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 > 第49章 威服汝南 势压淮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坂坡一役,陆炎单骑踏阵、阵斩桥蕤、迫降近万敌军的消息,如同最猛烈的冲击波,以远超战马的速度席卷了整个中原乃至江淮大地。其带来的震撼与影响,远非一场简单的军事胜利可以概括。它彻底重塑了周边各方势力对陆炎集团的认知,从“一个需要警惕的割据军阀”骤然提升到了“一个拥有非人武力统帅的、极度危险的庞然大物”。

汝南郡,平舆城。

这座原本由桥蕤负隅顽抗的郡治,在得知桥蕤授首、主力覆灭的消息后,残存的守军几乎未做任何像样的抵抗,便在留守副将的带领下,开城向兵临城下的孙贲投降。至此,汝南全境,除了最南部少数几个县尚在观望或由袁术心腹控制外,已尽数落入陆炎掌控之中。

陆炎并未在长坂坡过多停留,将收拢降卒、清理战场的后续事宜交给赵云后,便带着百名“影卫”径直来到了平舆。当他策马进入这座豫州重镇时,感受到的是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氛围。街道两旁跪伏的官吏、士卒乃至百姓,眼神中除了敬畏,更掺杂着一种近乎看待神只般的恐惧与狂热。

将军府内,原属于桥蕤的奢华装饰已被撤换,取而代之的是颍川带来的简朴与肃穆。陆炎端坐主位,下方是风尘仆仆赶回的赵云、意气风发的孙贲,以及通过快马与阳翟保持联系的郭嘉(信使)、徐逸(部分随军吏员)等人。

“主公神威盖世,经此一役,汝南传檄可定,淮南亦当震动!”孙贲率先开口,语气中充满了兴奋与与有荣焉。他如今是真心归附,陆炎的强大,让他看到了远比在袁术麾下更光明的未来。

赵云则更关注实务:“主公,降卒数量庞大,近万人,虽已解除武装,然如何安置,还需尽快定夺。其中多有原孙坚将军旧部,与伯阳将军麾下或有渊源。”他看向孙贲。

孙贲立刻表态:“末将愿协助整编,必使其效忠主公,绝无二心!”他深知这是进一步取得信任和巩固地位的机会。

陆炎点了点头,目光看向代表郭嘉的信使:“奉孝有何建议?”

信使躬身,呈上郭嘉的密信。陆炎展开,郭嘉那特有的、带着一丝慵懒却又字字千钧的字迹映入眼帘:

“主公雷霆一击,威加海内,此乃定鼎之势。然,刚不可久,威需以德辅。于内,当速定汝南,以安人心;于外,宜示强于袁术,迫其求和。”

具体方略如下:

“其一,整军经武,消化降卒。降卒不可尽信,亦不可不用。可择优汰弱,精选五千悍勇,与伯阳将军原部混编,仍号‘汝南营’,由伯阳统领,子龙派骨干军官入驻,严加操练,以观后效。余者,或补入郡国兵,或发放路费遣散归农,或编入屯田队伍,分而化之,免生肘腋之患。”

“其二,速派干吏,接管郡县。以元直(徐逸)为主,友若(荀谌)选派颍川士子为辅,火速接管汝南各郡县政务,清点府库,安抚流亡,推行我颍川新政(田亩令、减赋等),务使汝南士民,速享主公仁政之利,则民心可附。”

“其三,挟大胜之威,迫袁术低头。主公可亲笔修书与袁术,言辞可稍显‘倨傲’,历数其纵容桥蕤犯境、致使生灵涂炭之过,并‘告知’其,汝南已平,我军陈兵边境,念及旧情(指之前虚与委蛇),暂不南下。然,要求其立刻召回其在汝南南部残存势力,并赔偿我军钱粮损失,公开致歉。若其不从……则暗示,我军不介意‘应邀’南下,为淮南百姓‘清君侧’!”

郭嘉的计策,一如既往的老辣。既迅速巩固内部果实,又利用军事胜利带来的巨大心理威慑,在外交上极限施压,争取最大利益。

陆炎当即拍板:“便依奉孝之策!伯阳,整编降卒之事,由你与子龙协同办理,务必稳妥!”

“元直,接管汝南政务,刻不容缓!所需人员、钱粮,皆可从颍川调拨,务必在最短时间内,让汝南恢复秩序,见到新政实效!”

“至于袁公路……”陆炎眼中寒光一闪,“我亲自给他写信!文渊(陈午),将桥蕤的首级,用石灰处理好,连同我的信,一并给袁术送去!”

