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八零辣媳:系统逼我搞基建 > 第120章 倾囊相授基建筹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刚漫过红星队的大棚顶,村口就传来了熟悉的自行车铃声——距离上次公社组织参观才三天,邻村的村民就跟着各自的队长来了,男人们扛着锄头、背着竹筐,女人们拎着布包,里面装着自家腌的咸菜、蒸的玉米饼,脸上满是期待。

“林丫头!陆小子!俺们来学技术啦!”刚到村口,邻村的王队长就挥着手喊,身后跟着十几个村民,有年轻的小伙子,也有经验丰富的老人,“俺们回去就跟乡亲们说了红星队的法子,大伙都急着来学,这不,今天一早就凑齐人了!”

陆衍早已带着李二哥、赵文山在村口等候,见人来了,赶紧迎上去:“快往里走!俺们把大棚和水渠边都收拾好了,工具也备齐了,张大爷在水渠那边等着,专门教大伙清淤和加固的法子;林薇在大棚里,教育苗和滴灌,大伙想学啥,跟着对应的人走就行,不用客气!”

说着,他指了指旁边的石桌,上面摆着刚熬好的姜汤,还有刘婶蒸的玉米饼:“早上赶路辛苦,先喝碗姜汤暖暖身子,吃块玉米饼垫垫,咱九点准时开工,学到天黑都成!”

村民们也不客套,纷纷拿起陶碗盛姜汤,咬一口玉米饼,甜糯的口感裹着暖意,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凉意。

有个穿粗布褂子的老人,喝着姜汤,看着不远处的大棚,忍不住跟身边的人说:“俺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回见冬天能种出这么新鲜的菜,这次可得好好学,回去也给俺村建两个大棚!”

九点一到,学习就按计划分了两场——女人们跟着林薇去大棚学育苗、滴灌,男人们则跟着张大爷、李二哥去水渠边学清淤、渠坝加固,赵文山拿着笔记本,在两边来回转,把村民们问的问题都记下来,方便后续整理成“学习手册”。

大棚里,林薇已经把育苗的土、种子、竹筒都摆好了,见女人们进来,笑着说:“咱先学育苗,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种子得先晒半天,再用温水泡三小时,泡透了才能种,不然发不了芽。”

她拿起一把番茄种子,放在竹筛里,递给邻村的刘大姐:“你试试,把种子摊匀了,晒的时候要勤翻,别晒焦了,俺们上次有批种子没翻,晒坏了一半,可惜了。”

刘大姐小心翼翼地接过竹筛,学着林薇的样子摊种子,手有点抖,生怕把种子撒了。林薇站在她身边,耐心指导:“别紧张,慢点开,摊得薄点,阳光能晒透就行。”

另一边,几个女人围着竹筒滴灌装置,对着怎么钻孔、怎么架在菜垄边犯了难。“这孔钻大了,水就流得快,菜根会泡烂;钻小了,水又流不出来,俺们试了好几次都不行。”一个年轻媳妇皱着眉,手里拿着钻子,一脸着急。

林薇走过去,接过钻子,找了根没用的竹筒,示范着说:“钻的时候要对着竹筒侧面,力度要匀,钻出来的孔跟黄豆差不多大就行,俺给你们画个记号,照着记号钻,保准没错。”她一边钻,一边讲解:“架的时候要比菜垄高一点,这样水才能顺着孔慢慢渗,不会积在根部。”

女人们跟着学,林薇手把手教,没一会儿,就有人成功钻好了孔,还把竹筒架在了菜垄边,看着水流缓缓渗出,高兴得直拍手:“成了!俺们也会装滴灌了!”

