铺就的路——从推动格致革新到完善交通网络,从普及教育到经略边疆,从研制重器到倡导寰宇共享,桩桩件件,都已化作大明稳固前行的基石。

三天前,他向皇帝递交了辞呈。不是因为年迈体衰,而是深知“治世需代际更替”。“臣已为大明铺好了路,”辞呈里写道,“但路要靠后人走,方能越走越宽。若臣恋栈不去,恐成新朝之碍。”皇帝虽不舍,却也明白他的深意,下旨让内阁与六部共同推举继任者,并允诺“凡事皆听苏相建议”。

此刻,书房里坐着三位候选人:户部尚书张谨,出身江南士族,精于钱粮漕运,在任期间推行“摊丁入亩”新制,让国库充盈三成;兵部尚书李昂,漠北将门之后,曾镇守西域十年,不仅练兵有方,更懂“以战止战”,与周边部落缔结了稳固的盟约;格致院大学士王晏,寒门出身的格致奇才,主导了核电站与智械研发,最懂“科技兴邦”的要义。

“你们三人,各有长处,也各有需补之处。”苏砚秋端起茶盏,目光扫过三人,“今日不是考较,是想与你们说说,这丞相之位,究竟要担起什么。”

他先看向张谨:“张大人理财有道,让百姓衣食无忧,此乃治国之本。但切记,钱粮不仅是数字,是百姓的血汗。他日若主政,需知‘藏富于民’比‘国库充盈’更重要——百姓口袋里有钱,国家才能真正安稳。”

张谨起身拱手:“苏相教诲,谨当铭记。臣明白,账本上的每一文钱,都该用在让百姓日子更好上。”

接着,苏砚秋转向李昂:“李大人镇守边疆,保境安民,功不可没。但武力是盾,不是矛。如今大明国力强盛,更要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用格致优势、文化魅力、资源共享拉拢万国,比单纯的军备威慑更长久。”

李昂肃然道:“臣谨记。当年在西域,若非苏相送来的种子与农具,光靠刀剑,断难让部落真心归顺。往后,臣会让‘大明的善意’比‘大明的铠甲’更先抵达远方。”

最后,他望着王晏:“王大人推动格致革新,让大明站在了寰宇前列。但科技是双刃剑,既能造核电站,也能造大杀器;能让智械便民,也能让工匠失业。他日掌权,需立‘格致伦理’,让技术永远服务于人,而非奴役人。”

王晏点头:“苏相所言极是。臣已在格致院设‘伦理审查科’,任何新发明,都要先问‘是否利于民生’‘是否伤及根本’。科技若脱离了人文,便是无源之水。”

苏砚秋看着三人,眼中露出欣慰之色。他从书柜里取出三个锦盒,分别递给三人:

给张谨的是一本《农桑要术新注》,扉页写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心安,则天下安”;

给李昂的是一幅《西域互市图》,画旁题字“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商者,桥梁也,当常用之”;

给王晏的是一枚小小的铀矿石标本,旁边附着一张纸条“能点亮万家灯火,亦能毁灭一方水土——权柄在握,当常怀敬畏”。

“这些,是我给你们的‘铺路石’。”苏砚秋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国子监里读书的学子,“我铺的路,是铁轨、是电网、是律法、是疆界;而你们要铺的路,是民心、是远见、是传承、是克制。”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大明的未来,不在疆域多广,而在百姓是否认同‘华夏一家’;不在武器多强,而在万国是否信‘大明不欺’;不在科技多先进,而在子孙是否有‘可持续’的生路。这些,都要靠你们一代代去守,去拓。”

三人捧着锦盒,神色凝重。他们知道,这番话不仅是嘱托,更是交付——交付一个延续百年的盛世,交付两亿百姓的期待,交付一个文明走向更辽阔未来的可能。

离开书房时,夕阳正将国子监的红墙染成金色。张谨望着农田里忙碌的农夫,想起《农桑要术》的注解;李昂看着街上往来的西域商人,默念着“互市图”的题字;王晏摩挲着冰冷的铀矿石,将“敬畏”二字刻在心上。

几日后,皇帝下旨,任命张谨为新任丞相,李昂与王晏为辅政大臣。旨意宣读的那天,苏砚秋站在太和殿的角落里,看着三人接过印绶,接受百官朝拜。礼炮声响彻洛阳城,他忽然觉得,自己鬓角的白发,似乎也染上了几分暖意。

退朝后,苏砚秋没有回家,而是去了洛阳城的街头。他看到清洁机械在清扫落叶,听到收音机里播放着新的农桑政策,闻到百姓家里飘出的饭菜香——这些寻常的烟火气,正是他毕生所求的“盛世”。

一个孩童举着风车从他身边跑过,风车的叶片上画着地球的图案,红蓝相间,像一颗跳动的心脏。苏砚秋笑了,他知道,这颗“心脏”的搏动,将由新一代的人守护下去,从洛阳城到北极冰原,从南洋海岛到西域沙漠,永不停歇。

回到府中,他铺开一张白纸,写下最后一行字:“路已铺就,行则将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写完,他放下笔,望向窗外的星空。那里,“启明星”卫星仍在默默运行,像一颗永恒的眼睛,注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注视着一个文明在传承中,走向更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