“诺!”众人领命,各自忙碌起来。

镇东将军府的意志,再次高效地转化为行动。

汝南境内的抵抗力量随着桥蕤的死亡和陆炎的神威传闻而迅速冰消瓦解。徐逸带着大批颍川培养的吏员,如同梳子一般梳理着汝南各郡县,清丈田亩,登记户籍,减免赋税,发放种子农具,一系列举措迅速安定了因战乱而惶惶的人心。许多原本对陆炎持观望甚至敌视态度的本地士族豪强,在绝对的武力威慑和实实在在的利益(新政保护了他们的部分利益,同时打击了更底层的豪强,某种程度上缓和了矛盾)面前,也纷纷转变态度,表示归附。

而对降卒的整编也进行得颇为顺利。在赵云派出的精锐军官监督和孙贲的配合下,汰弱留强,打散重组,严明军纪,辅以优于袁术军的粮饷待遇,很快便将这支数量庞大的降军初步消化,反而增强了陆炎集团的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陆炎那封措辞强硬、甚至带着羞辱意味的信,以及那颗用木匣装盛的、面目狰狞的桥蕤首级,被快马加鞭送到了寿春,摆在了袁术的面前。

寿春,伪仲氏皇帝(此时袁术尚未正式称帝,但已显露僭越之心)的宫殿内。

袁术看着那颗曾经的心腹爱将的头颅,再看完陆炎那封毫不留情、将他斥责得体无完肤的信笺,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猛地将信撕得粉碎,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案几!

“狂徒!陆炎小儿!安敢如此辱我!!”袁术的咆哮声在殿内回荡,周围的宦官宫女吓得匍匐在地,瑟瑟发抖。

殿下的谋士杨弘、大将张勋等人,亦是面色难看,却又带着深深的忧虑。

“陛下息怒!”杨弘硬着头皮劝道,“陆炎新得大胜,气势正盛,其兵锋之锐,恐非虚言。如今其尽占汝南,与我淮南仅一淮水之隔,若其真挥师南下……”

“难道朕就怕了他不成!”袁术怒不可遏,“朕有带甲数十万,淮南富庶,岂是他一介边鄙武夫可比!点兵!朕要御驾亲征,与那陆炎决一死战!”

“陛下不可!”张勋急忙劝阻,“陆炎勇武,非人力可敌。长坂坡之事,已传遍天下,军中将士闻其名而色变,士气低落。此时与之决战,实非良机。且……且江东孙策那小子,借兵离去后,屡战屡胜,已成气候,对我淮南亦虎视眈眈。若我军主力北调,孙策趁机来袭,如之奈何?”

提到孙策,袁术更是怒火中烧,却又无可奈何。孙策以传国玉玺为质,借走兵马后,果然如同龙归大海,在江东搅得天翻地覆,连败刘繇、严白虎,势不可挡,俨然已不把他这个“旧主”放在眼里。后方不稳,前方又有陆炎这等煞神,袁术顿时感到一阵心力交瘁。

谋士阎象也趁机进言:“陛下,陆炎信中所言,虽则无礼,然其意仍在索取钱粮,并未即刻南侵。不若……暂忍一时之气,许其些小钱粮,使其退兵。待我内部稳固,孙策平定,再与那陆炎计较不迟。”

袁术胸膛剧烈起伏,他何曾受过这等窝囊气?但现实的困境让他不得不低头。陆炎的武力威慑是实实在在的,孙策的背叛更是插在他心头的一把刀。若真两面开战,他毫无胜算。

最终,在现实的压力和谋士的劝说下,袁术强忍下这奇耻大辱,悻悻地同意了陆炎的部分要求。他下令召回汝南南部残存的少量部队,并派出使者,携带一批金银绢帛,前往平舆“犒军”,名义上是补偿,实为求和,并在回信中语气软化,承认了自己“御下不严”,希望双方“永结盟好”。

消息传出,天下再次哗然!

四世三公、一向眼高于顶的袁术,竟然在陆炎的武力威慑下,选择了退让和妥协!这无疑向全天下宣告,陆炎集团已然崛起为足以与袁绍、曹操、袁术等老牌诸侯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威慑力的强大势力!

平舆,将军府。

陆炎看着袁术送来的“犒军”物资和那封语气恭顺了许多的回信,脸上并无太多喜色。他知道,这不过是暂时的妥协,袁术绝不会甘心,双方的矛盾并未解决。

“奉孝,袁术虽退,然其心不死。接下来,我等当如何?”陆炎问道。

郭嘉的回信很快送达:“主公,袁术色厉内荏,经此一吓,短期内不敢北顾。然其僭越之心已显,内部矛盾丛生,败亡之兆已现。我军当前要务,乃巩固豫州,西联刘表,北拒曹操,静待中原之变。”

“曹操顿兵彭城,陶谦覆灭在即。待曹操吞并徐州大部,其实力必将再上一层楼。届时,中原格局,将演变为北袁(绍)、东曹(操)、南主(公,指陆炎)三足鼎立之势。袁绍与公孙瓒之争即将见分晓,曹操与袁绍,必有一战!我军需趁此间隙,全力消化豫州,积草屯粮,练兵选将,广纳贤才。待二虎相争,两败俱伤之际,便是我等龙腾中原,定鼎天下之时!”

陆炎放下密信,走到窗边,眺望着南方淮水方向,又转向东方徐州的烽火,最后望向北方广袤的中原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