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糊涂县令贾清廉 > 第407章 京中来“密”函,曹如意警示将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7章 京中来“密”函,曹如意警示将至

平安县暂归平静,但杜明远与石磐心头那根弦却绷得更紧。县衙日常运转如常,春耕秋收,市井喧嚣,然而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已悄然弥漫在知情者的眉宇之间。石磐更是时常独坐书房,摩挲着那枚冰凉的蟠龙玉佩,心中波澜起伏。欧阳恩师的遗稿、曹如意的暗示、赵千的坦言,以及王巡按那探究的目光,交织成一幅巨大而模糊的画卷,关乎他的出身,更关乎平安县的命运。

十余日后的一个黄昏,一骑快马踏着夕阳余晖,驰入平安县城。骑手风尘仆仆,并未前往县衙投帖,而是径直入了城西一家不起眼的客栈。片刻后,客栈伙计送来一个看似普通的食盒至石磐住处,言称是客人预订的酒菜送错了房间。石磐心领神会,接过食盒,于室内僻静处打开夹层,果然取出一枚蜡封甚固的细小竹管。捏碎蜡封,倒出一卷薄如蝉翼的素笺,其上字迹细小而清晰,正是曹如意那独特的、略带章草风格的笔迹。

信极短,无抬头,无落款,仅有寥寥数语:“树大招风,王奏已达天听。阁部有议,言尔县‘自成一格,非国家福’。矛头所向,非止杜公,亦在杂家。风雨将至,尔当自省,慎言慎行,早备退路。京中耳目杂,勿再通音问。” 每一个字,都像一块冰冷的石头,砸在石磐心上!王巡按果然动手了,而且其奏疏的定性如此险恶——“非国家福”!这已非寻常的政见不合或官员倾轧,而是足以抄家灭族的严重指控!更可怕的是,曹如意明确点出,朝中阁部重臣已就此进行讨论,且矛头不仅指向杜明远,也指向了他曹如意本人。这意味着,平安县已不再是地方事务,而是被卷入了中央最高层的权力博弈漩涡之中!

石磐立刻意识到,最大的危机,并非来自王巡按个人的好恶,而是源于一种更深层的政治逻辑:一个高度自治、民心凝聚、经济自足且可能与宫内势力有牵连的地方实体,在中央集权的帝国体系中,本身就是一种“原罪”。无论其治理得多好,只要它显示出任何“脱离控制”的迹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皇权与官僚体系共同警惕和打击的对象。杜明远的能干与清廉,平安县的富足与安定,在此刻非但不是功绩,反而成了催命符!而曹如意这封密信,看似提醒,实则也是一种撇清和警告——他自身可能也因此事承受压力,让石磐早作准备,实则是暗示他不要连累自己。

石磐不敢怠慢,即刻携信密见杜明远。烛光下,杜明远阅毕信笺,沉默良久,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反而有种“该来的终究来了”的释然。他轻叹一声:“曹公公此言不虚。平安县这些年,虽力求在规则内行事,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以往仰赖欧阳公在世时清流护持,或有些香火情面;如今欧阳公仙去,朝中格局大变,觊觎银矿者、忌惮曹公公者、乃至单纯看不惯我这‘强项令’者,正可借此机会,群起而攻之。王巡按之奏,不过是个引子罢了。”

“杜伯伯,那我们现在该如何应对?”石磐心中焦虑。杜明远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缓缓道:“曹公公让我们‘早备退路’,此言大有深意。这‘退路’,或许有几层含义。一则是为你我自身安危计,需做好最坏打算;二则,也是要我们设法保全平安县这方基业,勿使百姓受牵连。为今之计,首要在于‘静’与‘散’。”他详细分析:“静,便是以静制动。外界任何攻讦,暂不回应,一切县务如常,不给人口实。散,便是要悄然化解平安县这‘铁板一块’的印象。可适度让账目显得‘正常’些,甚至可主动上报些无伤大雅的‘困难’;织坊、矿厂与外界的联系,也可更‘透明’几分。总之,要让人感觉平安县仍在朝廷牢牢掌控之中,并无特别之处。”

然而,两人都心知肚明,这只是权宜之计。风暴的根源,在于权力顶层的博弈和那份对“失控”的天然恐惧。最大的危机,并非某个人、某道奏章,而是整个帝国体制对“异类”的排斥机制。平安县的命运,已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系于京城那场看不见硝烟的争斗结果。曹如意能否顶住压力?朝中是否还有能为平安县说话的力量?皇帝对此事的态度又会如何?这一切,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