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八零辣媳:系统逼我搞基建 > 第131章 固根基与挑毛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刚蒙蒙亮,乡卫生院的施工场地就热闹起来——队员们围着昨天挖好的地基,手里捧着系统奖励的简易夯实工具,是块沉甸甸的实木夯,底部包着铁皮,李二哥试着提了提,沉得咧嘴笑:“这宝贝好!比咱之前用脚踩扎实多了,地基夯得实,院墙才能立得稳,十年都不会歪!”

林薇蹲在地基旁,手里拿着卷尺,再次核对尺寸:“东边地基长十米,北边八米,深度四十厘米,一点没差。

张大爷,您看钢筋埋在哪合适?按图纸上标的,一米一根,对吧?”

张大爷拄着拐杖走过来,手里拿着截好的钢筋,每根一米长,顶端磨得圆润,防止扎手:“对,就按图纸来,每间隔一米埋一根,埋的时候要往地基中间挪点,别靠太边,浇水泥的时候能裹得更严实。衍子,你带两个人,先把地基里的浮土再清一遍,用夯实工具把底部夯平,再埋钢筋。”

陆衍立马应下,和两个队员一起,拿着小铲子清理地基里的浮土,每清完一段,就用实木夯使劲往下砸——“咚!咚!咚!”的声响在清晨的空气里格外清晰,夯过的泥土变得紧实,用脚踩上去,连个脚印都浅了不少。

林薇没闲着,把系统给的红砖保护垫铺在地基旁边,再让队员们把红砖码在上面:“垫上这个,砖就不会被泥土蹭脏,也不会被露水打潮,砌的时候直接用,省得擦了。昨天张老板给的五十块备用砖,也单独码在这,万一有破损,能及时补。”

队员们各司其职,有的夯地基,有的清浮土,有的搬钢筋,刘婶则带着妇女们,在小屋旁支起灶台,把系统奖励的玉米淘洗干净,绿豆泡上,准备中午熬玉米绿豆粥:“昨天大伙挖地基累坏了,今天熬点杂粮粥,解乏还顶饿,再炒个青菜,是俺早上从菜园摘的,新鲜得很!”

上午九点多,地基终于夯实了,陆衍和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把钢筋放进地基里,每根钢筋之间的距离都用卷尺量过,分毫不差。

张大爷拿着小石子,把钢筋固定住:“别让钢筋歪了,浇水泥的时候一冲就偏了,固定好,才能保证受力均匀。”

林薇提着水泥桶,按1:3的配比调好砂浆,试了试稠度,“握成团,落地散”,刚好合适:“水泥浆调好了,先往地基底部浇一层薄的,把钢筋底部裹住,再铺一层砖渣,最后浇满水泥,这样地基又结实又省料。”

队员们拿着勺子,小心地往地基里浇水泥,水泥浆顺着钢筋缝隙往下流,把底部填得满满当当。

张大爷在一旁盯着,时不时提醒:“慢着点,别浇太快,水泥浆流到地基外就浪费了;这里没浇到,再补一勺!”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自行车停在门口,周建国亲自来了,穿着笔挺的蓝色工装,手里拿着个文件夹,身后跟着两个手下,一进门就皱着眉往地基里瞅,语气带着不屑:“这就是你们夯的地基?看着就松散,钢筋埋得这么浅,浇上水泥也没用,用不了半年就得裂!还有这水泥浆,看着就稀,是不是偷工减料,少放水泥了?”

李二哥立马放下手里的勺子,站起来反驳:“你别瞎扯!这地基用实木夯砸了三遍,比你城里施工队用机器夯的还实;钢筋埋了四十厘米深,按土纸来的,张大爷干了几十年基建,能错?水泥浆是1:3的配比,林丫头亲自调的,你凭啥说偷工减料?”

张大爷也走过去,指着地基里的钢筋:“周经理,俺们埋钢筋前,把地基夯了三遍,密度能达八成;水泥浆的配比,俺刚才也尝了尝,水泥味足,没少放。你要是不信,现在就能用锄头挖一块,看看夯得实不实;再舀一勺水泥浆,看看稠度合不合适。”

周建国被噎了一下,却不肯服软,走到地基边,假装要伸手摸,又故意缩回手:“俺才不碰这脏东西!你们农民懂啥叫工程标准?俺们公司修地基,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哪像你们,掺砖渣凑数,这要是塌了,砸到卫生院的人,你们担得起责任?”

“俺们担得起!”王院长从卫生院里走出来,手里拿着昨天的勘察记录,“昨天林同志他们勘察的时候,把地基的密度、钢筋的间距都测过,符合公社的工程标准;今天施工,俺一直在旁边看着,每一步都按计划来,没有一点偷工减料。倒是你们县建筑公司,上次给东风队修水渠,钢筋埋得比这还浅,还拖延工期,乡亲们都记着呢!”

