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F1之飞驰人生 > 第196章 掌控局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 号车位居榜首,我们的 9 号车位列第二 —— 标致车队包揽了发车格头排,但两辆阿斯顿?马丁赛车却超过了 8 号车。

此前在赛百灵赛道,以及本次赛事前的练习赛中,我已逐渐适应了这款赛车;更重要的是,与赛百灵不同,斯帕赛道我熟稔于心。

考虑到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时,车队或许会安排更有经验的车手负责起步,我主动请缨承担本次赛事的起步任务。

当我们驶出 “公交站” 减速弯时,多辆赛车并排行驶,领先车辆仅以车头微弱优势领跑,前方便是拉索斯发夹弯。

耐力赛采用动态起步模式,7 号车将决定正式起步的时机。

在一阵漫长的等待后,我们的队友终于在接近终点线时突然加速,迫使我和身后所有车手仓促调整节奏。

我逐级升挡、提速,同时通过后视镜确认未被阿斯顿?马丁赛车咬住,随后刹车并向右切入这个狭窄的弯道。

在一场千公里耐力赛的首圈,没人会冒险从内线尝试超越。

驶出拉索斯弯后,赛道最具标志性的路段映入眼帘:艾尔罗格弯与莱迪隆弯。赛车需高速冲上坡道,越过一条小溪,最终驶入凯梅尔直道。

操控赛车向左转向,随后略微收油并向右微调方向,待冲上坡顶后立刻全油门加速。

尽管这款赛车的下压力远超 F1 赛车,但要全速通过艾尔罗格弯仍不现实 —— 至少在比赛初期,赛车满载燃油且轮胎温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时无法实现。

况且,我此刻并未打算争夺领先位置,至少目前没有。

毕竟这是一场耐力赛,我只是多车协同作战中的一环。

对我们而言,明智的策略是先与大部队拉开差距,再全力与领先的 7 号车展开真正的较量。

理想情况下,7 号车领跑,我驾驶 9 号车紧随其后,与前者保持 1 秒以内的差距,8 号车则突破阿斯顿?马丁的封锁,确保领奖台三个席位全归我们所有。

这样一来,我们既能掌控比赛节奏,又能让全法国车手阵容的 8 号车为我们阻挡后方的任何威胁;即便突发状况,我们也有三次机会守住领先优势。

但现实并非如此。驶过凯梅尔直道全程,领跑的是皮埃尔?卡拉奇安、尼科劳?莫赖斯与克里斯托弗?柯尼希斯曼驾驶的 7 号标致赛车;紧随其后的是詹姆斯?布拉汉姆、米格尔?格雷罗与我所在的 8 号标致赛车;第三名则是 009 号阿斯顿?马丁赛车,由几位阿斯顿?马丁厂队的顶尖车手驾驶 —— 尽管我对他们并不熟悉,但他们操控赛车的技巧显而易见。

第四名是 007 号 AmR 东欧车队赛车,由扬?沙鲁兹驾驶。他是沙鲁兹赛车系统公司创始人之子,该公司运营着 AmR 东欧车队,且已使用 Lola 底盘多年,因此这支车队成为了阿斯顿?马丁赛车运动的核心队伍。

车队另一位车手是托马斯?恩格,这位捷克车手同样经验丰富,曾参与阿斯顿?马丁 Gt1 组别赛事,甚至在 2001 年世界锦标赛末期为普罗斯特车队出战过三场 F1 比赛。

车队的第三位车手是维克托里娅?乌尔博纳维丘特,她的背景我此前已有所了解。

紧随 007 号车驶入莱斯孔布弯道群的是 8 号标致赛车 —— 这支全法国车手阵容的车队。其车手包括让 - 马克?马扎里诺、弗朗索瓦?蒙克莱尔,以及本周末临时顶替马克西米利安?勒克罗瓦的诺曼?西蒙内。

西蒙内拥有丰富的耐力赛经验,曾效力于美国勒芒系列赛的德费兰车队,同时也有开轮式赛车赛事背景:他是 2006 年冠军赛车大西洋系列赛的冠军,并在 2007 年参加了顶级的冠军赛车世界系列赛。

西蒙内是位极具天赋的年轻车手,足以胜任勒克罗瓦的替补 —— 勒克罗瓦因需参加 F1 西班牙大奖赛而无法参赛。

前面说到过,莱斯孔布弯道群,以重刹区闻名 —— 需在几秒内将凯梅尔直道上的速度完全降下来,随后向右转向,紧接着立即向左,最终再向右切入,同时压过路肩,开始下坡路段。首先遇到的是 10 号布鲁塞尔发夹弯,弯道初期较宽,随后逐渐收窄,呈右向下坡走势。

下一个弯道是 11 号弯 —— 这是一个速度较快的 90 度弯道,从 11 号弯驶向普鸿弯的途中,路面略微趋于平缓,但整体仍处于这段 “过山车式” 赛道的下坡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 F1 赛事中,根据赛车性能不同,普鸿弯几乎可全速通过;但驾驶这款大型原型车时,收油减速必不可少 —— 尤其是我正处于前方队友产生的乱流中。

