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罪域图鉴 > 第10章 实验与验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宸对凶手的心理侧写,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肖像画,虽然细节尚未填充,但轮廓与神韵已隐约可见。这幅画像被传递到专案组的每个成员心中,悄然改变着调查的视角和重心。追凶不再仅仅是技术性的证据搜寻,更增添了一层心理层面的洞察与博弈。

调查工作随之兵分两路,一路由林宸亲自带队,聚焦于“人”的筛查;另一路,则以赵思妍的实验室为核心,专注于“物”的破解。

赵思妍的领域,是一个由玻璃器皿、精密仪器和数据流构成的微观世界。这里没有喧嚣,只有仪器运行的低声嗡鸣和她自己沉稳的呼吸声。她的任务,是尽可能在实验室环境下,复现凶手的投毒过程。

这并非易事。他们拥有的原版毒素样本极其微量,堪称珍贵,不能轻易浪费在模拟实验上。赵思妍采取的是“逆向工程”和“替代模拟”的思路。

首先,她根据已经解析出的毒素分子结构,尝试寻找结构相似、毒性较低且更容易获取的替代生物碱,用来模拟操作流程。她需要回答几个关键问题:

1. 提取难度: 凶手是如何从原始的植物材料中获取毒素的?赵思妍查阅了大量关于植物生物碱提取的文献,尝试了不同的溶剂提取法。她发现,要获得相对纯净的毒素,需要一定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和基础设备,比如旋转蒸发仪、层析柱等。这绝非普通人在厨房里就能完成的操作,进一步将凶手的知识背景锁定在具备化学或相关实验经验的人群中。

2. 剂型与投放: 微剂量投放,需要将毒素稀释并稳定存在于载体中。赵思妍尝试将微量的模拟毒素溶解在不同溶剂中——水、乙醇、甘油(常见于化妆品、精油基底),甚至模拟红酒的酒精-水混合环境。她观察毒素在不同载体中的稳定性,以及如何能均匀地、不易察觉地附着在茶杯壁、茶叶,或者混入液体。

实验中发现,该毒素在乙醇中的溶解性更好,且相对稳定。这似乎间接支持了红酒作为最终载体的可能性,但也可能是凶手利用酒精溶液作为中间媒介来处理其他载体。

1. “痕迹”遗留: 赵思妍特别关注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产物”或“污染”。她小心翼翼地进行每一步操作,然后使用超高灵敏度的质谱仪检测实验器皿、桌面、甚至空气残留中,是否会留下那种特殊的植物蜡酯或其他杂质特征。结果发现,即使用最谨慎的方式操作,微量的特征性杂质依然可能通过器皿接触、空气尘埃等途径交叉污染到其他物品上。

“这或许能解释,”她在实验日志中记录,“为什么在郑国栋的茶杯上能检测到微量的植物蜡酯,即使毒素本身并非直接下在茶杯里。可能是在凶手配制、分装毒素的过程中,不小心污染了用于投毒的工具,进而间接污染了茶杯。或者,凶手曾多次处理毒素,其工作环境已存在微量残留,不经意间带到了现场。”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只要找到凶手配制毒素的“工作台”或者储存毒素的容器,就有极大可能发现更确凿的物证。

与此同时,林宸、张猛和苏晓雯则在外围展开了更为精细的人际关系排查。有了“扭曲的崇拜\/嫉妒”和“具备专业知识”这两把标尺,筛查名单上的一些名字被重新放大检视。

苏晓雯负责的“文职”工作变得更加关键。她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社会关系列表,而是开始深入挖掘每个嫌疑人的“数字足迹”和“兴趣图谱”。她排查这些人的社交媒体发言、专业论坛账号、网络购物记录(尤其是化学试剂、实验器材、稀有植物种子或标本等),寻找任何与毒素、投毒、或者对郑国栋极端评价相关的蛛丝马迹。

张猛则带队进行更深入的外围走访和面对面接触。他们再次约谈了几位重点嫌疑人,包括那位被当众羞辱的生物学副教授唐明轩、几位曾被郑国栋犀利批评导致生意受损的餐厅老板、以及一些在美食评论圈内与郑国栋存在竞争关系的同行。

