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月十六的天,总算放了晴。

晨光刚漫过校舍的墙头,工地上就热闹起来——李二哥领着两个壮劳力,把用红布裹着的木梁抬到墙角,红布边角绣着朵歪歪扭扭的五角星,是王翠花昨晚连夜缝的;妇女们蹲在一旁,把红糖分装在油纸包里,一个个折得方方正正,还往里面塞了块蒸好的白面馒头,说是“上梁吃了,日子甜,学堂稳”;几个半大的娃围着竹编水杯架转,手里攥着空搪瓷杯,盼着仪式结束就能把杯子放进格子里。

林薇刚把系统奖励的备用红糖摆好,就听见村口传来自行车的“叮铃”声——不是村里熟悉的二八大杠,是辆印着“教育局”字样的绿色自行车,车后座还载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手里拎着个黑色公文包,身后跟着两个扛着卷尺的干事。

“那是……教育局的人?”

王翠花手里的油纸包“啪嗒”掉在地上,红糖撒了点出来,她慌忙捡起来,声音都发颤,“不是说验收没定日子吗?咋突然来了?”

乡亲们也都停了手,目光齐刷刷地往村口望,刚压下去的慌劲又冒了上来。

李二哥攥着木梁的红布,眉头拧成疙瘩:“该不会是有人走漏了消息,知道咱昨天换竹筋,来查咱的吧?”

张大爷把烟袋锅子往鞋底磕了磕,沉声道:“慌啥?咱换的是好竹筋,浸了桐油,比原来的还结实,验收怕啥?”

话虽这么说,他还是快步走到梁架旁,伸手敲了敲新换的竹筋,确认钉得牢固。

林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诧异,快步迎了上去。

走近了才看清,领头的中山装男人,是县教育局基建科的刘科长——上次她去教育局送校舍图纸,跟他见过一面。

“刘科长,您咋突然来了?没提前说一声,俺们也好准备准备。”

刘科长跳下车,掸了掸中山装下摆的灰,目光扫过工地,最后落在梁架上,语气没什么起伏:“接到匿名举报,说你们红星队盖校舍掺朽竹,糊弄娃,还拖延工期,局里让我来查查,顺便看看进度,要是合格,就把验收一起办了。”

“匿名举报?”林薇心里“咯噔”一下,指尖下意识攥紧了衣角——昨天换竹筋的事,只有队里人和邻村帮忙的人知道,是谁会去举报?她很快定了神,侧身让出位置,“刘科长,您别听谣言,昨天确实发现邻村竹编厂掺了朽竹,但俺们连夜换了新的,还浸了桐油防腐,您跟俺来看看,证据都在。”

说着,林薇领着刘科长往工地里走,先指了指墙角堆着的朽竹:“您看,这就是挑出来的朽竹,竹节一捏就碎,俺们没敢用;旁边这些是新换的,要么是邻村补的好竹筋,要么是后山砍的两年生毛竹,您可以摸摸,浸过桐油,结实得很。”

刘科长蹲下来,拿起一根朽竹,指尖一用力,竹节果然掉了渣;又拿起一根新竹筋,掂了掂重量,用指甲刮了刮表面的桐油,点点头,却没松口:“光看竹筋没用,梁架的承重、墙面的平整度,都得测测。还有,举报信里说你们‘偷工减料,凑货施工’,得拿出证据反驳。”

赵文山这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厚厚的本子,递到刘科长面前:“刘科长,这是俺们的施工记录,每天用了多少竹筋、水泥,换了多少木料,都记着呢;还有昨天换竹筋的清单,邻村竹编厂老板签了字,邻村来帮忙的社员也能作证,不是凑活施工。”

刘科长接过本子,一页页翻着,字迹虽不算工整,却记得详细,每一项都有签字画押。

他翻到最后一页,看到林薇画的竹筋承重示意图,还有张大爷写的“竹筋浸油防腐说明”,眉头轻轻舒了些。

“刘科长,俺们真没糊弄!”李二哥凑过来,急着辩解,“这学堂是娃们的命根子,俺们咋敢偷工减料?昨天换竹筋,俺们熬了一夜,连饭都没顾上好好吃,就是想让娃们早点用上结实的教室!”

