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玉佩求生之路 > 第207章 顺军的保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军队伍的尘土还没在西南方向散尽,庄西大顺军驻地的斥候就已经把消息报给了带队将领李三。李三捏着手里刚啃了一半的红薯干,眉头先皱后松——清军走了,明军也走了,这宋家庄突然就成了这一带没主的“香饽饽”,可他手里就二十来个弟兄,连攻城的云梯都凑不齐,真要动手,怕是连庄墙的边都摸不到。

“将领,咱们现在怎么办?”身边的士兵凑过来,眼神里带着几分跃跃欲试,“明军都走了,就剩咱们了,要不咱们去逼宋阳把庄里的粮食都交出来?”

“交出来?”李三白了他一眼,把红薯干塞进怀里,“就咱们这二十个人?你忘了宋阳那震天雷?上次在庄外炸的坑,能埋了你我两个!再说,宋家庄的庄墙比咱们营地的栅栏还结实,真要打,咱们这点人不够填壕沟的,回头弟兄们折在这里,我怎么向营里的将军交代?”

士兵被怼得哑口无言,挠着头道:“那……那咱们就这么看着?之前说好的‘筹粮基地’,现在就剩咱们,总不能白来一趟吧?”

“白来?怎么会白来。”李三嘴角勾起一抹笑,“宋阳那小子精得很,知道咱们虽然人少,背后却有闯王的大军撑着。他不敢得罪咱们,咱们也犯不着跟他硬刚——不如顺水推舟,拿点实在的好处回去复命。”

说罢,李三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对着士兵道:“备马,跟我去宋家庄一趟。记住,到了庄里,腰杆挺直点,别让人看出咱们底气不足。”

半个时辰后,李三带着两个亲兵,骑着一匹瘦马,慢悠悠地到了宋家庄庄门口。王二柱早得了宋阳的吩咐,见他们来,没像之前那样戒备,只是按宋阳的交代,隔着门喊:“李将领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让宋阳出来见我!”李三故意抬高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威严,“清军和明军都走了,这一带现在就属咱们大顺军的人,我来和他说句要紧事。”

王二柱转身去通报,没一会儿就引着宋阳出来了。宋阳依旧是那身粗布长衫,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对着李三拱手:“李将领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明军刚走,庄里还在收拾,没来得及去拜访,倒是让将领亲自跑了一趟。”

李三勒住马,居高临下地看着宋阳,目光却不自觉扫过庄墙上隐约可见的震天雷木架——那黑黝黝的铁壳子,让他想起之前庄外的爆炸声,语气不自觉软了几分:“宋庄主倒是机灵,清军和明军都走了,还能守着庄子安稳度日。”

“都是托闯王的福。”宋阳顺着他的话头接话,“之前若不是将领派弟兄们在庄西巡逻,明军说不定早就来逼粮了。如今另外两方都走了,往后宋家庄能不能安稳,还得靠闯王的仁义之师庇护。”

这话正好说到李三的心坎里。他要的就是宋阳这句“靠闯王庇护”,有了这句话,他回去复命时,就能把“没能攻占庄子”说成“招抚宋家庄为大顺筹粮基地,得其主动归附”,不仅能交差,说不定还能得些赏钱。

“算你识相。”李三清了清嗓子,摆出将领的架子,“闯王率仁义之师,本就不是要为难百姓,只要你真心归顺,按时缴纳筹粮,闯王自然会庇护宋家庄。如今清军和明军都走了,这一带的流寇、散兵不少,我给你留个信物,也好让旁人知道,宋家庄是咱们大顺罩着的。”

说罢,他从亲兵手里接过一面折叠的旗子,扔给宋阳。宋阳伸手接住,展开一看——是一面半旧的“顺”字旗,旗面边缘磨得发毛,右上角还破了个巴掌大的洞,颜色也褪得发淡,显然是从旧帐篷上拆下来缝的,透着几分仓促和窘迫。

“这面‘顺’字旗你挂在庄西,往后不管是散兵还是小股流寇,见了闯王的旗号,都不敢来招惹你。”李三语气说得郑重,眼神却有些闪躲——他自己都知道这面旗子没多大威慑力,不过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宋阳却配合地将旗子拢在手里,对着李三躬身:“多谢将领体恤!有闯王的旗号在,庄民们也能安心了。之前说好的五日后送五十石粮食,草民已经让庄民们开始筹措,今日就先送二十石过去,让弟兄们先垫垫肚子,剩下的三日后续上。”

