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阳光透过冷链站的彩钢顶缝隙,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

二十根松木整齐地堆在墙角,散发着淡淡的松木香——这是系统奖励的“货架预制木料补贴”换来的,今天要把这些木料组装成三层货架,这是冷链站竣工前的最后一步。

林薇蹲在地上,手里拿着系统给的“货架组装图纸”,正给村民们讲解榫卯结构:“每根立柱要打三个榫眼,对应横梁的榫头,一定要对齐,不然货架会晃,存不了重菜。”

可刚组装第一组货架,问题就来了——张大爷按图纸凿的榫眼比横梁榫头小了半厘米,榫头插不进去,硬敲还差点把木料敲裂。

“这咋回事?俺明明按图纸尺寸凿的啊!”张大爷急得直拍大腿,

手里的凿子“哐当”落在地上,“要是每个榫眼都不对,这货架还咋装?总不能用钉子钉吧,钉子不结实,时间长了会松。”

旁边帮忙的后生们也跟着犯愁,有的拿着尺子反复量,有的试着磨小榫头,可磨多了又怕不牢固。

林薇接过凿子和横梁比对,发现是图纸比例换算时出了点偏差——系统图纸标的是厘米,可村民们习惯用市寸,换算时少算了一点。

正想调整,脑海里的系统机械音适时响起:【检测到货架组装遇“榫卯尺寸偏差”问题,触发支线任务“4小时内完成所有货架调整与组装,确保承重达标”。任务奖励:1. 榫卯调整专用刨刀(可快速修磨榫头);2. 制冷设备专用密封垫(防止冷气泄漏);3. 县质检站优先验收资格(缩短验收周期)。】

“别慌!”林薇从工具包里掏出系统刚奖励的刨刀(伪装成铁匠铺新打的),“用这个刨刀把榫头修小半厘米,既不影响牢固,又能插进榫眼。张大爷,您经验足,帮着把尺寸关,咱们分组组装,快得很!”

陆衍立刻把村民分成四组,每组负责五组货架:一组用刨刀修榫头,一组凿补榫眼,两组负责组装。

李二哥自告奋勇修榫头,手里的刨刀推得又稳又快,没一会儿就把一根榫头修得正好:“这刨刀真好用!比俺家那把老刨刀省力多了,修出来的榫头又光又平!”

张大爷则拿着尺子蹲在旁边,每修一根榫头就量一次:“再磨掉一点,差两毫!对,就这样,正好能插进去!”他还教后生们怎么让榫卯咬合更紧:“组装时在榫头涂层木胶,晾干后比钉子还结实,存一百斤菜都没问题!”

王翠花推着小推车来送补给时,看到的就是满屋子忙碌的身影——她把竹篮里的红糖馒头分给大伙,又给凿榫眼的村民递上温水:“大伙慢着点干,别把手凿着!强子,你帮着递刨刀,别让大人腾不出手!”

强子脆生生地应着,踮着脚给李二哥递刨刀,脸上沾了点木屑也不在意。

中午时分,二十组货架终于全部组装完毕,整齐地排在冷链站两侧,三层的结构正好能分层存放不同蔬菜。

陆衍搬来一袋五十斤的玉米,放在最上层货架上——货架稳稳当当,连晃都没晃一下。“成了!”陆衍拍了拍货架,笑着说,“这承重,存两百斤菜都没问题!”

刚歇口气,县农技站的李工就带着制冷设备配件来了。

他指挥着村民安装简易制冷机(80年代常用的氨制冷设备,系统奖励的密封垫正好用上),一边装一边叮嘱:“密封垫一定要贴紧,不然冷气会从缝隙漏出去,电费白交还存不好菜。”林薇在旁边认真记,时不时帮着递配件,等制冷机试机时,冷风从出风口吹出来,站在旁边都觉得凉飕飕的。

傍晚时分,货架组装和制冷设备调试全部完成。

冷链站里,银灰色的货架整齐排列,制冷机嗡嗡运转,彩钢顶下的空间既宽敞又透着股清爽。

林薇打开系统面板,上面显示:【支线任务超额完成!奖励已发放。冷链站建设进度100%,符合验收标准,可申请县质检站验收。】

村民们围在冷链站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以后冬天就能把白菜、萝卜存这儿,等过年卖高价!”

“俺家的大棚黄瓜也能存,再也不怕冬天没人买了!”

李二哥拍着陆衍的肩膀说:“陆小子,你们红星村有林丫头,真是福气!这冷链站建得,比县城的菜站还像样!”

陆衍转头看向林薇,眼里满是笑意:“都是大伙一起干的功劳。等验收通过,咱们就先存一批白菜试试,让大伙早点尝到甜头。”

林薇点点头,望着满屋子的货架和运转的制冷机,心里暖暖的——这不仅是一座冷链站,更是两村人一起筑起的“丰收仓”,里面装着的,是对好日子的满满盼头。

晚风从冷链站的通风口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屋里的热乎气。

王翠花提议:“等验收过了,咱们办个热闹的竣工宴,两村人聚在一起,好好庆祝庆祝!”大伙纷纷附和,笑声在空旷的冷链站里回荡,飘向远处渐渐暗下来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