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一十二日(918年6月)傍晚。

钟鹏举的舰队驶出峡州城,长江两岸山壁仿佛刀削斧凿般陡峭,临江的崖壁上偶尔可见巴人遗留的悬棺,半掩于藤蔓之中,在夕阳的映照下投下幽深的阴影。江水激荡着礁石,溅起的浪花带着丝丝凉意,拍打在甲板上的士兵甲胄上,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钟鹏举凭栏立于旗舰船头,江风猎猎,掀起他的战袍。在攻下峡州的快意之中,仍藏着对战局的冷静筹谋。他指尖轻按在舆图上归州与夔州的连线处,目光凝视瞿塘峡的标注点,他对邓六军和钟剑平等人再次强调道:“归州虽有牛肝马肺峡和蜀山宝剑峡作为屏障,却缺乏夔州的粮草中转支持。我方陆军人数有限,宜先围困归州,封锁水陆交通,切断夔州东援之路,凭借我方炮火之力,力争在六七日内攻克归州。”

一脸黝黑的邓六军问道:“城内有多少内应?”

钟鹏举对面前这个很忠实地执行自己作战意图的原江州军水师统领说道:

“目前已有两个侦察搜索连潜入城内,若届时需在夜间强攻,请联系内应协助。我们首先采取围攻策略,每日以炮火持续轰击。归州共设有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面的‘迎恩门’、西面的‘望峡门’、南面的‘临江门’以及北面的‘通蜀门’。敌方城防兵力主要集中于临江门和通蜀门(为陆路要道)。我们计划先用炮火击穿临江门和通蜀门,迫使敌军自行溃逃。采用‘围三阙一’战术,你率领的海军负责击穿临江门以形成威慑,摆出即将攻城的态势,但同时留出一面,让敌军从通陆路的通蜀门溃逃。

另一方面监视秭归港方向,阻断归州水军主力回援城内的通道,若发现归州水军突围,立即用“火船阵”(10艘装满干草与火油的快船)和发射燃烧弹实施拦截。

守军的坚守意志显得并不坚定,他们在面对压力时容易动摇。归州军他们一直以来都没有见识过火器的真正威力,对于这种新型武器的恐惧和不安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那些从峡州逃跑的将士们,他们在归州军中传播失败的情绪和火器的恐怖,必然会导致归州军的士气大幅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归州军的守城意志自然不会像之前那样坚定,他们的抵抗力度将会大打折扣。”

钟鹏举带着淡淡的忧郁的脸上,有点沉重地说道:

“占领城池作为我们的战略考量,理应采取更为审慎的策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杀戮行为。我们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对这座城市的长期占领与稳定统治,而频繁且过度的杀戮行为,不仅会在当地民众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深刻伤痕,更会激化敌对情绪,增加未来治理的难度。此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驻守此地的守军绝大多数是由本地子弟组成,他们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若我们采取过度杀戮的手段,不仅会直接伤害到这些守军及其家属的情感,更会在长远上对我们在该地区的长期治理与民心归附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他望着麾下战船列阵,下令让斥候再探夔州水师动向,嘴角勾起一丝了然——已知夔州是前蜀东线物资枢纽,若能拿下,前蜀盐茶转运必断。江浪拍船,他眸中闪过锐利:“攻归州是敲开门缝,取夔州才是扼住蜀地咽喉!”语气里的笃定,满是对两地战略权重的精准拿捏,不见冒进,只显步步为营的远见。

临出发前钟鹏举在峡州召开了海陆军联席军事会议,分析了归州守军的兵力部署、防御体系和攻打策略。

918年归州守城兵力部署(约1.2万-1.5万人)。

归州守城兵力围绕“江防优先、陆防为辅”原则展开,结合城墙、城门、水军及外围烽火台形成立体部署,各区域兵力与防御功能深度绑定:

一、城墙防线:分层布防,兼顾了望与近战(约6000人)

上层了望警戒队(1200人):每20米城墙1个了望哨,配2名士兵(1人观察江面\/陆路,1人持信号旗传递信息),重点覆盖崆岭滩、牛肝马肺峡等江段,发现异常立即通过旗语或烽火台通报;

中层近战防御队(3800人):分布于城墙垛口后,每两丈1名士兵,配备长枪、斩马刀与弩箭,其中三成士兵携带“石弹袋”(每袋10斤重石弹,用于砸击攀爬云梯的敌军);在临江侧城墙(约占总城墙长度三成)额外增派500名“水战支援兵”,携带短弩,可俯射江面靠近的敌船;

下层巡逻预备队(1000人):沿城墙内侧巡逻,每30丈设1个巡逻小队(10人),携带维修工具(如木板、铁钉),遇城墙局部受损可快速修补,同时支援兵力薄弱的防御段。

二、城门要地:瓮城聚歼,千斤闸控险(约2500人)。

归州共设4座城门(东“迎恩门”、西“望峡门”、南“临江门”、北“通蜀门”),兵力集中于临江门与通蜀门(陆路要道):

临江门(800人):瓮城内埋伏300名刀盾兵,城门后部署200名长戟兵,千斤闸旁配50名“绞车手”(可在60息内放下闸板),剩余250人驻守城门两侧马面,携带弩炮(射程50步),防止敌军乘船靠近城门;

通蜀门(700人):城外30丈设“拒马阵”,城门内备300名长矛兵,瓮城顶部设100名“滚石手”,另200 人驻守城门左侧的“箭楼”(高4丈,配10具床弩,射程150步);

东西二门(各500人):作为次要防御点,每门配备200名步兵与300名弓弩手,城门后堆置沙袋,可在紧急时封堵城门。

三、水军协同:江防拦截,支援城防(约3000人)。

水军兵力与战船绑定,分“主力舰队”与“巡逻小队”:

主力舰队(2000人,驻临江门下游“秭归港”):配备10艘楼船(每船载150人,含50名弩手、30名投石手)、15艘蒙冲(每船载30人,以冲撞敌船为主要任务),战时沿崆岭滩至牛肝马肺峡段巡逻,拦截敌方舰队靠近城墙;

巡逻小队(1000人,分5组):每组200人乘5艘斗舰,沿归州上下游10里江段巡逻,发现敌船后先以弩箭攻击,若敌船数量较多,立即释放“烟信号”(燃烧硫磺产生黑烟),召唤主力舰队支援,同时派人登岸通过烽火台通报城内。

四、外围警戒:烽火传讯,前置防御(约1500人)。

烽火台守军(300人):归州周边10座烽火台(间距5里),每台驻30人,配备“烽火手”(负责点火)与“侦察兵”(骑马巡逻半径10里区域),发现敌军后半个内可将信号传递至城内;

陆路哨所(700人):北通蜀门至巴东的官道上,每15里设1个“哨卡”(驻50人),配备20匹快马,可在一个时辰内将陆路敌情传回城内;

山林伏兵(500人):归州西、北两侧山林设3支“游击小队”(每队约170人),携带短弩与火油罐,若敌军从陆路绕后,可通过“山林伏击”拖延其行军速度,为城内防御争取时间。

五、兵力调度:预备队与指挥体系。

中军预备队(1000人):驻城内“州衙广场”,由守将直接统领,配备500名骑兵与500名重装步兵,可在两刻内支援任意防御点;

指挥体系:守将施一民坐镇“望峡楼”(位于城西制高点),通过“旗语”(城墙上设5面不同颜色旗帜)与“传令兵”(骑马传递文书)协调各区域兵力,水军与城防每半个时辰互通1次军情,确保江防与陆防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