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官弈 > 第188章 创新的土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星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前几天调研的传统工业区和老城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崭新、明亮、充满未来感。玻璃幕墙的研发大楼、精心修剪的绿化带、步履匆匆的年轻面孔,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上的活力与野心。

林别此行的重点,是调研星城的科技创新生态。陪同调研的除了市委秘书长郭瑞,还有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韩雪松。

“林书记,高新区目前集聚了全市65%的高新技术企业、8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90%的瞪羚企业。”韩雪松边走边介绍,语气中带着自豪,“去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站是星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李维是位四十岁出头的海归博士,热情地带领林别参观实验室。

“林书记,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工业视觉检测系统,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李维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设备介绍,“已经应用于星城多家制造企业的生产线。”

林别仔细观察着设备的运行,问道:“这套系统的核心算法是自主开发的吗?有没有考虑过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

“算法完全自主开发。”李维肯定地回答,“我们正在探索在医疗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但面临医疗器械认证周期长、临床数据获取难的问题。”

“认证问题可以协调市场监管局提前介入指导。”林别转头对韩雪松说,“科技创新需要各环节协同发力。”

接下来参观的是新材料实验室。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操作各种精密仪器,测试新材料的性能。

“我们研发的这款高温合金,性能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负责人介绍,“如果能实现量产,可以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卡脖子’问题。”

“量产面临什么困难?”林别问到了关键点。

负责人叹了口气:“中试环节投入太大,单个科研院所难以承担。而且即使中试成功,产业化还需要配套的厂房、设备、熟练工人...这些都不是我们擅长的。”

林别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问题。

按照原计划,下一站是参观高新区引以为傲的独角兽企业——星耀科技。但林别再次提出了“随机调研”的要求。

“附近有没有正在孵化的早期科技企业?我想去看看最原始的创新状态。”

这个要求让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东有些为难:“孵化器里的企业都比较早期,条件也比较简陋...”

“就是要看最真实的状态。”林别的态度很坚决。

于是,车队转向来到了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与刚才参观的现代化研究院相比,这里显得拥挤而朴素。开放式办公区内,几十个创业团队正在埋头工作。

林别随机走到一个正在调试设备的团队前。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台造型奇特的机器激烈讨论着,甚至没有注意到身后来了人。

“你们在做什么项目?”林别轻声问道。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啊...我们在做微型卫星推进系统。”

“卫星推进?”林别很感兴趣,“能具体说说吗?”

年轻人一下子来了精神:“我们研发的是一种新型电推进系统,比传统化学推进效率高十倍,可以让小型卫星在轨寿命大幅延长...”

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从技术原理讲到市场前景,完全忘记了面前的是市委书记。

“你们团队有几个人?融资进展如何?”林别等他讲完才问道。

“核心团队五个人,都是航天院校毕业的。天使轮融了五百万,现在正在寻求A轮融资。”年轻人说到这里,语气低沉下来,“不过最近见了十几个投资机构,都说技术很好,但商业化前景不明朗...”

“为什么?”

“卫星产业链太长,我们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没有整星制造企业的配合,我们的系统很难得到验证和应用。”

林别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走访了几个创业团队,发现他们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技术很先进,但缺乏应用场景和产业链支持。

在随后与高新区科技企业代表的座谈会上,林别把这些观察带了进来。

“刚才我参观了几家创业企业,感触很深。”林别说,“我们的科研人员很优秀,技术创新能力很强。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创新成果被困在实验室里,走不出‘死亡之谷’。”

会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认真听着。

“什么是‘死亡之谷’?”林别解释道,“就是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之间的那段艰难历程。这个阶段,科研经费已经用完,市场投资又觉得风险太大,很多优秀的创新项目就在这里夭折了。”

几个创业公司的负责人频频点头,显然深有体会。

“我们政府在搭建创新平台、提供研发资助方面做得不错,”林别继续说,“但在帮助创新成果跨越‘死亡之谷’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多。”

他提出了几个具体方向:“第一,要建立概念验证中心,支持早期科技成果的可行性验证;第二,要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分担科技企业早期融资的风险;第三,要推动大企业开放创新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应用场景。”

星城大学副校长、材料学家陈院士发言:“林书记说得非常到位。我们学校每年产生大量专利,但转化率一直不高。主要原因就是中试环节缺失,企业不敢接,投资人不愿投。”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林别当场表态,“请韩市长牵头,研究设立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可行性。我们要做创新者的‘第一个客户’,做创业者的‘第一个投资人’。”

座谈会结束后,林别对韩雪松说:“科技创新不是建几个实验室、给点补贴就能实现的。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让创新的种子能够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林书记,我完全赞同。”韩雪松说,“我们过去确实更注重硬件投入,在软环境建设上还有欠缺。”

回程的路上,林别一直在思考。星城的科技创新资源很丰富,但如何把这些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真正的创新合力,是他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当晚,他让秘书调来了全市科技创新政策的汇编材料,准备系统研究。同时,他指示政研室对国内先进城市的创新生态建设经验进行深入研究,为制定星城的科技创新新政做准备。

深夜十一点,林别还在办公室阅读材料。窗外,高新区的灯火依然明亮,那些年轻的创新者可能还在挑灯夜战。他知道,这些灯火中,可能就孕育着星城未来的产业竞争力。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孕育出来的。政府的角色不是指挥者,而是园丁,要为创新提供阳光、雨露和肥沃的土壤。”

这个认知,将直接影响他接下来在星城的科技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