这话让李三的眼睛瞬间亮了——本以为只能拿个“庇护”的名义回去,没想到宋阳还主动提前送粮,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他脸上的笑容再也藏不住,语气也热络起来:“宋庄主果然是爽快人!有你这份心,闯王要是知道了,定然会记挂你的好处。”

宋阳顺势道:“都是草民该做的。只是草民能力有限,往后筹措粮食时,若是遇到散兵骚扰,还得劳烦将领派弟兄们多照应。”

“好说!”李三拍着胸脯应下,“只要你按时送粮,庄西一带的安全,我包了!”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宋阳让人把提前准备好的二十石粮食搬到大顺军的马车上——袋子依旧是半满,里面混着少量麸皮,却足够让李三在营里交差。李三看着马车上的粮食,满意地点了点头,也没再多留,对着宋阳拱了拱手:“我就先回去复命了,剩下的粮食,三日后我派人来取。”

“将领慢走!”宋阳送到庄门口,看着李三带着亲兵,赶着装粮食的马车,慢悠悠地往大顺军驻地走——没走多远,就见李三从马车里摸出一袋粮食,分给身边的亲兵,两人边走边啃,脸上满是满足。

等大顺军的身影消失在庄西的树林里,王二柱才凑上来,指着宋阳手里的破旗子,语气带着疑惑:“小哥,这旗子真要挂起来?挂着它,万一清军或明军回来,不就知道咱们和大顺军有关系了?”

“挂,怎么不挂。”宋阳摩挲着旗面上褪色的“顺”字,眼神里带着几分玩味,“就挂在庄西的哨塔上,不用太显眼,能让路过的散兵看到就行。这面旗子不是枷锁,是挡箭牌——往后小股流寇看到它,不敢来惹咱们;大顺军的人看到它,知道咱们‘认’他们的庇护,也不会轻易来逼粮。”

他顿了顿,又道:“至于清军和明军,他们要是回来,也不会因为一面旗子就立刻动手——清军要的是南下追击,明军要的是府城汇合,都没功夫在咱们这小庄子上纠缠。这旗子,不过是给各方一个‘名义’,让咱们能安稳一阵子。”

说着,宋阳让人把旗子拿去哨塔——庄民们看着那面破旗,有人好奇问:“庄头,挂这旗子,咱们以后就是大顺军的人了?”

宋阳笑着摇头:“咱们既不是大顺军的人,也不是明军的人,更不是清军的人。咱们就是宋家庄的人,挂这旗子,是为了让咱们能安安稳稳种地、过日子。等将来咱们的庄子足够强了,就不用再靠谁的旗子庇护了。”

庄民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却也没再多问——毕竟清军和明军都走了,大顺军也没再来逼粮,只要能安稳过日子,挂一面旗子不算什么。

当天下午,李三就带着那二十石粮食和手下的二十个士兵,离开了庄西的驻地,往大顺军主力营地的方向去了。临走前,他没忘了给宋家庄留话:“往后每月十五,我会派人来取五十石粮食,宋庄主记得提前备好。只要粮食准时到,闯王的庇护就一直作数。”

宋阳让人应下,站在庄墙上望着大顺军队伍远去的背影,心里彻底松了口气——从三方围城到如今只剩一面象征性的“顺”字旗,宋家庄终于暂时摆脱了战火的直接威胁。

夕阳落在庄西的哨塔上,那面破旗在风里轻轻摇曳,颜色虽淡,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乱世的纷扰暂时挡在了庄外。晒谷场上,庄民们已经开始翻耕土地,准备播种;铁匠铺里,李铁锤的打铁声依旧清脆,只是这次打造的多是锄头、镰刀之类的农具;医疗所的李氏正带着妇女们晾晒草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和泥土的气息。

宋阳走到晒谷场,拿起一把锄头,跟着庄民们一起翻土。泥土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带着生机的味道。他知道,这安稳只是暂时的,南边的战事还在继续,大顺军的粮饷索要也不会停止,将来或许还有新的势力找上门。但此刻,握着锄头,看着身边忙碌的庄民,他心里充满了底气——只要守住这片土地,种出足够的粮食,练出足够强的护庄队,宋家庄就能在这乱世里,扎下更深的根,撑起一片真正属于庄民们的安稳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