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末世:空间造物主 > 第38章 废土垦荒兴农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钢铁避风港”的规模日益壮大,三百余口人的日常消耗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尽管多次搜寻物资,压缩饼干与罐头也渐渐捉襟见肘,新鲜果蔬更是奢侈品。林墨站在基地西侧的开阔荒地前,看着脚下龟裂的土地与漫天尘土,心中已有了长远之计——开垦荒地,自给自足。

“墨哥,这破地能种出东西?”万凯路叼着烟,踢了踢脚下的石子,东北腔里满是怀疑,“别说庄稼了,野草都长不出几根。”

林皓哲靠在拖拉机旁,痞笑连连:“万宝路你懂个啥,墨哥这是要搞生态农业,以后咱们就能实现面包自由、香烟自由……不对,是粮食自由了。”他刚说完,就被林墨瞪了一眼,连忙收起玩笑,“正经的,有变异核心和系统在,改造块破地还不是小意思?”

林墨确实早有规划。此前清缴兵工厂获得22.5点能力强化点,加上日常积累,共计41.3点,转化为413点系统资源。他打开系统兑换界面,目光锁定两项关键选项:“消耗150点资源,进行小范围生态环境改造(覆盖基地西侧50亩荒地);兑换平行时空高产作物种子(高产小麦x50斤、抗旱土豆x300斤、速生水稻x50斤),配套赠送种植培育手册。”

【兑换成功!生态改造启动,作物种子已存放至物资仓库。】

冰冷的系统提示音落下,基地西侧的荒地突然泛起淡淡的微光。龟裂的土地渐渐变得松软,干涸的土壤吸收着无形的能量,泛起湿润的光泽;空气中的粉尘渐渐消散,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弥漫开来;原本枯黄的杂草根部抽出嫩绿新芽,50亩荒地在短短半小时内,就从贫瘠荒漠变成了适宜耕种的沃土。

“卧槽!这也太神了吧!”万凯路惊得烟都掉在了地上,蹲下身摸了摸松软的泥土,“这比我老家的黑土地还肥沃!”

刘瀚林拎着点心袋跑过来,抓起一把泥土凑到鼻尖闻了闻,憨厚的脸上满是惊喜:“墨哥,有这地,我以后不仅能烤面包,还能做土豆泥、大米饭,让大家天天换着花样吃!”

林墨点点头,指着改造后的土地:“王富贵,统计劳动力,划分耕种区域;刘瀚林,你负责作物培育,种植手册给你,按上面的方法来;阿哲、万凯路,带领壮劳力翻地、引水;豆豆,改造灌溉系统,把基地的井水引到田间;剩下的人负责搭建温室大棚,应对极端天气。”

“收到!”众人齐声回应,一场轰轰烈烈的拓荒运动就此展开。

基地里的拖拉机、锄头、铁锹全部派上用场。林皓哲驾驶着改装后的拖拉机,在田地里翻耕,车轮滚滚,将肥沃的土壤翻起层层波浪;万凯路爆发力惊人,挥舞着铁锹挖沟开渠,动作大开大合,比旁人效率高出一倍;新加入的幸存者中有不少农民出身的同胞,主动承担起技术指导,教大家辨识土壤、规划行距。

刘瀚林则抱着种植手册,研究得格外认真。平行时空的高产作物与地球作物外观无异,却有着逆天的特性——高产小麦抗旱耐贫瘠,亩产可达千斤,三个月即可成熟;抗旱土豆适应性极强,单个重量能达两斤,且能无性繁殖;速生水稻无需大量积水,在湿润土壤中就能生长,两个月就能收割,一年可种三季。

“墨哥,这土豆能直接切块种植,每块留一个芽眼就行,”刘瀚林指着手册说道,“小麦和水稻需要先育苗,咱们得赶紧搭育苗棚。”

林墨立刻安排人手搭建温室大棚。庄士凡利用废弃钢材搭建框架,新加入的建筑工人负责覆盖塑料薄膜,豆豆则在大棚内安装了简易温控装置,确保作物在适宜的温度中生长。短短三天,十座温室大棚就搭建完毕,育苗工作同步启动。

播种的日子里,基地上下全员参与。林墨带头弯腰播种,将高产小麦种子均匀撒进育苗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摆放土豆块;女同胞们则负责浇水、覆盖土壤;萌宠军团也来凑热闹,巧克力蹲在田埂上,碧绿的眼睛警惕地扫视着四周,防止丧尸或野生动物靠近;毛球和短腿则在田间穿梭,偶尔用爪子刨出几只害虫,成了天然的“田园卫士”。

“阿哲,你浇水能不能均匀点?”万凯路看着被林皓哲浇得积水的苗床,忍不住吐槽,“你这是要淹死庄稼啊!”

