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营”探子的落网,像一记警钟,在林谷上空重重敲响。虽然暂时挫败了对方的窥探,但“座山雕”及其麾下三百多亡命之徒的威胁,如同实质般压在每个人心头。林凡深知,情报可以预警,但最终的较量,还是要靠实打实的实力,而实力的根基,在于物资,尤其是战略物资的储备与调配。
夜校的灯火下,林凡不再仅仅讲授识字算数,他开始引入更复杂的概念。他在一块大木板上,用炭笔画出了两个相扣的圆环。
“诸位,这是我们林谷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两个轮子。”林凡指着第一个环,“战力之轮,关乎刀剑是否锋利,铠甲是否坚固,战士能否吃饱,伤员能否得治。”他又指向第二个环,“生产之轮,关乎我们能否持续造出刀剑铠甲,能否开出更多良田,能否建起更高城墙。”
“两个轮子要想转得稳,转得快,离不开一样东西——物资。”林凡的目光扫过台下专注的众人,其中既有护卫队的骨干,也有各工坊的负责人,还有姜宓等管理人员,“尤其是关乎根本的战略物资。”
他详细阐述道:“战略物资,并非只是堆满仓库的粮食和铁料。它至少包括以下几类:
一、生存之本:粮食、布匹、药材、盐。这些要能支撑我们度过可能的围困或灾荒。
二、工业之基:铁矿石、煤炭、石灰石、木材、粘土。确保我们的工坊不会因原料短缺而停工。
三、军武之胆:除了成品武器铠甲,更要储备打造它们所需的优质钢材、皮革、筋角等特殊材料。
四、贸易之媒:用于对外交换我们急需物资的硬通货,比如我们精制的铁器、琉璃、细布,以及未来可能铸造的货币。”
台下众人纷纷点头,尤其是经历过黑山堡之战和近期紧张局势的人,对此感受尤深。
“但是,”林凡话锋一转,提出了新的问题,“储备,不是简单地往仓库里塞东西。塞多了,占地方,易霉变,占用大量人力看守,成了死物,此谓‘因储而费’;塞少了,或者种类不全,真到用时捉襟见肘,便是取死之道。我们该如何平衡?”
这个问题让众人陷入沉思。以往流民的经历,让他们习惯于有了上顿没下顿,何曾考虑过如此精细的储备之道?
姜宓若有所悟,轻声道:“林师之意,是否要让物资‘活’起来?如同活水,既要有深潭蓄积,也需有沟渠流转?”
“正是此理!”林凡赞许地看向姜宓,“我们要建立的,不是一座座死寂的仓库,而是一个高效流动的物资体系。这就需要引入‘精益’管理的理念,杜绝管理上的浪费。”
他随即提出了具体措施:
第一,分级储备,动态管理。
常备库存: 设立最低安全库存线,保障最基本的需求和应对突发小规模事件。由姜宓的内务部精确计算各类物资的消耗速度,设定警戒线。
战略储备: 在常备库存之上,建立秘密的、分散的战略仓库,存放关键物资(如优质铁料、武器半成品、应急粮食)。地点隐蔽,由绝对可靠的人员管理,存取记录绝密。
周转库存: 工坊、食堂等日常消耗点,只保留短期所需的物料,减少场地占用和管理成本,加快流转速度。
第二,建立“物资台账”,账实相符。
林凡亲自设计了简易的账簿格式,要求对所有入库、出库的物资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品名、数量、规格、入库时间、经手人。定期由内务部组织人手盘点,确保账目与实物对应,避免糊涂账和内部损耗。
第三,推行“先进先出”,防止变质。
对粮食、药材等有保质期的物资,严格执行“先进仓的先使用”原则。在仓库管理上做出标识,确保旧物资优先被消耗,减少因存放过久而变质造成的浪费。
第四,标准化与分类存放。
要求工坊生产的原料、半成品,尽量采用统一规格,便于堆放、计量和调拨。仓库内划分明确区域,各类物资分类存放,标识清晰,任何人都能快速找到所需物品,减少寻找时间和管理混乱。
第五,建立预警与协调机制。
当某种物资的库存低于安全线时,负责仓储的人员需立即向内务部和相关工坊预警。内务部协调商务部(阿竹)组织采购或调拨,生产部(墨恒)调整生产计划,确保供应链不断裂。
这些措施看似繁琐,但林凡深知其重要性。他亲自督导,首先从最重要的粮仓和铁料库开始试行。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习惯了粗放管理的仓管人员,起初对每日记账、定期盘点感到不胜其烦;工坊也觉得按需领料、规格统一限制了他们的“灵活性”。甚至有人私下抱怨,觉得这是林师不信任大家。
对此,林凡没有强行压制,而是通过事实说话。一次,建造新住房急需一批特定尺寸的木料,按照旧例,可能需要翻遍整个堆料场。但在实行分类存放和台账管理后,负责此事的工匠仅仅查阅了账簿,就在指定区域迅速找到了所需木料,节省了大半天时间。
另一次,食堂报告一批粟米即将变质,因台账清晰且执行了“先进先出”,这批粟米被及时用于酿造醋或喂养牲畜,避免了浪费。而以往,这类变质往往是在清理仓库底层时才被发现,早已无法使用。
活生生的例子让众人逐渐认识到,这种“精益”的管理,看似多了规矩,实则是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最终受益的是整个林谷。
与此同时,战略物资的储备工作也在悄然加速。
石灰石矿场在产出建筑用料的同时,开始秘密囤积高品质的石灰石原料。
新建的炭窑,在满足日常燃料和冶炼需求外,开始有意识地将优质木炭存入战略仓库。
铁矿石的开采和冶炼更是重中之重,在满足当前武器生产和工具打造的同时,一批批经过初步处理、易于保存的熟铁锭和少量初级钢材被存入隐蔽库房。
阿竹的商队,除了明面上的贸易,也开始暗中收购一些林谷暂时无法生产或产量不足的物资,如硝石(林凡未明说用途,但要求留意)、铜料、以及一些特定的药材种子。
整个林谷,仿佛一个高效运转的有机体,一方面开足马力生产建设,另一方面则像勤劳的蚁群,将珍贵的资源一点点搬运、分类、储存起来。每一个环节都在精益管理的理念下,力求减少浪费,提升效率。
林凡站在初具规模的地下战略仓库入口,看着里面码放整齐、标识清晰的物资,心中稍安。他知道,这些储备,平时是负担,是成本,但在危机时刻,就是活下去的希望,是反击的资本。深挖广积,精益管理,这是在乱世中筑起的另一道无形却至关重要的防线。它或许没有城墙那般显眼,却同样关系到林谷能否在未来的风浪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