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糊涂县令贾清廉 > 第358章 小丫信“诉”家常,织坊渐成女儿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8章 小丫信“诉”家常,织坊渐成女儿国

岳麓书院的深秋,天高云淡,枫叶如火。小石头伏案疾书,将一篇关于《周礼》中“九赋九式”的课业文章仔细誊抄完毕,窗外传来竹叶沙沙的声响,更显斋舍清寂。他轻轻搁下笔,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角,目光落在窗台上一只灰扑扑的信鸽脚边。那信鸽歪着头,“咕咕”叫了两声,熟悉无比。

小石头心中一暖,快步上前,解下鸽子腿上细竹管,倒出一卷薄薄的、带着平安县特有土纸粗糙手感的信笺。展开,是小丫那手日益工整、却仍带着几分稚气的簪花小楷。信的开头,依旧是那句不变的问候:“石头哥如晤:见字如面。”

信中,小丫絮絮叨叨,说的全是平安县的日常琐碎,却字字鲜活,充满生机。

“……前日一场秋雨,后山的野麻长得疯快,姐妹们抢收回来,浸了满满三池子,柳姨说这批麻纤维长,能纺出顶好的夏布……”

“……钱叔总算松口,拨钱新打了五架‘鲁氏飞梭织机’,俺带着李大膀子家的、赵老蔫家的,琢磨了半宿才装好,试织了一下,果真比老织机快上一倍不止!就是梭子飞得太快,吓得孙老倔家的直捂耳朵……”

“……狗蛋前几日在后山追野兔,不小心摔进了泥坑,新棉裤扯了个大口子,哭丧着脸来找俺,俺一边骂他毛手毛脚,一边熬夜给他补好了,这小子,转眼又没心没肺地满屯疯跑……”

“……杜伯伯前几日来织坊看,夸俺们新染的‘秋香色’雅致,还说要给州府的年礼里添上几匹咱的布,俺这心里,跟喝了蜜似的……”

信纸翻过一页,小丫的笔调稍稍沉静下来:

“……织坊如今有了二十三个姐妹,每日里机杼声不断,说说笑笑,倒像个热闹的‘女儿国’。以前只觉得织布是女人家本分,如今才觉出,靠自个儿的手艺挣来吃穿,腰杆子就是硬气。前几日,屯西头春杏她爹喝酒打人,春杏跑来织坊哭,俺和柳姨带着一帮姐妹直接找上门去,你一句我一句,把她爹说得满脸通红,当场认了错。这事儿要搁以前,谁敢管?现在不一样了,咱女人家,也能互相撑腰了。**”

看到这里,小石头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前仿佛浮现出小丫掐着腰、瞪着眼,带领一群妇人“兴师问罪”的泼辣模样,与记忆中那个因为半个馍馍就会脸红、躲在他身后的小丫头,已然判若两人。他心中既欣慰,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欣慰于她的成长与坚强,那丝复杂,却源于一种悄然拉开的、时空上的距离感。

信的末尾,小丫的笔迹略显迟疑:

“……石头哥,你在那边……一切都好么?书院里的先生凶不凶?同窗好处么? 俺听说省城冬天冷得很,你……记得添衣,夜里读书,莫要熬太晚。” 最后几句,墨迹似乎晕开了一些,仿佛写字的人犹豫了很久,才匆匆落笔。

一封家书,平淡琐碎,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平安县另一番红火景象。

小丫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活得越来越明亮、扎实。

而这平行的成长,是会让两条线渐行渐远,还是终有交汇的一天?

那含蓄的问候背后,是已然放下的释然,还是深藏心底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