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八零辣媳:系统逼我搞基建 > 第25章 两个村子的工程进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章 两个村子的工程进度

天刚蒙蒙亮,队部院子里就热闹起来——队员们分成两组,一组跟着林薇、张大爷去李家庄搭临时木桥,工具包里装着锯子、刨子、麻绳,还拉着昨天晒透刷好桐油的木段;另一组跟着陆衍、李二哥去王家庄清石桥碎石,手里攥着铁锹、撬棍,推着装满警示旗、红布的平板车,个个精神抖擞。

“去李家庄的注意,搭木桥先打桩,桩要埋深八十厘米,再铺桥面木段,间距十厘米,留排水缝,护栏一定要绑牢,不能晃。”林薇最后叮嘱一遍,又把靠尺塞进包里,“每搭一段,就用靠尺测平,别歪了。”

“去王家庄的记着,先在石桥周围拉警示线,插警示旗,别让小孩靠近,清碎石时轻着点,别把剩下的桥身碰坏了,能再利用的石块单独堆,别浪费。”陆衍也跟着强调,把撬棍递给身边的年轻队员,“遇到大石块,别硬撬,用撬棍从四周撬,慢慢来。”

两组人分头出发,乡间土路上,自行车轮碾过路面,溅起细碎的泥点,队员们说说笑笑,晨光洒在蓝布队服上,格外显眼。

先到李家庄时,村主任已带着几个村民在小河边等着,手里还拿着锄头:“林同志、张大爷,你们来了!俺们把河边的杂草都除了,桩位也用白灰画好了,你们看行不行?”张大爷走过去,用拐杖戳了戳桩位的泥土,又用卷尺量了量间距:“行,间距三米,正好,打桩时俺来看着,别打歪了。”

队员们立马动手,李家庄的村民也主动搭把手——有的帮着扶木桩,有的递麻绳,有的扛木段。张大爷蹲在河边,盯着队员打桩:“再往下砸十厘米,够深才结实,不然涨水时容易冲倒。”队员们听着,抡起锤子继续砸,直到木桩稳稳立在土里,晃不动了才停下。

铺桥面木段时,林薇拿着靠尺,逐段测平:“这段有点高,把下面的土再挖点,不然桥面不平整,村民走起来容易绊脚。”队员赶紧用小铁锹挖了点土,再测时,靠尺的红液线稳稳居中,林薇这才点头:“行,就按这个高度铺。”

张大爷则盯着护栏绑扎,见一个队员把麻绳绑松了,立马喊停:“慢着!麻绳要绕三圈,再打个死结,不然村民扶着时容易散,再绑紧点,绑完俺来晃一晃,晃不动才算合格。”队员赶紧重新绑,绑完张大爷伸手晃了晃护栏,果然纹丝不动,他才满意地笑了。

另一边,王家庄的石桥旁,陆衍带着队员已拉好警示线,插满警示旗,还在警示线外绑了块红布,上面写着“施工中,请勿靠近”。李二哥拿着铁锹,先把桥面表层的碎渣清掉,遇到一块篮球大的石块,他喊来两个队员:“来,咱三个一起,撬棍对着石块底下,听我喊‘一、二、三’,使劲!”

“一、二、三!”三人一起发力,石块终于松动,慢慢滚到平板车上。“陆哥,你看这石块,还挺完整,能不能用来砌桥台?”李二哥指着石块,眼里满是期待。陆衍走过去,摸了摸石块的表面,又用锤子敲了敲,声音清脆:“能!洗干净,砌桥台时用,省得再去拉新石块,还省钱。”

王家庄的村民也没闲着,王大叔端着一壶热水过来,给队员们倒:“大伙歇会儿,喝口热水再干,别累着!俺让俺家老婆子烙了红薯饼,等会儿给你们送过来,垫垫肚子。”队员们接过水,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干活更有力气了。