周围的乡亲们也跟着附和:“就是!红星基建队干活,俺们都看在眼里,认真得很,哪像你们,只会挑毛病!”“周建国,你要是真有本事,就拿出实绩来,别在这瞎逼逼,耽误人家施工!”

周建国看着众人的眼神,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想说什么,却找不到理由,最后只能狠狠瞪了林薇他们一眼,摔了句“你们等着,出了问题别找俺”,带着手下灰溜溜地走了。

队员们都笑了起来,李二哥啐了一口:“就这点能耐,亲自来也没用,还不是被俺们怼回去了!咱接着干,让他看看,咱农民施工队的本事!”

上午十一点,钢筋终于埋好了,水泥也浇满了地基,林薇用水平仪在地基表面测了测,红液线稳稳对齐中间刻度:“完美!地基平得很,等水泥凝固了,就能开始砌砖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刘婶熬的玉米绿豆粥刚好出锅,盛在搪瓷碗里,金黄的玉米粒,翠绿的绿豆,闻着就香。

队员们围坐在树荫下,捧着碗大口喝着,粥甜糯可口,配上炒青菜,比吃肉还香。

“还是这杂粮粥好喝!比家里的白粥顶饿,下午砌砖肯定有力气!”

一个队员笑着说,又盛了一碗,“刘婶,您这手艺,比公社食堂的师傅还好!”

刘婶笑得眼睛眯成缝:“喜欢喝就多喝点,明天俺再带点红薯,熬红薯粥,大伙换着口味吃!”

下午两点,水泥已经凝固了大半,林薇用手摸了摸,硬邦邦的,点点头:“可以砌砖了!李二哥,你带两个人先砌墙角,墙角是关键,一定要平,用水平仪多校准几遍。”

李二哥接过水平仪,蹲在地基角落,拿起一块平整的红砖,抹上砂浆,小心翼翼地放在地基上,再把水平仪放在砖面上——红液线稍微偏左,他轻轻把砖往右边挪了挪,再测,线刚好对齐:“成了!平了!”

队员们跟着学,抹砂浆、放砖、校准,动作越来越熟练。林薇在一旁来回查看,看到有队员砌的砖有点歪,就走过去,手把手教他调整:“抹砂浆的时候,边缘要多抹点,别留空隙,不然容易透风;校准的时候,要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看,保证每块砖都正。”

到了傍晚,东边地基上已经砌起了半米高的砖墙,每块砖都对齐,砖缝均匀,用水平仪测量,没有一点倾斜。

王院长站在旁边,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墙面,光滑平整,比旧院墙结实太多:“太好了!这墙砌得比俺预想的还好,又直又平,你们红星基建队,真是名不虚传!”

收工的时候,夕阳把墙面染成了暖金色,队员们收拾着工具,脸上满是成就感。

林薇和陆衍站在地基旁,看着半米高的砖墙,陆衍轻轻握住她的手:“按这进度,再有十天,院墙就能砌完,剩下的时间抹灰、清理现场,肯定能提前完工。”

林薇点点头,抬头看了看天边的晚霞,又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指针指向六点。

这时,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检测到宿主完成地基加固与墙体初砌,施工质量达标,团队效率提升,触发奖励:1 砌砖辅助靠尺(帮助校准墙体垂直度,进一步提升砌墙精度);2 水泥养护专用喷雾器(避免水泥凝固过快开裂,保障墙体质量);3 婚房建材补贴(10捆铁丝,用于固定婚房屋顶水泥板,增强安全性)。】

“系统给新奖励了,有靠尺、喷雾器,还有铁丝!”

林薇笑着把奖励内容告诉陆衍,陆衍眼里满是光亮:“靠尺正好明天用,砌墙更直;喷雾器能养护水泥,不怕开裂;铁丝用来固定水泥板,婚房的屋顶就更结实了!”

两人沿着田埂往回走,晚风带着泥土的清香,路边的秧苗随风摆动。陆衍轻声说:“等卫生院的院墙完工,咱就开始盖婚房,地基也按这个标准来,夯得实实的,再用钢筋和水泥加固,冬天暖和,夏天凉快,咱能住一辈子。”

林薇靠在他身边,嘴角带着笑:“嗯,还要在院子里种棵桃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再搭个葡萄架,晚上坐在架下,聊聊基建队的事,聊聊孩子们的事,多好。”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身后的卫生院里,半米高的砖墙静静立着,像一道坚实的屏障,守护着卫生院,也守护着红星基建队的希望。

林薇知道,接下来的施工会越来越顺利,周建国再耍花样也无济于事,只要他们齐心,有乡亲们的支持,有彼此的陪伴,很快就能迎来院墙完工的日子,也能早日住进属于他们的婚房,把“后花园”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