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 > 第346章 兵藏于地,伏于九地之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6章 兵藏于地,伏于九地之下

钟鹏举讲过设伏并非简单的“藏于暗处”,而是对地形、敌情、战术三者的精准耦合。永安驿旧址能成为“以少敌多”的经典伏击点位,正是因为其暗合了 “借势、控局、留活口”的三大艺术法则,每一处地理选择都暗藏战术智慧,具体解析如下:

一、借势:让地形成为“隐形援军”。

伏击的核心是“以地形代兵力”,通过天然条件放大自身优势、压制敌军战力,这是设伏选址的第一重艺术。永安驿的选择完美诠释了“借势”的三重维度:

(一)借“锁喉之势”压缩战场。

最优伏击点必然是敌军“非过不可”的咽喉要道。永安驿所处的“V”形隘口,恰好卡在万州至白帝城的唯一陆路通道上——西侧是方斗山余脉,东侧是白盐山支脉,南北分别被石阵与沼泽封堵,敌军若想驰援白帝城,除了从三丈宽的隘口穿行,别无他途。

这种“一条路走到黑”的地形,迫使敌军放弃机动性优势,只能以“纵队”暴露在设伏方的火力网中,相当于用地形为敌军“量身定制”了受击阵型。

(二)借“高低之差”制造代差。

海拔优势是冷兵器与早期火器时代的“战力倍增器”。永安驿“西高东低”的坡度布局(西侧15度缓坡、东侧40度陡坡),让设伏方天然占据“居高临下”的攻击位:

箭雨可借助重力势能扩大射程与穿透力,滚石、礌石能顺着陡坡加速撞击,甚至无需精准瞄准即可造成大面积杀伤;反观敌军,仰攻时需持续克服坡度阻力,体力消耗远超平时,且胸腹要害完全暴露,防御动作变形,攻防效能瞬间拉开代差。

(三)借“屏障之固”减少防御压力。

理想的伏击点需具备“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让设伏方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封锁。永安驿北侧的八阵图石阵与南侧的水田沼泽,构成“左右无隙可乘”的防御圈:石阵的迷宫结构可迟滞敌军迂回,沼泽的淤泥障碍则彻底封死南侧绕路可能。

这意味着设伏方无需分兵防备两翼,只需集中兵力扼守隘口正面,相当于用天然屏障为自己“节省了半数兵力”。

二、控局:让战场节奏尽在掌握。

设伏的高阶艺术在于“控局”——既能诱敌入瓮,又能防止其突围,更能灵活调整战术强度,实现“想打就打、想停就停”的主动权。永安驿的地形设计暗藏三重控局逻辑:

(一)“入口-核心-出口”的三段式锁闭。

优秀的伏击点必然是“进得来、出不去”的封闭空间。永安驿形成了清晰的三段式布局:入口为隘口窄道(仅容两马并行),敌军进入后无法展开阵型;核心为关楼基座所在的陡坡区域,是设伏方火力最密集的“绞杀区”;出口则连接白帝城方向的下行路段,可预设第二道封锁线(因为瞿塘关官道岔口又部署了伏兵,所以没有预设)。

这种布局让敌军“进时被压缩、战时被集火、退时被封堵”,全程处于被动挨打状态,节奏完全由设伏方掌控。

(二)“可攻可守”的弹性防御支点。

设伏并非一味死守,需有能攻能退的核心依托。永安驿的关楼夯土基座正是这样的“弹性支点”:进攻时,基座顶部的箭楼可作为观测哨与火力点,引导石阵伏兵侧击;防御时,基座的夯土墙体与外侧碎石墙可抵御敌军冲击,内侧地窖能储存物资、隐蔽兵力;甚至撤退时,还可依托基座进行掩护,逐步收缩防线。

这种“攻防转换无缝衔接”的支点,让设伏方始终保有战术弹性,不会因敌军反扑而陷入被动。

(三)“物资自给”的持久作战保障。

控局的前提是“自身无短板”——若因缺水缺粮导致防御崩溃,再精妙的伏击也会功亏一篑。永安驿遗留的古井与蓄水池,解决了“持久作战”的核心难题:古井的稳定水源可保障5000人三日需求,蓄水池既能储水又能存火油,为火攻战术提供燃料。这意味着设伏方无需依赖外部补给,可长期坚守等待援军,或与敌军打“消耗战”,进一步掌握战场主动权。

