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沪上警事:1950 > 第71章 真假难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李振邦刚准备去运输队的路上,突然就接到了紧急通知。兵团保卫部请他立即前往三号兵站,说是有紧急情况需要他协助。

赶到兵站时,保卫部的张科长已经在等他了。张科长脸色凝重,开门见山地说:“李振邦同志,我们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

原来,昨天傍晚,一支自称是“东北边防军特别行动队”的小队来到了三号兵站。他们持有完整的证件和文件,说是奉命执行特殊任务途中与主力失散,请求在兵站休整。

“问题出在哪里?”李振邦问。

张科长递过一叠文件:“这是他们的证件和介绍信,表面上看起来都没问题。但是......”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兵站的王站长觉得他们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具体问题。听说你在上海公安局工作过,有丰富的侦查经验,所以请你来帮忙看看。”

李振邦仔细查看那些文件。证件制作精良,印章清晰,介绍信的格式也完全正确。但他注意到一个细节:介绍信的纸张质地特别好,比志愿军常用的纸张要厚实光滑得多。

“我能见见这些人吗?”李振邦问。

“可以,但他们很警惕。”张科长说,“王站长试着问过几个问题,都被他们巧妙地回避了。”

在李振邦的要求下,张科长安排他扮成兵站的文书,负责给这些“特别行动队员”登记信息。

这支小队一共八个人,带队的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自称姓赵,说话带着明显的东北口音。队员们个个身材魁梧,神情警惕。

李振邦拿着登记簿走进他们休息的房间,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同志们辛苦了,我来做个简单的登记。”

赵队长点点头:“应该的。”

李振邦一边登记基本信息,一边看似随意地聊天:“各位是从东北哪个军区来的?”

“沈阳军区。”赵队长回答得很流利。

“这一路不容易吧?听说你们遇到了敌军?”

“是的,在松岳山一带遭遇美军巡逻队,打了一仗,和大部队失散了。”

李振邦注意到,在赵队长说话时,他身后的一个年轻队员不自觉地摸了摸左耳。这个微小的动作引起了他的警觉——在现代犯罪心理学中,这是典型的紧张表现。

登记到那个年轻队员时,李振邦特意多问了几句:“同志叫什么名字?家乡在哪里?”

“俺叫王铁柱,哈尔滨人。”年轻队员回答,口音确实是东北话。

“哈尔滨好啊。”李振邦笑着说,“我有个亲戚在哈尔滨道外区住,说那里的中央大街特别漂亮。”

王铁柱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啊,中央大街是挺漂亮的。”

李振邦心里一沉。中央大街在道里区,不在道外区。这个“哈尔滨人”居然不知道这个常识。

但他不动声色,继续完成登记。在询问每个人的参军经历时,他发现这些人的回答过于标准,像是事先背好的。

登记结束后,李振邦找到张科长和王站长,说出了自己的怀疑。

“但是他们的证件和文件都很完美啊。”王站长说。

“正因为太完美了,才值得怀疑。”李振邦分析道,“真正的部队在战时环境下,证件往往会有一些使用痕迹。但这些证件太新了,连折痕都很少。”

张科长皱眉:“你的意思是......”

“我怀疑他们是敌军伪装的。”李振邦压低声音,“很可能是会说中文的美军华裔士兵。”

三人商议后,决定先稳住这些人,同时暗中调查。

李振邦提议:“让我和他们多接触,找机会试探。”

下午,李振邦以“介绍周边敌情”为名,再次来到这些人的房间。他带了一张军用地图,故意把几个志愿军阵地位置标错。

赵队长看着地图,眉头微皱,但没说什么。

“这一带美军活动很频繁。”李振邦指着地图说,“特别是他们的华裔特种部队,经常伪装成我军人员。上个月我们就差点上当。”

他说这话时,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反应。果然,有两个人不自觉地交换了眼色。

“那我们得小心了。”赵队长面色不变,“谢谢提醒。”

离开房间后,李振邦立即向张科长报告:“基本可以确定,他们是伪装的。接下来需要确凿证据。”

“什么证据?”

“他们的武器装备。”李振邦说,“如果是伪装,武器上一定会留下破绽。”

在李振邦的建议下,王站长以“检查装备,准备补充弹药”为名,要求检查他们的武器。

赵队长起初很抗拒:“我们的武器装备都是机密。”

“这是规定。”王站长态度坚决,“所有在兵站休整的部队都要接受检查。”

眼看推脱不过,赵队长只好同意。

李振邦仔细检查了他们的武器。表面上看,都是志愿军常用的型号。但他发现一个关键问题:这些武器的保养方式很特别,用的是美军的保养油。

“这种保养油很特别啊。”李振邦假装随意地说。

赵队长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镇定:“这是我们在一次战斗中缴获的,觉得好用就一直用了。”

这个解释听起来合理,但李振邦心中的疑团更大了。

晚上,李振邦向张科长建议:“今晚派人监视他们。如果是伪装的,很可能会有所行动。”

