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刚把土渠边的泥地晒得半干,红星队的社员就聚在队部门口,脸上满是焦虑——昨天跟朝阳队吵过架后,两队的水还没理顺,自家田里的秧苗已经蔫了不少,李二哥蹲在门槛上,手里攥着锄头把,闷声说:“再等两天没水,俺家那亩秧苗就全废了,今年的口粮都成问题!”

林薇刚从大棚回来,手里还沾着点番茄藤的汁水,见状赶紧说:“大伙别慌,俺今天去公社邮电所,联系水利局的刘股长——系统给的人脉,说不定能帮咱协调点建材,再问问防渗渠的技术细节,咱不能坐等着。”

陆衍立马站起来:“俺跟你一起去,公社邮电所人多,排队打电话得半天,俺帮你占位置,再去供销社看看,能不能凑点水泥票——听说最近水泥紧俏,没票买不着。”

两人推着二八大杠出门时,张大爷拄着拐杖追上来,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纸币,还有两张工业券:“林丫头,这是俺攒的五十块钱,还有两张工业券,能换点建材就换点,修渠是大伙的事,俺也得出份力。”王翠花也挎着竹篮跑过来,里面装着刚蒸的红薯,还有两张布票:“红薯你们路上吃,布票要是能用得上,就拿去换点东西,抵点成本,俺家小宝的新衣服,晚两个月做也没事。”

林薇接过钱和票证,攥在手里沉甸甸的——这不是普通的物资,是乡亲们把日子攥在手里的信任。

她眼眶有点热,轻声说:“大爷,婶子,谢谢你们,等渠修好了,收成多了,俺们再把这些补回来。”

公社邮电所的人果然多,门口排着长队,大多是各村来打电话联系物资的。

陆衍先去排队,林薇则在旁边的小桌子上,把系统给的刘股长联系方式反复核对——一串七位数的号码,她怕记错,特意抄在纸条上,用铅笔描了三遍。

等了快一个小时,终于轮到他们。林薇拿起黑色的公用电话,手指有点抖,按了号码后,心里默念“一定要通”。

响了三声,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喂,水利局农水股,哪位?”

“刘股长您好,俺是红星队的林薇,之前系统提示说能联系您,想咨询下防渗渠施工的事——俺们村的土渠漏水严重,春耕插秧急着用水,想改成水泥加塑料膜的防渗渠,就是建材和技术上有点摸不准。”林薇尽量把话说得清楚,怕电话信号不好听不清。

刘股长顿了顿,说:“红星队的校舍工程,局里听说过,做得不错。防渗渠的技术,你要是有图谱,按比例来就行,水泥方面,俺帮你联系下县建材厂,他们有批次的水泥,比市场价低两成,就是得自己去拉;塑料膜的话,公社防汛办有结余的,你打个报告上来,俺帮你协调五十米,刚好够你们先试点一段。”

挂了电话,林薇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赶紧跟陆衍说:“刘股长答应帮忙了!水泥能低价买,塑料膜公社能协调,技术上也说没问题,咱回去就写报告,再跟乡亲们商量拉建材的事。”

两人往回走的路上,路过朝阳队的田埂,看见王大壮正蹲在田里,看着蔫蔫的秧苗叹气,旁边还有两个陌生男人,穿着蓝色工装,像是县建筑公司的人——正是周建国让手下过来的,嘴里说着:“王队长,你可别信红星队那丫头的话,农民修防渗渠,没技术没设备,到时候渠塌了,淹了你的秧苗,你找谁赔?不如跟俺们公司合作,虽然贵点,但靠谱。”

王大壮皱着眉,没说话,显然是动了犹豫的心思。林薇见状,拉着陆衍走过去,手里拎着大棚里刚摘的几根黄瓜——反季黄瓜在春天稀罕,她特意带来的,想表表诚意。

“王队长,俺们刚从公社回来,水利局的刘股长说,防渗渠的技术没问题,还帮咱协调了低价水泥和塑料膜,”

林薇把黄瓜递过去,“你看,这是俺们大棚里的黄瓜,要是渠修好了,以后浇水方便,大棚能扩种,两村还能一起卖菜,比单靠种稻子挣钱多。”

她蹲下来,指着王大壮的田:“你这亩田,按现在的漏水情况,浇一次水要多花两斤柴油,一亩地下来,春耕要多花十块钱,两村加起来几十亩,就是几百块;修了防渗渠,省三成水,这钱就省下来了,而且秧苗不缺水,收成能多一成,算下来,不出半年就能把修渠的成本赚回来。”

那两个工装男人见状,赶紧说:“你这丫头,净说好听的!要是修不好,这钱不就白花了?”

李二哥刚好路过,听见这话,立马怼回去:“俺们林丫头盖校舍,比你们城里施工队还结实,修个渠咋就不行了?你们就是想赚俺们的钱,别在这瞎忽悠!”

王大壮看着手里的黄瓜,又看了看蔫蔫的秧苗,沉默了半天,说:“俺跟队里的社员商量下,明天给你答复——要是真能省水省钱,俺们朝阳队愿意出人手,就是成本得算清楚,不能亏了俺们的社员。”

林薇赶紧点头:“放心,成本按用水量分摊,一分钱都算得明明白白,施工的时候,两村一起盯着,保证不糊弄。”

回到村里,林薇把跟刘股长沟通的结果跟乡亲们说了,又拿出系统给的防渗层图谱,跟张大爷一起研究。

张大爷戴着老花镜,指着图谱上的水泥配比:“1:3的水泥和沙子,这个比例俺知道,以前修水库的时候用过,结实;塑料膜铺在渠底,上面再抹水泥,这样水就漏不出去了,俺再加点沙袋围边的法子,防止下雨冲塌渠壁。”

李二哥已经开始召集壮劳力:“俺跟队里的五个爷们说了,明天去县建材厂拉水泥,用队里的牛车,来回要一天,保证不耽误;再去邻村借几把铁锹和撬棍,清淤的时候能用得上。”

就在大伙忙得热火朝天时,林薇的脑海里,系统提示音轻轻响起:【防渗渠前期筹备启动,水利局人脉对接成功,建材协调取得进展,触发阶段性奖励:1 防渗渠施工步骤简化版图谱(适配农村手工施工,附示意图);2 清淤专用工具清单(含沙袋、铁锹型号推荐);3 春耕灌溉用水测算表(可精准计算两村用水量,分摊成本)。】

林薇看着手里的简化图谱,又看了看忙忙碌碌的乡亲们,心里踏实了不少——虽然有周建国的暗地阻挠,有朝阳队的优豫,但只要乡亲们齐心,有技术有资源,这防渗渠一定能修好。而这条渠,不仅是灌溉的保障,更是“后花园”连接两村、实现共富的纽带,再难,她也得把这条路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