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晨雾还没散,后山的竹林就传来“咚、咚”的砍树声。陆衍握着柴刀,正对着棵碗口粗的桃树下手——这是他昨天选好的,树干直,木纹细,做木簪正好。军绿色褂子的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肌肉,每砍一刀都稳准狠,却特意避开了树芯的红肉,怕影响木簪的质感。
“慢点儿,别砍到手!”林薇的声音从竹林外传来,她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温水和烙饼,“砍棵小树哪用这么使劲?腰还没好全呢。”
陆衍停下柴刀,回头笑,额角的汗顺着下颌线往下滴:“这树得选直的,不然做出来的簪子歪歪扭扭,配不上我媳妇。”
他走过去,把刚砍断的桃树扛在肩上,动作却刻意放慢,怕扯到腰伤——昨晚林薇还叮嘱他“再逞能就不让他碰婚礼的事”,他可不敢不听。
林薇伸手摸了摸他的腰,隔着粗布也能感觉到肌肉的紧绷:“回去先歇会儿,下午再打磨。今天得把玉米种下去,水渠也得开始挖了,有的是活儿要忙。”
回家的路上,两人碰到强子背着竹筐往坡地去,筐里装着林薇教他做的“竹筒播种器”——竹筒钻了小孔,装着拌好草木灰的玉米种,走一步撒一粒,比手撒均匀多了。
“林姐,衍哥!我跟我娘说好了,今天帮着播种,顺便学学怎么挖水渠!”强子的声音亮得很,王翠花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个水壶,难得没板着脸:“你们忙不过来,就喊我们娘俩,强子年轻,有力气。”
林薇笑着点头,心里暖烘烘的——王翠花的转变虽慢,却实实在在,这大概就是日子慢慢好起来的样子。
上午的北坡格外热闹。李桂香的男人用锄头开沟,行距正好一尺五;赵老栓蹲在沟边,用拐杖量株距,确保每颗种子间隔一尺;林薇和陆衍跟在后面,用竹筒播种器撒种,强子负责盖土,王翠花则提着水壶,时不时给大家递水。
“玉米种得浅点,江南的土软,埋深了发不了芽。”林薇一边撒种,一边给强子讲解,“盖土的时候别踩太实,不然芽顶不出来。”强子听得认真,手里的锄头轻了不少,还时不时用小本子记着,活像个认真的学生。
中午歇晌时,大家坐在桃树下吃烙饼。陆衍从布包里掏出块桃木,已经粗略削出了簪子的形状,顶端还刻了个小小的桃花纹。“你啥时候刻的?”林薇拿在手里,指尖抚过光滑的木纹,心里满是惊喜。
“昨晚趁你缝喜帕的时候,在煤油灯底下刻的。”陆衍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桃花纹刻得有点歪,等下午打磨的时候再修修。”
“不歪,挺好的。”林薇把木簪别在自己的布扣上,对着陆衍笑,“以后我就戴着它,跟你一起去修水渠、看果树。”
下午的水渠工地,小张技术员带着工具来了。他教大家用“水渠坡度计算工具”(系统奖励的,林薇伪装成“祖传的木尺”)量坡度,确保水流能顺畅地从山泉流到坡地。陆衍指挥着后生们挖渠沟,林薇则把系统奖励的防水卷材铺在渠底,防止漏水——卷材是黑色的,她跟村民们说“这是供销社特供的防水布,铺在渠底能多用好几年”。
王翠花看着防水卷材,忍不住问:“这布真能防水?下雨的时候不会冲坏吧?”
“放心,这布结实着呢。”林薇笑着把卷材铺平整,“我跟农机厂的王厂长打听了,他们厂里修水渠都用这个,比泥抹的还耐用。”这话让王翠花放了心,主动帮着扶卷材,生怕铺歪了。
夕阳西下时,水渠已经挖了二十多米,防水卷材也铺好了一半。村民们收拾工具回家,林薇和陆衍坐在渠边,看着夕阳把水渠染成金色,心里满是踏实。系统面板弹出提示:【玉米播种完成80%,水渠施工完成30%,奖励“玉米螟防治药剂”配方x1,积分150,解锁“果树嫁接技术”手册。】
“婚礼那天,咱们就在这渠边种棵桃树吧。”林薇靠在陆衍肩上,声音软软的,“等明年桃花开了,水渠里的水也满了,肯定好看。”
陆衍点头,伸手把她揽进怀里,军绿色的褂子裹着她,满是安全感:“好,到时候咱们一起种,再在树上挂个红布条,就当是咱们的‘姻缘树’。”
回家的路上,晚风带着玉米苗的清香。林薇手里攥着那支桃木簪,陆衍扛着锄头走在她身边,两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远处的村里,广播正放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混着村民们的笑声,飘得很远。
林薇知道,这播种的玉米、未完工的水渠、即将到来的婚礼,都是他们在这江南土地上扎下的根——只要两人一起,不管是春耕秋收,还是基建创业,日子都会像这春日的阳光一样,温暖又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