这时,陆衍从后山拉着新砍的毛竹回来,看到教育局的人,赶紧把牛车停在一旁,快步走过来:“刘科长,俺是红星队的队长陆衍。昨天的事,俺去跟邻村谈的,要是您不放心,俺现在就去把竹编厂老板叫来,让他跟您说清楚;或者您找村里的家长问问,俺们盖校舍,是不是真的用心了。”

刘科长抬头看了看陆衍,又扫了眼周围围着的乡亲——大伙眼里没有虚浮,只有着急和诚恳,不像举报信里说的“敷衍了事”。

他放下本子,对身后的干事说:“你们去测测梁架承重和墙面平整度,仔细点,别漏了。”

干事们应着,拿出卷尺和水平仪,开始在工地上忙活。

阳光渐渐升高,落在新换的竹筋上,桐油的光泽更亮了;妇女们也缓过劲来,继续分装红糖,只是动作轻了些,怕打扰到测量;娃们乖乖站在一旁,手里攥着搪瓷杯,小声议论着“一定要验收合格”。

林薇走到陆衍身边,压低声音:“你说,这举报的人会是谁?知道咱换竹筋的事,还能联系上教育局……”

陆衍皱着眉,目光扫过人群,最后落在不远处的赵文山身上——赵文山正低头整理测量工具,耳尖有些红,像是在掩饰什么。

他没明说,只是拍了拍林薇的肩膀:“别猜了,只要咱的活儿过硬,举报信也没用。

等验收过了,再慢慢查也不迟,先把今天的事扛过去。”

林薇点点头,目光落在正在测量的干事身上。

阳光照在她脸上,带着桐油熏过的微红,却透着股坚定——不管是谁举报,这学堂的验收,她必须拿下;这“后花园”的根,绝不能被这点风波晃了。

没过多久,干事们走了过来,对着刘科长汇报:“刘科长,梁架承重达标,竹筋固定牢固;墙面平整度偏差不到一毫米,鹅卵石缝隙的灰浆也填得实,没发现偷工减料的情况。”

刘科长点点头,走到黑板前,伸手摸了摸墙面,又走到书架旁,翻了两本补好的旧书,语气终于缓和下来:“看来举报信确实是谣言。你们这校舍,用料实在,做工也细致,比我预想的好。”他顿了顿,又说,“不过,上梁仪式别急着办,等我回去跟局里汇报,确认正式验收时间,到时候一起办,也热闹。”

乡亲们一听,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意。

王翠花赶紧递过一个油纸包:“刘科长,尝尝俺们蒸的馒头,还有红糖,垫垫肚子。您能来看看,俺们心里也踏实了。”

刘科长没推辞,接过油纸包,笑着说:“那我就不客气了。你们继续准备,验收时间定了,我提前通知你们。”

说完,他骑上自行车,带着干事们往村口走,自行车的“叮铃”声渐渐远了。

看着教育局的人走了,李二哥拍着胸脯笑:“俺就说咱的活儿没问题!举报的人就是瞎操心!明天上梁仪式,咱该办还办,让娃们好好乐呵乐呵!”

林薇却没完全放松,她看着赵文山,对方刚好抬头,眼神撞在一起,又慌忙低下头,转身去整理工具。

她心里的疑云,还没散——这匿名举报,到底是谁递出去的?

就在这时,系统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教育局突袭验收初步通过,谣言危机暂解!系统新增“举报线索追踪”“验收材料补全”功能(助力排查隐患、完善手续);奖励“墙面水平校准仪1台”“验收专用档案袋10个”“上梁仪式用红绸2匹”(适配后续验收与仪式);提示:“匿名举报者或为知晓施工细节之人,需留意身边人员动态”。】

陆衍走过来,递给林薇一块擦汗的布巾:“别琢磨了,先把上梁仪式准备好。不管是谁举报,只要咱一心为了娃、为了村里,乡亲们心里都有数。等忙完这阵,咱再查,总能查出来。”

林薇接过布巾,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眼前热闹起来的工地,点了点头。

是啊,只要根基稳,再小的风波,都掀不起大浪。

明天的上梁仪式,她要好好办,让这学堂,让这“后花园”,稳稳地立在红星队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