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 > 第155章 漏尽更残烛影摇,岐黄论辩破昏宵 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5章 漏尽更残烛影摇,岐黄论辩破昏宵 一)

“我做到了,在这个时代,用现代医学的力量挽救了一条生命。”但他也清楚,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继续加油,还有更多生命需要拯救,还有更多医学知识需要传播。”

钟鹏举缝合后指导手术助手敷上准备好的消毒剂和专门的伤口敷料等,用消毒纱布覆盖伤口,再用绷带进行妥善包扎。

手术终于结束,钟鹏举长舒一口气。他摘下口罩,露出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钟鹏举连打了三场仗,又做了一个时辰的手术。

患儿的呼吸逐渐平稳,肿胀的痈疽也明显消退。

钟鹏举问了一下时辰,外面的人回答他子夜时分。

半刻钟之后。

患儿从麻醉中醒过来。

他虚弱地睁开眼睛,对着钟神医露出一口白牙,对着钟鹏举和手术团队笑了起来。

众医师不禁喜笑颜开。

手术助理马上端上事先熬制好的八珍汤给他服下,以补益气血,托毒生肌,促进痈疽愈合。

这次原先钟鹏举最担心的麻醉剂药效问题并没有出意外。

玻璃屏蔽墙外,医师们久久未能回过神来。

“此等医术,当真是闻所未闻!”

“若能学得一二,定能救治更多百姓!”赞叹声、敬佩声此起彼伏。

钟鹏举望着玻璃屏蔽墙外这些古代医师,心中明白,路还很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现代医学知识传播开来,把全新的医学体系建立起来。

手术结束后,钟鹏举安排人员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手术室地面、手术台、器械台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于可能被脓液污染的角落和缝隙,会进行重点擦拭,确保消毒彻底。

所有接触过脓液的手术器械,在术后都会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先用流动水冲洗掉器械表面的脓液和血液,再放入高温高压消毒锅中进行灭菌处理,确保器械上的细菌被完全杀灭。

当一切完成后,患儿的母亲冲进来,喜极而泣,对鹏举和手术团队人员长跪不起。

所有的医师一点睡意都没有,都兴致勃勃地围在钟鹏举的周围。

钟鹏举首先对所有医师解释。

不是说用传统中医的用中药外敷内治的治疗办法不行,而是因为这个患儿的病情发展得太过于凶猛,如果不及时动手术就会休克致死,死亡率较高。

由于病情凶险且现实的治疗手段有限,这个年代痈疽患者的死亡率普遍较高。

尤其是发生在重要部位,如头面部、颈部等的痈疽,更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死亡。例如,发生在面部的痈疽,如果处理不当,细菌可能会通过面部的血管和淋巴管扩散到颅内,引发颅内感染,死亡率极高。

钟鹏举此次还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办法,他根据古代的实际情况,结合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辅助治疗,如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外敷或内服,以增强治疗效果。

针对术后处理的提问,钟鹏举如是说。

术后,会用草药煎剂清洗伤口,并敷上具有抗感染、促进愈合作用的药膏。但因消毒不彻底、术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手术失败率较高,且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所以要特别小心。

伤口护理: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一般每天1-2次,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如发现伤口有感染迹象,应及时进行处理,如加强换药等。

休息与饮食:要嘱咐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同时,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如体温、脉搏、呼吸等,以及局部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伤口剧烈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伤口外观观察:

红肿程度。观察伤口周围皮肤的红肿范围是否逐渐缩小。如果红肿范围不断扩大,说明炎症可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红肿逐渐减轻,表明炎症在消退,伤口正在恢复。

愈合情况。查看伤口边缘是否对合良好,有无开裂、渗血等情况。正常愈合的伤口,边缘会逐渐靠拢,有新生的组织生长。若伤口边缘出现坏死、发黑的现象,则提示愈合可能存在问题。

肉芽组织生长。健康的肉芽组织是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且触碰不易出血的。如果肉芽组织生长旺盛,说明伤口正在积极愈合;若肉芽组织苍白、水肿或生长缓慢,可能是伤口存在感染或营养不良等问题。