三、适配:让战术与地形精准咬合。

设伏的终极艺术是“适配”——地形特点需与战术打法、兵力配置、武器装备高度匹配,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永安驿的地形与战术适配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与兵力规模的适配:以少敌多的最优解。

伏击的核心诉求之一是“以少胜多”,地形需能放大兵力优势。永安驿的地形最终让3000名设伏兵即拦截消灭了6000名敌军:

1000名弓弩手依托坡顶崖壁、关楼基座箭楼与石阵隐蔽,可形成“多方向箭雨覆盖”;200名刀盾手和200个长枪兵扼守关楼、石阵、隘口,凭借地形优势抵挡敌军冲锋;700名炮兵和抛石机操作手进行远程打击和火力支援;100名工兵负责维护工事、补充弹药。另外800人马部署在山涧石桥第二伏击点。

这种“精准分工+地形赋能”的配置,让兵力劣势被地形优势完全弥补。

(二)与武器装备的适配:最大化杀伤效能。

不同武器对地形有不同要求,优秀的伏击点需能让武器“扬长避短”。

永安驿的地形完美适配冷兵器与早期火器:弓弩手在石垒后射击,可借助掩体减少暴露;抛石机架在隘口山坡和石阵,能发挥最大射程和侧面火力打击优势;轻型野战机动炮和轰天炮部署在隘口山坡顶、关楼基座和石阵形成多层次的高低配合的和正侧面交叉火力;火油桶可顺着陡坡流淌,扩大火攻范围;甚至煮盐遗留的石弹,都能直接作为抛石机弹药使用。

这种“武器-地形”的无缝衔接,让每一件装备都能发挥最大杀伤效能。

(三)与战术目标的适配:服务全局的节点价值。

设伏并非孤立的战斗,需服务于整体战略目标。永安驿的选址紧扣“支援围攻白帝城,围点打援”的核心任务:

距白帝城仅30里,坚守三日即可为钟鹏举争取更多的逼迫白帝城守军全部投降的时间;伏击援军可切断白帝城守军的外围支援,配合钟鹏举的正面进攻形成合围。

这种“战术点位-战略全局”的适配性,让伏击战不再是单纯的“歼敌”,而是影响战局走向的关键节点。

四、钟鹏举设伏选址艺术的终极总结。

从永安驿旧址的案例可见,钟鹏举设伏地点选择的“艺术”本质是“顺势而为的精准算计”:借势是利用地形放大优势,让自然成为战友;控局是通过布局掌握节奏,让战场尽在掌握;适配是实现战术与地形的咬合,让每一分力量都用在刀刃上。

三者互为支撑,才能成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经典伏击,这正是永安驿旧址成为绝佳设伏点的核心逻辑,也是所有伏击战选址的共通法则。

辰时三刻(07:45),当时,肥腯腯的盐监军指挥使黄庆挥一见到两个营的镇江军接上他的后军,便立即撤回了自己在山坡上负责警戒的两百名士兵。随后,他策马疾驰,冲向隘口深处,吆喝着催促所属将士迅速逃离永安驿这个东西走向的隘口。

不知为何,自遭到那一百多个“疑兵”的两次攻击后,一直心大的他心里莫名的害怕起来。他有种预感,这绝对不是疑兵,周边最起码埋伏了两三千兵马!前面三千万州军平安无事,他就害怕与镇江军他们一起通过目标太大,招来杀身之祸。

他自己在此夜宿一晚都没事,敌人真的是“看不起”自己这支“军队”。

即使如此,他的部队只通过了一半。

另一半人马与镇江军的两个营以及后续跟进部队连在一起从而遭受了灭顶之灾,很明显此次伏击原是针对精锐部队镇江军的,他这些非正规军还未入钟鹏举伏击军队的“法眼”。

听着后方隆隆的炮声,只带领一半人马仓皇逃离隘口的肥腯腯的盐监军指挥使黄庆挥并未感到丝毫的庆幸。敌人并非出于慈悲而有意放他们一马,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另一个预设好的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