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赛后回放就知道,鲁道夫的本田赛车当时浓烟滚滚,后来在维修区还起火了,太疯狂了。” 我和印度力量的翁贝托·彼得罗内利边走边聊,随后三人一同被领进赛后新闻发布会厅。
马蒂·哈马莱宁坐在中间,我在他右侧,彼得罗内利在左侧。
“欢迎本场比赛的前三名车手。芬兰车手马蒂亚斯?哈马莱宁,驾驶 #4 号万宝路法拉利赛车夺冠,这是他在斯帕 - 弗朗科尔尚赛道的第四个分站冠军。中国车手张骋,驾驶 #3 号法拉利赛车获得亚军,作为受伤车手恩里克?德?马特奥的替补,这是他本赛季首次登上领奖台。季军是意大利车手翁贝托?彼得罗内利,驾驶 #21 号印度力量赛车。”
我右侧传来一个略带严肃的英国男声,向在场记者介绍我们的身份与所属车队,随后补充道,“提问时请说明您的姓名及所属媒体。”
“我是乔治?塔兰塔诺,来自《极速频道》。想请问马蒂和张骋:法拉利本次包揽冠亚军,表现堪称完美,对于 2010 年法拉利车手阵容的猜测与不确定性,二位如何回应?马蒂的合约仍在有效期,恩里克?德?马特奥虽有合约在身,但明年能否伤愈参赛尚未可知;张骋重返 F1 后的两场比赛表现亮眼,且有传言称费利佩?阿尔瓦雷斯可能加盟法拉利。对此你们有何看法?”
“呃…… 我不负责做决策,我只负责开车。这类问题你们得问米兰(车队负责人)。” 马蒂给出了他标志性的简洁回答,说话时强忍着笑意,逗得我也笑了出来。
有人说马蒂讨厌媒体、不愿回答问题,但我却觉得恰恰相反:他其实很喜欢和媒体互动,尤其热衷于抓住一切机会 “调侃” 他们。
“我的情况和马蒂差不多,说实话我也不清楚未来的安排。我与法拉利的合约到 2009 赛季结束,至于 2010 年,我目前没有更多信息可以透露。我当然希望法拉利对我的成绩满意,但说到底,这仍是恩里克的赛车,我只是个替补而已。” 我坦诚地表示自己并不了解法拉利的未来计划,同时也刻意淡化了自己留队的可能性。
由于之前一直在印地赛车领域,我对 F1 的圈内动态确实有些脱节,但据我所知,马蒂?哈马莱宁与恩里克?德?马特奥原本就是法拉利 2010 年的既定车手组合。
关于费利佩?阿尔瓦雷斯可能加盟的传言,我今天还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转念一想,以费利佩和他经纪人贝尔纳多的风格,这很可能只是他们为其他谈判所使用的策略。
我倒是知道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里?卡萨莱宁的合约将在本赛季结束后到期,而且他近期的表现一直没能跟上安东尼?哈里森。客观来说,瓦伦西亚站他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比利时站又再度 “隐身”,所以他的留队前景并不明朗。
不过,考虑到 2007 年的不愉快经历(两人曾有矛盾),很难想象阿尔瓦雷斯会放下身段重返迈凯伦,再次与安东尼?哈里森成为队友。
“我是里卡多?托尔尼,来自《意大利天空体育》。翁贝托,比赛尾声您一直在追赶法拉利,当时您的赛车有足够速度与他们竞争吗?” 一位意大利记者接过话头,将焦点转向这位印度力量车手。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今天赛车的升级效果非常好,我们在直道上速度很快,但在弯道表现欠佳。直道上法拉利能靠 KERS(动能回收系统)防守,而我在弯道又无法反击 —— 我的赛车确实很棒、很快,但今天缺少能与法拉利抗衡的关键条件。” 翁贝托的回答与我的判断基本一致。
KERS 电池虽重,但对于印度力量这种空气动力学设计相对简单的赛车来说,重量带来的影响并不显着;而我们按下 KERS 按钮时获得的额外动力,足以抵消我们在直道上的空气阻力劣势。
实际上,我们能靠 KERS 弥补直道短板,而翁贝托却没有办法改善他的赛车在弯道上的弱势。
“…… 想请问马蒂,比赛最后几圈您是领跑集团中速度最慢的。红牛车队的马克西米利安?伦纳虽位列第四,却刷出了全场最快圈,而翁贝托和张骋最终与您的差距都在 1 秒以内。您当时是在保守保胎,还是刻意控制节奏?” 一位英国平面媒体记者问道。
“嗯…… 我只是按照需要的节奏在跑。当张骋升至第二后,我知道他会挡住彼得罗内利,所以没必要全力冲刺。” 马蒂语气平淡,却难掩自信。
原来哈马莱宁当时还留有余力,而且他完全信任我能守住第二、确保车队一二完赛,所以在比赛尾声选择放慢节奏,从他的角度来看,比赛结局其实并无悬念 —— 尽管从外界视角看,最后时刻的争夺似乎紧张激烈。
这么看来,或许我目前的速度还没能完全追上队友,或许即便有机会正面竞争,我也未必能赢下这场比赛。
但无论如何,我能以亚军的成绩完赛,已是相当出色的表现。
或许给我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我能击败马蒂;或许不能。
但今天我唯一确定的是,我们为车队拿下了最完美的结果,我们俩都有理由为此感到高兴。
翁贝托同样有值得骄傲的资本:他效力的这支车队,前身是世爵,再之前是米德兰,最早可追溯到乔丹。
而他在同一个周末,为这支车队拿下了队史首个杆位、首个积分,以及首个领奖台。
凭借这一成绩,彼得罗内利帮助印度力量在车队积分榜上超越了红牛二队,并且能昂首挺胸地参加即将到来的主场比赛,因为他今天像雄狮一样与我们展开了激烈争夺。
法拉利也得以带着荣耀迎接即将到来的主场比赛。
本赛季至今,车队的表现本可能让他们遭受意大利媒体的尖锐批评,但现在我们终于在最佳时机拿到了正面头条,成功扭转了舆论风向。
如今,法拉利重新回到了发车格前方,而我也重返了 F1 赛场。
我不知道剩下的七场比赛会如何发展,也不确定自己能否借此机会在 2010 年实现全职回归 F1 的目标。
但无论未来如何,我都可以自豪地说:我回来了,并且站上了 F1 史上最伟大车队的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