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诏残魂 > 第29章 借刀杀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封盖有蒙细奴私印的密信,如同烧红的烙铁,静静躺在皮逻阁的掌心。它蕴含着足以将一位王子拖入万劫不复深渊的能量。

皮逻阁没有立刻行动。他需要等待一个最完美的时机,让这把淬毒的匕首,能精准地刺入蒙细奴最脆弱的要害,并且要确保,握刀的手,看起来与他毫无干系。

他派出的耳目,如同无形的蛛网,密切关注着两个方向:一是吐蕃边境的动静,二是唐朝使者王判官的行程。

数日后,消息陆续传回。

吐蕃方面,由于浪穹诏的拼死抵抗和蒙舍诏大军的持续压力,其在东南边境的骚扰力度似乎有所减弱,至少没有再组织大规模进攻。这符合那封“密信”中“寻求解决边境纷争之道”的暗示,无形中增加了那封信在不知情者眼中的“可信度”。

而更重要的是,阿蛮终于传回了讯息——唐朝使者王判官在巡视完洱海诸诏后,并未直接返回成都,而是转道去了姚州都督府。据闻,他将在姚州停留数日,与都督府官员汇总情况,撰写最终的巡边报告。

姚州!唐朝经略西南的重镇,也是距离洱海地区最近的唐朝权力中心!

皮逻阁眼中精光一闪。时机到了!必须在王判官离开姚州、返回成都之前,将这枚炸弹抛出去!

但如何抛?由谁抛?

绝不能是“残影”的人,甚至不能是任何与洱海诸诏明显相关的人。必须是一个“绝对中立”,甚至能让唐朝使者更容易采信的渠道。

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洱海地区艰难求生的汉人商贾。这些商人背景复杂,往来于唐、诏、吐蕃之间,消息灵通,却又超脱于当地的政治斗争之外,他们的话,有时反而更容易被唐朝官员听取。

他立刻唤来岩嘎,低声吩咐:“找一个机灵可靠、在汉人商贾中有门路的弟兄,扮作逃难的浪穹百姓,混入姚州城。不必接触官署,只需在酒楼、茶肆这类消息灵通之地,‘酒后失言’,将一个故事‘不小心’说给那些喜欢打听边事的唐商听。”

“什么故事?”岩嘎凝神细听。

皮逻阁语速平稳,字字清晰:“就说…浪穹战乱,他九死一生逃出来。逃难途中,曾远远撞见一桩奇事:一队蒙舍诏骑兵,秘密护送一个吐蕃打扮的人…双方似乎发生了争执,从马上掉落了一个皮囊…他趁乱捡起,发现里面竟有一封盖有蒙舍王子私印的信!他吓破了胆,不敢私藏,又怕被灭口,只好将皮囊连同信塞进了姚州方向来的一个汉人商队的货包里,指望商人发现后能上交官府…”

他顿了顿,强调道:“记住,只说皮囊和信塞进了商队货包,绝不提及具体是哪个商队,留给听者自己去猜,去传播。故事要说得逼真,细节要模糊但关键点要突出——蒙舍骑兵、吐蕃信使、王子私印、密信!”

岩嘎心领神会,重重点头:“明白!我亲自挑人去办,保证说得天花乱坠,让人深信不疑!”

“去吧。时间紧迫。”皮逻阁挥挥手。

一名精于伪装的“残影”队员领命后,立刻行动。他换上破烂的浪穹服饰,脸上身上弄出逼真的污垢和轻微伤痕,带着惊恐未定的表情,混在逃往姚州的难民流中,很顺利地进入了姚州城。

接下来的事情,几乎完全按照皮逻阁的剧本上演。

在姚州城内一家颇有名气的、商贾云集的酒楼里,这个“浪穹难民”几碗劣酒下肚,便开始“抑制不住后怕”,对着同桌的几个好奇的商人,带着哭腔,断断续续地讲述那段“惊魂遭遇”。他讲得绘声绘色,细节丰富(如何躲避追兵、如何看到争执、如何捡到皮囊、如何看到信上的印章、又如何吓得塞进商队货包),情绪饱满,将一个胆小怕事、又侥幸死里逃生的难民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个消息太震撼了!蒙舍王子私通吐蕃?!

同桌的商人们听得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虽然嘴上说着“醉话不可信”、“莫要惹祸上身”,但眼中闪烁的却是发现惊天秘闻的兴奋。商人本就消息灵通,很快,这个惊人的“流言”就在姚州的汉商圈子里秘密流传开来。

流言总是会自动补全细节。很快,就“有人”猜测,那支“幸运”的商队,或许是经常往来于姚州与洱海之间的“张氏商队”?

流言越传越广,越传越真,终于,不可避免地,传到了正在姚州都督府内撰写报告的王判官耳中。

王判官起初听闻,也是心头剧震,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怀疑是有人造谣中伤。但当他仔细琢磨,结合之前巡查时“意外”发现的吐蕃物品、那封语焉不详的密信、蒙舍诏内部诡异的氛围、以及蒙细奴对浪穹诏异常强硬却久攻不下的态度……无数线索碎片,似乎都被这条突如其来的流言串联了起来!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尤其是涉及边陲大将(蒙细奴作为蒙舍诏继承人,地位相当于大唐边将)可能通敌这等大事!

王判官立刻秘密召见了姚州都督的心腹,下令不惜一切代价,秘密查证“张氏商队”近期是否真的收到过不明来历的皮囊信函!同时,他连夜修改已经写就的巡边报告,将这份惊人的“线索”和自己深深的疑虑,以加急密奏的形式,准备直送长安,呈交御前!

姚州都督府这台庞大的机器,为了查证王子通敌的嫌疑,悄然却高效地运转起来。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皮逻阁,此刻正远在裂谷巢穴,平静地擦拭着手中的刀剑。

他不需要知道姚州具体发生了什么。他只需要种下怀疑的种子,剩下的,唐朝的官僚体系自然会将其培育成参天大树。

借刀杀人。

借唐朝之刀,杀蒙细奴之威信,甚至…取其性命。

毒饵已投出,现在,只需静待那贪婪的鱼儿,自己咬钩,并将剧毒带回自己的巢穴。

洱海的风云,因这一封小小的密信,即将迎来真正的剧变。而皮逻阁,依旧隐藏在幕后,如同最耐心的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