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八零辣媳:系统逼我搞基建 > 第57章 桥台封顶待铺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86年7月的晨光刚把王家庄石桥的桥台染成浅灰,红星基建队的队员们已各就各位——张大爷拄着拐杖蹲在桥台顶端,手里捏着小锤,逐块敲击前一天砌好的石块,“咚咚”的脆响在河湾里回荡,没一丝空洞声,他满意点头:“都结实,没空鼓,今天可以放心封顶。”

小陈赶紧递上《施工标准手册》,翻到“桥台封顶”那一页,指着示意图说:“张大爷,按手册来,先铺2厘米厚的防水砂浆,再砌最后一层角石和面石,竖缝错开8厘米以上,对吧?”“没错,”张大爷接过手册扫了一眼,“砂浆要拌得稠点,比砌石的砂浆多放一成水泥,铺的时候用抹子刮匀,别留死角,这是挡水的关键。”

李二哥带着施工组按要求拌砂浆,灰铲翻飞间,水泥、沙子按1:3的比例融在一起,稠度刚好能攥成团却不滴浆。“小吴,你先铺砂浆,从桥台两端往中间铺,”李二哥舀起一铲砂浆示范,“厚度用木尺卡着,确保每处都是2厘米,别这边厚那边薄,不然封顶后会受力不均。”小吴赶紧照做,手里的木尺时不时比量,铺完一段就喊张大爷检查,直到张大爷点头才往下继续。

赵文山则拿着施工日志和靠尺,跟在后面做记录——每铺完1米长的防水砂浆,就测一次平整度,误差都控制在1毫米以内,他在日志上认真写下“7月x日,王家庄石桥桥台封顶前准备:防水砂浆铺设第一段,厚度2cm,平整度合格”,字迹工整,还特意用红笔圈出“零空鼓”的标注。

“开工前再抽问个安全点!”赵文山突然停下笔,举起安全打卡表,看向负责递砂浆的小周,“桥台封顶站在脚手架上,身体不能伸出多少?”小周立刻答:“不能伸出15厘米!手册上写了,伸手太远容易摔下去,还要系好安全绳!”赵文山满意打勾:“记牢就好,今天封顶+预制板准备,两处都要盯安全,别顾此失彼。”

另一边,陆衍骑着自行车去村口接马老板——昨天就约好,今天送预制板的样品来核对尺寸,确保和桥台间距匹配。刚到村口,就见马老板骑着三轮车赶来,车斗里放着一块3米长、0.5米宽的预制板样品,还带着卷尺和水平仪。“陆队长,你看这尺寸,跟你们报的一样,”马老板跳下车,把样品放在平地上,“厚度12厘米,钢筋间距15厘米,强度够,过牛车没问题,明天一早送3块过来,直接能铺。”

陆衍赶紧用卷尺量了量,又用水平仪测平整度,红液线纹丝不动:“没问题,就按这标准来,明天送货时注意保护边角,别磕坏了。”马老板拍胸脯保证:“放心!都用稻草裹着,不会磕坏,俺还多带2袋防水砂浆,铺板时灌缝用,省得你们再跑一趟。”

两人赶回工地时,桥台封顶已完成大半,最后一层角石正稳稳落下,张大爷用靠尺测完垂直度,误差不到1毫米:“合格!封顶完工,接下来晾两天,等砂浆凝固,就能铺预制板了。”村主任带着几个村民凑过来看,摸着平整的顶面,忍不住称赞:“这手艺,比县城施工队还强!你看这缝,细得均匀,摸着手感都不一样,以后下雨,肯定不会往桥身里渗水。”

中午,刘婶带着后勤组送来午饭,除了红烧肉和炒青菜,还特意熬了酸梅汤,冰镇在井里,喝一口透心凉。“今天天热,给大伙解解暑,”刘婶给村民们也递了碗酸梅汤,“谢谢大伙上午帮忙递砂浆,下午要是不忙,还能来学学预制板怎么绑绳,以后村里用得上。”

村民们都乐意学,吃完饭,李二哥就带着大家练预制板的绑绳技巧——用粗麻绳在板两端的吊环上打双结,绳子长度一致,确保起吊时板体平稳。“绑的时候要把绳结藏在吊环里,别露出来,不然起吊时容易打滑,”李二哥一边示范一边说,村主任学得认真,绑好后让李二哥检查:“李队长,你看这样行不?明天铺板时,俺们也能搭把手。”李二哥点头:“没问题,学得快,明天就跟着一起抬。”

下午,队员们开始清理桥面旧址,把之前老石桥的碎石板和碎石都清理干净,堆在一旁,赵文山说:“这些碎石板别扔,铺完预制板后,围着桥台铺一圈,能防滑,还能保护桥台根基,省材料又实用。”林薇觉得主意好,让队员们把碎石板挑平整的留下,按大小分类摆好。

正忙着,远处河对岸又闪过两个身影——还是周建国和赵卫东,两人凑在树后看了半天,想找毛病,却见桥台封顶规整,预制板样品合格,村民还跟着学施工技巧,连马老板都亲自送样品,根本挑不出错,只能骂骂咧咧地走了。小陈瞥见他们,小声跟林薇说:“林姐,那两人又来偷看了,没找到毛病,走了。”林薇笑了笑:“别管他们,咱把活干好,他们再看也没用。”

傍晚,夕阳把桥台的影子拉得很长,队员们按后勤制度,把工具一一登记归位,赵文山汇总当天的施工日志:“7月x日,王家庄石桥桥台封顶完工,预制板样品核对合格,安全打卡全勤,村民协助施工12人次;明日计划:预制板进场、清理桥面旧址、准备铺板工具。”

林薇看着眼前的桥台,又看了看身边热闹的场景——队员们在整理工具,村民们在学绑绳,刘婶在收拾食盒,心里满是踏实。陆衍递过来一瓶凉白开:“晾两天后铺板,铺完灌缝,这座桥就完工了,比计划提前了一天,都是大伙齐心的功劳。”

林薇点头,摸了摸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指针指向七点。晚风带着河水的清凉,吹走了一天的燥热,也吹来了村民们的笑声。她知道,这座桥不仅是王家庄乡亲们的安心桥,更是红星队口碑的见证,而每一次扎实的施工,每一份村民的信任,都是红星队走得更远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