中午时分,刘婶带着王翠花,推着食盒赶来,先去李家庄送了午饭——蒸馒头、炒青菜、冬瓜汤,还有早上乡亲们送的红薯,热乎气腾腾。村民们也凑过来,有的送了碗腌萝卜,有的递了个煮鸡蛋,张大爷坐在河边的石头上,咬着红薯,笑着说:“咱干基建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热心的乡亲,心里暖得很。”

林薇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也暖暖的,她走到搭了一半的临时木桥旁,用靠尺测了测护栏的高度,又晃了晃:“不错,高度八十厘米,绑得也牢,下午再搭另一半,傍晚就能完工,明天就能开始准备新桥的桥桩材料。”

刘婶又推着食盒去王家庄,陆衍、李二哥正带着队员清最后一堆碎石,见刘婶来了,都停下手里的活。“大伙快歇会儿,吃午饭!”刘婶把食盒打开,“李二哥,你上午清的那些石块,俺看挺好,下午洗干净,明天砌桥台就能用,省不少事。”李二哥点点头,咬着馒头说:“俺也是这么想的,张大爷常说,能省就省,别浪费材料,俺记着呢!”

下午的施工格外顺利。李家庄这边,临时木桥的另一半很快搭完,林薇用靠尺测了整个桥面的平整度,误差不到两毫米,张大爷伸手晃了晃护栏,纹丝不动。村主任带着几个村民,小心翼翼地走上去,走了来回,笑着说:“太结实了!比俺们之前的木桥稳多了,以后下地不用绕路了,谢谢你们!”

王家庄那边,碎石已全部清完,能利用的石块洗干净堆了两堆,陆衍用卷尺量了量剩下的桥身,又画了桥台的轮廓:“明天就拉砖石来砌桥台,预制板后天就能到,砌完桥台就能铺板,五天准能完工。”王大叔凑过来看,越看越满意:“俺就说选红星队没错,你们干活又快又细致,俺放心!”

傍晚收工时,两组人都回到队部,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刘婶端上热好的红薯粥,林薇提议:“咱复盘下今天的进度,明儿好安排活。”

“李家庄这边,临时木桥全部完工,质量合格,明天开始挖新桥的桥桩坑,按一米五的深度挖,张大爷负责盯质量,俺带两个队员测尺寸。”林薇先开口,把进度记在笔记本上。

“王家庄这边,石桥碎石清完,可利用石块整理好,明天拉砖石来砌桥台,李二哥带组砌,俺负责测平整度,后天预制板到了,就能铺板。”陆衍接着说,又补充,“今天乡亲们帮了不少忙,明儿咱多带点工具,让乡亲们少累点。”

张大爷喝了口粥,慢悠悠地说:“明天挖桥桩坑,要注意泥土的湿度,要是太湿,就铺点碎石子夯实,别塌坑;砌桥台时,砂浆稠度要够,砖缝控制在一厘米,别太宽。”

李二哥点头附和:“俺记住了,明天砌桥台,每砌三层就用靠尺测平,保证不歪,能利用的石块都用上,不浪费。”

赵文山则把今天的施工记录整理好,按“李家庄、王家庄”分类,还把乡亲们帮忙的事也记了下来:“以后乡亲们再帮忙,咱可以多留两副手套,或者送点红薯、青菜,别让乡亲们白忙活。”

林薇点点头:“这个主意好,刘婶,明天你准备点手套,再装些昨天乡亲们送的红薯,去工地时带上,分给帮忙的乡亲们。”刘婶笑着应下:“放心,俺这就去准备,保证让乡亲们高兴。”

院子里,油灯的光映着队员们的笑脸,红薯粥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格外温馨。

林薇看着眼前的大伙,心里满是踏实——双村开工顺利,乡亲们热心助力,队员们各司其职,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她抬头看了看窗外的月光,摸了摸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指针指向八点,心里暗暗盘算:等这两个村的活推进到一半,就让赵文山把过往的工程验收报告再整理一遍,为后续办乡镇基建资质做准备,让红星队的路,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