我们从普鸿弯左侧的第二个弯心切入,任由车速自然提升,随后如同花样游泳运动员般,与队友同步驶过 13 号和 14 号弯。

两辆除编号外完全相同的赛车,以分毫不差的动作通过 13 号 90 度右弯,再切入与之互补的左弯(即 “校园弯”)。

此时路面已基本趋于水平,赛道设计师巧妙利用这一地形,在斯塔沃洛弯外侧设置了一段宽大的出弯路肩。刹车、切入右侧弯心、压过路肩加速,恰好为进入下一个弯道做好准备。

尽管路肩空间充裕,但仍有车手贪心不足 —— 我从后视镜中看到,一名车手因车轮压到碎石区,扬起了一团尘土。

不过这只是后方的小插曲,此刻我已完成 F1 赛事中定义的第二段赛道,意味着这场千公里赛事的首圈即将结束。

如前所述,我通过斯塔沃洛弯时压着出弯路肩,为进入 16 号弯创造了尽可能宽的入弯角度。收油切过赛道中线,压过弯心路肩,随后将赛车甩向出弯点 —— 确认不会撞上出弯处黑、金、红三色的轮胎墙后,立即全油门加速。

随着车速提升,布兰奇芒特弯的两个弯心逐渐靠近:第一次向左转向时可全速通过,但第二次必须收油,避免冲出宽阔的沥青缓冲区。

严格来说,这并不会损失太多时间,但比赛初期,保持赛车状态稳定、避免任何可能招致 penalty(处罚)的操作至关重要。

因此,我始终将赛车控制在白线之内,直至驶入赛道最新改建的路段。

2006 年,斯帕 - 弗朗科尔尚赛道因翻新与重新设计,暂停了 F1 大奖赛及多数赛事,最终形成了如今的 “公交站” 减速弯。重刹、切入一个近乎发夹弯的急右弯,随后的左弯速度仅略有提升。

驶出减速弯后,首圈的排名依旧是 “标致 - 标致 - 阿斯顿?马丁”。

不过阿斯顿?马丁已落后数个车身,比赛第一阶段的核心节奏,由我们两辆领跑的标致赛车与大部队拉开差距构成。

与此同时,8 号车仍被阿斯顿?马丁阻挡,逐渐落在后面。但我并未过分担忧 —— 毕竟在赛百灵赛道,这辆车曾发生 spin,一度跌至全场末位,最终仍能强势回升至亚军。

因此我相信,他们在比赛后期定能追回差距。

尤其本周末,诺曼?西蒙内作为马克西米利安?勒克罗瓦的替补,展现出了极强的实力与稳定性,这更让我信心十足。

另一个让我坚信全法国阵容的 8 号车能实现翻盘的原因,是我们从赛百灵赛道沿用至今的 “杀手锏”—— 轮胎双段使用策略(double-stinting the tyres)。

当大多数车队选择同一时间首次进站时,我们加注道达尔柴油,阿斯顿?马丁则使用海湾石油汽油;此外,阿斯顿?马丁必须更换新的米其林轮胎,而我们三支标致车队的轮胎损耗都远低于对手。

因此,我们的进站时间更短,最终成功包揽了比赛的前三名。

此刻我们在斯帕赛道已牢牢掌控局势,这样的优势绝不可能轻易放弃。

诚然,阿斯顿?马丁目前拥有更新、更快的轮胎,但一旦他们追近,我们所有人都将迎来第二次进站。

届时我们固然需要更换轮胎,但竞争对手同样如此,因此差距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赛百灵赛道上,奥迪之所以能夺冠,一是因为其赛车速度更快,二是因为我们三辆标致赛车在比赛中均出现故障 —— 即便如此,8 号车仍以领先圈完赛,与冠军差距微乎其微;而阿斯顿?马丁的速度本就无法与我们抗衡。

因此,我象征性地 “退居幕后”,专注享受比赛 —— 我清楚此刻的任务是确保紧跟前方 7 号车,保持争夺领先的竞争力。

我固然是一名 F1 车手,但在这场比赛中,我同时扮演着 “耐力赛新手” 的角色 —— 我驾驶这类赛车的经验最少,此次参赛也只是为即将到来的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进行演练,同时负责起步环节。

这意味着,超车并非我的职责,冒险更不在我的任务范围内。

对于习惯了 F1 与印地赛车节奏的我而言,这种心态调整颇具难度,但我这样开导自己:若换作他人驾驶我的赛车,因冒进的低成功率操作导致失误,我定会极为不满。

而我此刻的处境本质上与此相同 —— 布拉汉姆与格雷罗作为标致耐力赛车手的资历远胜于我。

尽管本赛季我们参加的赛事数量相同,但在耐力赛领域,我更像是一位 “访客”。

更何况,前方的 7 号车同样属于标致阵营,他们也是我的队友。若我此刻贸然尝试超车且失败,很可能会让五位队友的努力付诸东流。

2007 年西班牙站、2008 年澳大利亚站与加拿大站的 F1 比赛中,我因碰撞事故退赛时已深感愧疚,若是在需多人轮换驾驶的耐力赛中出现失误,后果只会更严重。

因此,即便感觉自己未能完全发挥潜力,即便觉得不够 “勇敢”,我仍在按车队的预期行事。

这是厂商车队的集体行动,是一场企业级的协作,如同一个由无数齿轮构成的精密机器 —— 如果说 F1 的环境鼓励个人英雄主义,那么耐力赛则更看重稳定性与团队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