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冷链站门口就挤满了人——红星村和邻村的村民们穿着干净的褂子,手里拿着扫帚、抹布,正里里外外打扫卫生。

王翠花带着几个妇女蹲在地上擦货架,抹布蘸着肥皂水,把松木货架擦得发亮:“可不能让县上来的领导看笑话,咱们这冷链站,得干干净净的!”

张大爷则拄着锄头,绕着冷链站转了两圈,时不时伸手敲敲彩钢顶:“这顶子结实,缝里的胶也干了,下雨肯定不漏!”

林薇和陆衍站在门口,手里拿着验收材料——有系统奖励的“冷链站建设规范报告”(她整理成了手写版),还有之前的地基检测记录、制冷设备调试数据。

“王站长他们快到了,”陆衍看了看手表,语气里带着点紧张,“要是验收过了,咱们就能马上存菜,赶在降温前把第一批白菜收进来。”林薇点点头,刚要说话,远处就传来了自行车铃铛声——县质检站的王站长带着两个技术员来了,车后座还绑着检测仪器。

“林薇同志,陆队长,”王站长握着两人的手,目光扫过冷链站的彩钢顶,“这村级冷链站,我还是第一次见,咱们先从外到内查,重点看承重、制冷和防水。”

说着,他让技术员拿出卷尺和温度计,先测了货架的间距和高度:“三层货架,层高六十厘米,正好能放菜筐,间距也够人走,设计得挺合理。”

可当检查到货架承重时,王站长皱了皱眉:“松木货架虽然结实,但能不能扛住两百斤的菜?咱们得试试。”

陆衍立刻让人搬来两袋一百斤的玉米,稳稳放在最上层货架上——货架纹丝不动,连榫卯连接处都没晃一下。

“成!”王站长笑着点头,“这榫卯做得比城里的家具还扎实,你们手艺人厉害!”

接下来查制冷效果,技术员把温度计放进冷链站,关上大门。

等了十分钟打开门,温度计显示5c——正好是蔬菜保鲜的最佳温度。

“不错不错,”王站长看着温度计,“氨制冷机虽然简易,但温度控制得准,密封也挺好,刚才关上门没听见漏风声。”

林薇趁机递上系统奖励的“制冷设备维护手册”(伪装成自己整理的笔记):“王站长,这是我们做的维护计划,每天测三次温度,每周清理一次散热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正查着,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欢呼——李二哥带着邻村的村民,推着装满白菜的独轮车来了,车斗里的白菜裹着新鲜的菜叶,还带着露水:“要是验收过了,咱们今天就把这两百斤白菜存进来,试试效果!”王站长看着热闹的人群,眼里满是笑意:“你们这积极性,比城里的工厂还高!”

最后查防水,王站长让人往彩钢顶上泼了桶水,自己则蹲在冷链站里看天花板——没有一滴漏水,板缝里的防水胶凝得结实。“好了!”王站长站起身,拍了拍手,“红星村冷链站,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验收通过!”

“太好了!”村民们立刻欢呼起来,有的互相击掌,有的围着王站长道谢。

林薇心里一松,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机械音:【冷链站验收通过,完成第二阶段核心基建目标!奖励已发放:1. 县城菜站长期合作协议模板;2. 制冷设备全年维护配件包;3. 解锁“冷链运输三轮车改装图纸”。】

验收完,王站长还特意叮嘱:“冬天温度低,要注意制冷机的防冻,要是有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你们这冷链站,以后就是全县村级基建的样板!”

说完,他笑着跟村民们告别,自行车后座的检测仪器随着车轮转,远远看去像个欢快的影子。

王站长一走,村民们就忙了起来——李二哥指挥着后生们把白菜搬进冷链站,按品种摆在货架上;王翠花则拿着纸笔,在旁边登记:“红星村张大爷,白菜五十斤;邻村李二哥,白菜六十斤……”林薇和陆衍站在货架旁,看着满满当当的白菜,心里满是成就感。

“等这批白菜存到过年,价钱能翻一倍,”陆衍轻声说,“到时候两村人都能多赚点钱,给孩子添件新棉袄。”

林薇点点头,突然想起系统奖励的“冷链运输三轮车图纸”:“陆衍,咱们下次可以把三轮车改成保温的,以后就能把菜从冷链站直接运到县城菜站,不用再担心路上冻坏了。”

陆衍眼睛一亮:“好主意!明天我就去村头找铁匠,看看怎么改!”

傍晚时分,第一批白菜全部存进冷链站,制冷机嗡嗡地运转着,把新鲜的凉意锁在屋里。

村民们坐在冷链站门口,手里拿着王翠花煮的红薯,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俺家还有半亩萝卜,过两天也存进来!”“明年春天,咱们再种点青椒、豆角,存着夏天卖!”

张大爷磕了磕烟袋锅子,笑着说:“以前俺总觉得,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现在有了林丫头,有了这冷链站,咱们也能跟城里一样,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晚风拂过砂石路,带着冷链站里飘出的淡淡凉意,却吹不散村民们的热乎劲。

林薇靠在陆衍身边,看着远处渐渐亮起的炊烟,心里清楚——第二阶段的基建任务圆满完成了,从灌溉渠到砂石路,再到这座冷链站,每一步都离不开两村人的协作,离不开系统的助力。

而接下来,他们要带着这些成果,朝着更远的目标走下去——把红星村的菜卖到县城,卖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乡村也能有好基建,农民也能有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