深夜,李振邦和张科长亲自在暗中监视。果然,凌晨两点左右,那个叫王铁柱的年轻队员悄悄溜出房间,在兵站内四处查看,特别注意了弹药库和指挥部的位置。

“他在侦察地形。”李振邦低声说。

“现在可以抓捕了吗?”张科长问。

“再等等,最好能抓到他们通信的证据。”

第二天一早,李振邦又想出一个试探的方法。他让王站长通知这些人,说上级要求所有部队都要派人参加“政治学习”。

学习会上,李振邦故意讲错几个我军常用的政治术语。那些人虽然表面上认真听讲,但眼神中透露出困惑。

会后,李振邦找到张科长:“可以确定了。他们对我军的政治工作完全不了解。”

就在这时,通讯员送来一份急电:沈阳军区回复,他们从未派出过什么“特别行动队”。

“收网!”张科长立即下令。

保卫部的战士迅速包围了那些人的房间。当赵队长看到持枪的战士时,脸色顿时惨白。

“你们这是干什么?”他还想狡辩。

李振邦走上前,用英语说道:“游戏结束了,先生们。”

这句话如同惊雷,那些人下意识地摸向武器,但已经晚了。

在押解途中,赵队长——他的真名叫约翰·陈——用流利的英语对李振邦说:“你是怎么发现的?我们的伪装应该是完美的。”

李振邦也用英语回答:“完美的伪装是不存在的。你们犯了三个错误:第一,太过刻意模仿;第二,不了解我军的基本常识;第三......”

他顿了顿:“真正的战士,眼神是不一样的。”

经审讯,这些人果然是美军特种部队中的华裔士兵,奉命伪装成志愿军,目的是侦察我军后勤线路和指挥部位置。

“好险啊。”事后,王站长心有余悸地说,“要不是李同志识破他们,后果不堪设想。”

张科长握着李振邦的手:“振邦同志,你立了大功!我要向兵团为你请功!”

这件事很快在前线传开。李振邦凭借现代警察的专业知识,成功识破敌军伪装的事迹,成为了一段传奇。

兵团党委特地下发通报,要求各部队提高警惕,同时推广李振邦的识别方法。

在李振邦的建议下,各部队都建立了简易的“敌我识别程序”,包括询问一些只有真正志愿军战士才知道的细节问题。

这个方法很快发挥了作用。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又有多起敌军伪装事件被识破。

与此同时,李振邦把他的刑侦经验整理成册,编写了《敌特识别手册》,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言行举止、证件细节、武器装备等方面识别伪装敌军。

手册下发到各部队后,深受指战员欢迎。有个连长说:“这手册太实用了!就像给了我们一双火眼金睛!”

然而,李振邦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知道,敌军在失败后一定会改变策略。

果然,不久后,新的情况出现了。

这次是一支自称“医疗队”的小组,证件更加精细,伪装也更加逼真。他们甚至携带了真正的药品和医疗设备。

但是,在回答李振邦设计的“识别问题”时,他们还是露出了马脚——不知道志愿军医疗系统的特有编制和流程。

再次成功识破伪装后,李振邦意识到,必须建立更加系统的防谍体系。

在兵团领导的支持下,他开办了“防谍识别培训班”,从各部队选拔骨干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很实用:如何观察细节,如何设计试探性问题,如何分析证件真伪等等。

培训班上,有个学员问:“李教员,为什么你总能发现那些细微的破绽?”

李振邦回答:“因为我相信,再完美的伪装也会有破绽。关键是我们要学会观察和分析。”

他举了个例子:“有一次,我遇到一个自称是老兵的人,他的军装很旧,证件也很逼真。但是我发现,他敬礼的姿势太过标准,像是刻意练习的。真正的老兵,敬礼时会有自己习惯的小动作。”

这个案例让学员们深受启发。

培训结束后,这些骨干回到各自部队,又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战友。很快,整个前线形成了一张严密的防谍网络。

美军很快发现,他们的伪装战术不再有效。多个精心伪装的侦察小组都有去无回。

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改变了策略。

得知这个消息,兵团司令员高兴地说:“李振邦同志一个人,就相当于一个师的防御力量!”

然而,李振邦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开始研究美军的伪装技术,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分析被俘敌军特务的供词,他了解到美军有一套系统的伪装训练程序。于是他针对性地研究对策,不断改进识别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把自己在现代学到的犯罪心理学、侦查学等知识都运用了出来。

有一次,他甚至在对方开口说话前,就通过肢体语言判断出了其伪装身份。

“你是怎么做到的?”张科长惊讶地问。

“他的站姿太挺直了,像是长期接受美式训练。”李振邦解释,“而且他的眼神总是在观察,像是在评估什么,不像我们自己同志那样放松。”

这种几乎神奇的识别能力,让他在部队中赢得了“活雷达”的称号。

但是李振邦知道,这并非什么超能力,而是专业知识和细心观察的结果。

在朝鲜的这段时间里,他成功地识破了十一批伪装敌军,为保护我军防线立下了赫赫战功。

兵团党委再次为他请功,建议授予“一等功臣”称号。

在表彰大会上,李振邦发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体指战员提高警惕的结果。我们要时刻记住,敌人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