针对医师对他的治疗方法和传统治疗方法的差别,钟鹏举如是说。

传统中医治疗痈疽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痈疽是人体阴阳失调、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所致。治疗时不仅关注局部病变,还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以扶正祛邪、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为主要原则。

我的理论是强调病因治疗和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针对痈疽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因,以抗感染治疗为关键,同时注重局部病灶的处理,如切开引流、清创等,以去除感染源,促进愈合。

钟鹏举心里认为中医还积极与西医结合,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

切开引流和清创术:局部治疗以切开引流和清创为主。当痈疽形成脓肿,有波动感时,会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促进炎症消退。

术后会用生理盐水等进行伤口冲洗,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扩散。对于伴有坏死组织的伤口,还会进行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以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同时,也会使用一些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

对于痈疽破溃后形成的溃疡面,若有坏死组织或异物,也需要进行清创术。通过手术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以促进伤口愈合。

清创后可根据伤口情况,切口小的话,一期缝合包扎即可。切口过大的话,术后需放置引流条,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引流通畅,采用二期缝合等方法修复创面。

如果不会用切开引流和清创术。

我们要根据痈疽不同阶段,精准选用药物。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强调了外治法在治疗痈疽中的重要性。

我认为初期用金黄散,以大黄、黄柏、姜黄等药材,制成散剂用醋或酒调敷,能迅速消散痈疽;溃破后,使用九一丹等丹药,以熟石膏九份与升丹一份混合,撒于疮面,提脓祛腐效果。

溃后期则用生肌散、八宝丹等药物外敷,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此外,艾灸和针刺也被用于辅助治疗,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但内服中药一直是治疗痈疽的核心手段。

治疗火毒凝结证早期痈疽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方中金银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

可根据病情加减,如热毒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增强清热解毒之力。该方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溃坚于一体,为痈疽治疗的经典方剂。

治疗热胜肉腐证痈疽成脓期的用透脓散。

症状:红肿热痛,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见中软而四周硬,或见疮顶陷黑无脓,或见疮口脓出不畅,伴有高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透脓。

方剂:透脓散加减。主要药物有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刺。可加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以防止热毒炽盛。

治疗溃后气血亏虚型痈疽的用八珍汤,以补益气血,托毒生肌,促进痈疽愈合。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可加黄芪、肉桂等增强益气养血、温阳托毒之力,促进疮面愈合。

治疗痈疽溃后余毒未清的用四妙汤。

症状:溃后疮口愈合缓慢,或疮口仍有少量脓液流出,局部微肿微痛,或伴低热,盗汗,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症状。

治法:清解余毒,扶正托里。

方剂:四妙汤加味。基本药物为黄芪、金银花、当归、甘草。可加玄参、生地黄、地骨皮等滋阴清热之品,以清除余毒,兼顾扶正。

其它常用的方子,比如治疗热毒炽盛型痈疽的黄连解毒汤加味,通过增强清热解毒之力,控制病情发展。漏芦煮散,用漏芦、连翘、沉香等多味药材配伍,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痈疽是中医的病名,现代医学中与之类似的疾病包括皮肤脓肿、蜂窝织炎等。

钟鹏举说,我们现时主要依靠医生的肉眼观察和手指触诊,通过观察痈疽的部位、形态、颜色、大小,以及触摸其质地、温度、有无波动感等,结合患者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疼痛、脉象等,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发展阶段。这种诊断方法主观性较强,对医生的经验要求很高。

以后我们借助先进的医疗器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精确诊断。

例如,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痈疽的大小、深度、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或mRI检查能更详细地显示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可帮助了解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则能明确病原菌种类,为精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众医师听到这一段艰深而又奇怪的语言表达,又习惯性地面懵懵,钟神医所说的以后他们都听不懂。

“钟医师,此等手术虽精妙,但老夫实在忧心!”一位中老医师捻着胡须,神色凝重,“那孩子脖颈之处遍布经脉,您这般下刀,难道就不怕切断经脉,致使气血逆行、脏腑受损?”

话音刚落,周围医师纷纷附和,“正是!经脉通则气血畅,若经脉断了,这孩子日后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