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官弈 > 第19章 我心如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秘书长办公室的门在身后轻轻合上,将那场持续了数周的风波彻底关在了门外。调查结论攥在手里,薄薄几页纸,却重若千钧。上面白纸黑字,还了我清白,也在我心里刻下了一道永不磨灭的印痕。

走廊里安静得出奇,只有我自己的脚步声和水磨石地面接触发出的轻微回响。阳光从高窗斜射进来,在斑驳的墙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无形的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清明。

没有想象中的狂喜,也没有委屈的酸楚,心头涌动着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对组织最终公正的感激,有对陈书记、宋秘书长在关键时刻给予信任的动容,更有对官场险恶、人心叵测的彻骨体悟。

那支钢笔,那盒茶叶……现在想来,当时那一丝“不算特别贵重”、“寻机退还”的侥幸心理,是何其幼稚和危险!在权力的边缘行走,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致命一击的破绽。这个教训,是用险些政治生命断送的代价换来的,我铭记于心。

回到外间办公室,孙莉姐抬头看了我一眼,目光相交的瞬间,我看到了她眼中一闪而过的释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安慰。她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便重新埋首于文件之中。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知道,这段时间,她承受的压力未必比我小。

处里的气氛依旧有些凝滞。几个同事看我的眼神躲闪闪闪,带着几分尴尬和探究。我若无其事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拿起下一份需要处理的群众来信,开始专注地阅读、摘要。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奇异地抚平了我内心最后一丝波澜。

我知道,此刻任何刻意的表现——无论是故作轻松还是愤世嫉俗——都是不成熟的。唯有沉静,唯有如常,才能最快地让这一切过去,才能向所有人,尤其是向里间那位执掌汉东权柄的人,证明我的定力和价值。

下午,随陈书记去参加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座谈会。车上,我照常汇报着会议背景和主要参会人员情况,语气平稳,条理清晰。陈书记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偶尔“嗯”一声,表示在听。

直到下车前,他忽然睁开眼,看了我一眼,那目光深沉如古井,看不出情绪,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搞科技,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做其他工作,也是一样。”

我的心猛地一跳。这句话,看似在说科技工作,又何尝不是在点我?我立刻躬身回应:“书记教导的是。我一定牢记,沉心静气,做好本职工作。”

他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迈步下了车。

座谈会的气氛很热烈,各位专家争相发言,为汉东的科技创新建言献策。我坐在记录席上,飞快地记录着要点,大脑同时在飞速运转,将各位专家的观点与陈书记近期的关注点、省里的相关政策进行关联、印证。

当一位年轻的海归博士激动地谈到国外某种新兴技术时,陈书记似乎很感兴趣,追问了几个细节。我注意到,那位博士用的几个专业术语,翻译得有些拗口,陈书记微微蹙了下眉。

趁着讨论的间隙,我低声向坐在旁边的科协同志确认了那几个术语更准确、更通俗的中文表述。在后续的记录中,我不仅记下了博士的原话,还在旁边用括号标注了更易懂的表述,并简单解释了该技术的潜在应用前景。这些,都将体现在我最终整理的会议纪要里。

会议结束后,在回程的车上,陈书记看似随意地问起我对其中几位专家观点的看法。我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结合自己平时对相关领域政策的关注,重点分析了两位专家建议的可操作性与当前省里条件的匹配度,并提到了可能存在的瓶颈。

陈书记听得很专注,没有打断。直到我说完,他才缓缓道:“看来,这段时间你没闲着,书看了不少。”

“跟在书记身边,不敢不学习。”我诚恳地回答。

他嘴角似乎微微动了一下,旋即恢复如常,重新闭上了眼睛。

我知道,这场风波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训,更是一次淬炼。它像一把重锤,砸掉了我身上最后一点虚浮之气,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我不再去纠结于谁在背后捅刀子,也不再急于证明什么。我只需要做好“张伟”该做的一切——精准、周到、沉稳、可靠。

接下来的日子,我几乎将全部身心都沉浸到工作中。处理文件时,更加注重核实每一个数据,推敲每一句表述;随行调研时,观察更加细致,思考更加深入;与人交往时,更加注意分寸,严守规矩。我甚至重新梳理了自己那点微薄的人情往来,将所有可能引起误会的关系都处理得干干净净,界限分明。

赵志明似乎也察觉到了我的变化,他那些含沙射影的话渐渐少了,看我的眼神里,除了依旧存在的不甘,似乎也多了一丝别的什么,或许是忌惮,或许是……无可奈何。

我无心理会。我的心,如同被这场风波打磨过的砥石,更加平整,也更加坚硬。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根基不在处里那些微妙的人际关系中,也不在可能获得的某些虚名上,而在于里间办公室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在于我日复一日、精益求精的工作本身。

这条路还很长,但我心已定,步履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