大棚外的水渠边,热闹劲儿一点不输。张大爷拄着拐杖,站在渠边,指着渠底的淤泥,跟男人们说:“清淤先得用沙袋把渠段两边堵上,再抽水,水抽干了,才能用锄头刨淤泥——记住,淤泥要堆在渠坝外侧,晒干了能当肥料,别浪费了。”

李二哥则拿着铁锹,跳进渠底,示范着刨淤泥:“刨的时候要顺着渠底的坡度,别往一个地方堆,不然不好抬出去。俺们上次清淤,几个人配合着,一个刨、一个抬、一个堆,效率快得很。”

邻村的小伙子们也跟着跳进渠底,拿起锄头刨淤泥,刚开始没掌握技巧,刨得又慢又累,李二哥就凑过去,手把手教他们握锄头的姿势、发力的方法:“手腕要稳,腰使劲,不是光靠胳膊,不然刨一会儿就累得不行了。”

有个老人看着渠坝的竹筋,好奇地问:“张大爷,这竹筋是咋防腐的?俺们村之前用竹筋修东西,没几天就烂了。”

张大爷笑着说:“熬桐油!把竹筋放进桐油里泡半天,捞出来晾干,再泡一次,这样能管好几年。俺们修校舍、修水渠都用这法子,是以前修水库传下来的老经验,管用得很。”他还特意让人把熬桐油的大锅搬过来,给大伙看泡好的竹筋:“你们看,这泡过桐油的竹筋,摸着手感不一样,硬邦邦的,不怕潮。”

中午歇工时,村民们都拿出自家带的咸菜、玉米饼,凑在一起吃午饭。邻村的王队长拎着一筐竹编的筐子,走到陆衍面前:“衍子,这是俺们村竹编厂编的竹筐,结实得很,用来装菜、装淤泥都好用,给你们送二十个,算是换技术的心意,以后俺们村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你们也别客气。”

陆衍赶紧接过竹筐,笑着说:“王队长太客气了!都是互帮互助,哪用这么见外!这些竹筐正好,大棚里装菜缺筐子,水渠清淤也能用,太及时了!”

林薇走过来,手里拿着几本抄好的图谱,递给王队长:“这是大棚育苗和水渠加固的图谱,比上次给领导的更详细,还有注意事项,你们回去分给大伙,照着做,有啥不懂的,随时来问,或者打电话也行。”

王队长接过图谱,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里,像是捧着宝贝:“谢谢林丫头!俺们回去就按图谱来,争取下个月就把大棚建起来,水渠也动工!”

下午的学习更投入了,村民们跟着学实操,遇到问题就问,林薇、陆衍、张大爷他们都一一解答,没藏一点私。赵文山则把一天的问题整理好,还画了简易的图示,准备晚上再抄几份,给每个村都送一份。

傍晚时分,村民们要回去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抄好的图谱,有的还带着林薇给的种子、张大爷给的竹筋样品,脸上满是收获的笑意。“林丫头,俺们下周还来!”刘大姐挥着手喊,“俺们要把育苗、滴灌都学会,回去就种番茄!”

“俺们也来!”水渠边的小伙子们也跟着喊,“俺们要把清淤、加固的法子学透,回去就跟邻村商量修水渠!”

看着村民们骑着自行车远去的背影,陆衍递给林薇一瓶凉白开:“忙了一天,渴了吧?今天大伙学得都挺认真,以后来学习的村肯定更多,咱得提前把工具、图谱多准备点。”

林薇接过水,喝了一口,看着大棚里长势正好的蔬菜,又看了看水渠里流淌的水,心里满是踏实。这时,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检测到宿主成功推广大棚种植、防渗渠修建技术,跨村互助模式落地,触发阶段性奖励:1 批量育苗专用托盘(50个,适配多村育苗需求,提高育苗效率);2 渠坝加固简易工具套装(10套,含竹筋切割刀、桐油涂刷刷,方便外村学习使用);3 基建队筹备补充清单(含村民技能登记模板,助力筛选基建队成员)。】

林薇把系统奖励的内容告诉陆衍,陆衍眼睛一亮:“太好了!育苗托盘正好能给来学习的村用,工具套装也能借他们,基建队的清单更是及时,俺明天就开始登记村民的技能,把施工组、技术组的人先定下来!”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大棚里的菜香、水渠里的水声,还有远处村民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满是生机与希望。林薇看着陆衍忙碌的身影——他正在整理今天的学习记录,还在清单上标注着要准备的工具,心里暖暖的。

她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来学习,跨村互助的路子会越走越宽,红星队的“后花园”事业,也会从一个村,扩展到整个公社;而基建队的筹备,也会在这些学习和互助中,一步步落地,未来的日子,只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