访谈的策略也做了调整。林宸指示,不要直接质问,而是采用更迂回的方式,聊专业、聊兴趣、聊对郑国栋其人和其死亡事件的“看法”,仔细观察对方的微表情、语言模式和不经意间流露的情绪。

在约谈唐明轩时,张猛注意到,当话题无意中转到南美洲奇特植物时,唐明轩的眼神闪过一丝异样,但很快恢复平静,侃侃而谈其科研价值,言语间流露出对那里生物多样性的熟悉和向往。当问及他对郑国栋评论其研究“无用”的真实感受时,他表现得相当豁达,但手指却无意识地反复摩挲着茶杯边缘。

一位名叫谢振华的餐厅老板,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他对郑国栋的死亡直言“不意外”,甚至语带讥讽地称“迟早要得罪不该得罪的人”。但当张猛追问“不该得罪的人”指谁时,他又含糊其辞,说是“泛指”。调查发现,谢振华年轻时曾读过两年化工专科,后来才转行餐饮,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

还有一位叫柳梦婷的年轻美食博主,是郑国栋的狂热崇拜者,几乎收集了郑国栋所有的专栏文章。她对郑国栋之死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和愤怒,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呼吁警方尽快破案。苏晓雯发现,柳梦婷的大学专业是生物技术,虽然毕业后没有从事本行,但其知识储备不容小觑。

每条线索似乎都有值得怀疑的点,但又都缺乏一锤定音的证据。唐明轩有专业知识和社会关系,但缺乏明确的动机和时间证据;谢振华有动机和知识背景,但性格张扬,似乎与侧写中“精致”“耐心”的凶手形象不符;柳梦婷有崇拜情绪和知识背景,但其表现出的悲痛看似真诚,难以与冷血投毒者联系起来。

一天的奔波与访谈结束后,林宸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苏晓雯整理的最新嫌疑人分析报告和张猛的访谈记录。赵思妍的实验进展报告也通过内部系统传了过来。

他反复比对着这些信息,目光在几个名字之间游移。

赵思妍关于“痕迹遗留”的实验发现,让他更加确信,找到凶手的“制毒工坊”至关重要。而苏晓雯梳理出的嫌疑人兴趣图谱中,唐明轩拥有私人实验室,柳梦婷虽然转行,但据其同学反映,她在校时实验动手能力极强,且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基础的化学实验器材,自称用于dIY化妆品和香薰。谢振华的餐厅后厨,同样具备处理复杂物质的场地和条件。

林宸的指尖最终停留在柳梦婷的名字上。极度的崇拜,有时会走向其反面,演变成极度的占有欲和毁灭欲。当偶像无法满足其幻想,或者其“审判”不符合自己预期时,那种扭曲的心态,是否会驱使一个具备知识的“粉丝”,用她认为最“配得上”偶像的方式,来完成一场终极的“献祭”或“独占”?

而唐明轩,他的专业知识和对南美植物的了解无疑是所有人中最突出的。那份被羞辱的怨恨,是否真的如他表现的那样云淡风轻?一个沉浸在学术世界的人,其偏执和逻辑思维,是否更容易设计出这种“精致”的犯罪?

谢振华也不能排除。他的张扬或许只是伪装。

林宸站起身,走到窗边。夜色已深,城市的灯火如同繁星。他知道,接下来的调查,需要更精准的切入。赵思妍的实验指明了物证追查的方向——寻找那个被污染的工作环境。而心理侧写则划定了重点嫌疑人的范围。

他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能将某个嫌疑人与“制毒”行为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的证据。或许是采购记录,或许是某个不为人知的社交账号发言,或许是其工作或居住环境中难以彻底清除的微量物证残留。

实验与验证,不仅在实验室里进行,也在现实的人际网络中进行。真相,正隐藏在这两条平行推进的线索之后,等待着被最终的交汇点照亮。林宸感到,他们离那个“精致”的凶手,已经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