林皓哲关掉水管,痞笑一声:“急啥,这作物是平行时空来的,生命力顽强得很,淹不死。再说了,我这是给它们补充水分,让它们长得更快。”话虽如此,他还是调整了浇水方式,变得细致起来。

播种后的日子里,大家每天都会跑到田间查看作物长势。得益于生态改造后的沃土与作物本身的优良特性,种子播下第三天就破土而出,嫩绿的幼苗齐刷刷地探出脑袋,长势喜人。

“墨哥,你看这小麦苗,长得比我老家的快一倍!”一位农民大叔激动地说道,“按这速度,三个月后肯定能大丰收!”

刘瀚林更是天天泡在田间,按照种植手册的指导,浇水、施肥、除虫,还特意用变异生物的粪便制作了有机肥料。他腰间的点心袋里,除了自己烤的点心,还多了装种子的小布包,走到哪儿带到哪儿,生怕作物出一点问题。

林墨则利用剩余的263点系统资源,兑换了一批农具和灌溉设备——电动抽水机、自动洒水器、除草机,大大提升了耕种效率。豆豆还将灌溉系统与基地的太阳能供电系统相连,实现了自动浇水,节省了大量人力。

时间一天天过去,田间的作物长势喜人。高产小麦长得郁郁葱葱,茎秆粗壮,麦穗饱满;抗旱土豆的藤蔓爬满了田地,根部结出一个个硕大的土豆;速生水稻则抽出了嫩绿的稻穗,微风一吹,泛起金色的波浪。整个基地西侧的田野,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与周围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成了末世里最动人的风景线。

三个月后,高产小麦迎来丰收。金黄色的麦穗压弯了麦秆,随风摇曳,散发着浓郁的麦香。基地里的众人喜气洋洋,拿着镰刀、收割机,投入到收割工作中。

林皓哲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一边收割一边哼着小曲,时不时还对着镜头拍一段视频:“各位观众,钢铁避风港第一届丰收节正式启动,高产小麦喜获丰收,以后咱们不仅有肉吃,还有白面馒头、烤面包,日子越过越红火!”

万凯路则扛着镰刀,割得格外卖力,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笑得格外开心:“墨哥,这小麦也太能结了!这一亩地,顶我老家三亩地的产量!”

刘瀚林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指挥大家晾晒小麦,一边盘算着要做什么美食:“墨哥,等小麦磨成粉,我给大家做白馒头、花卷、千层饼,再烤个超大的麦香蛋糕!”

收割、脱粒、晾晒、储存,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终统计,50亩荒地收获高产小麦斤,平均亩产近千斤;抗旱土豆收获斤,单个最大的土豆重达三斤;速生水稻也在两个月后迎来丰收,收获斤,一年三季的特性让水稻供应源源不断。

这些粮食不仅彻底解决了基地的温饱问题,还绰绰有余。王富贵将粮食分类储存进专门的粮仓,建立了详细的库存台账,确保粮食合理分配。

丰收后的第一顿饭,基地食堂里香气四溢。刘瀚林用新收获的小麦磨成粉,蒸了满满两大锅白馒头,还烤了麦香蛋糕和千层饼;用新鲜土豆做了土豆泥、红烧土豆、土豆炖肉;用新米煮了香喷喷的白米饭。

三百余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用自己双手种出来的粮食,脸上满是满足与自豪。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白馒头,老人们热泪盈眶地喝着白米粥,新加入的幸存者们感慨道:“没想到在末世里,还能吃上这么香的白米饭,跟着墨哥,真是选对了!”

林墨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欣慰。生态改造与异时空作物的成功,让钢铁避风港彻底摆脱了对外部物资的依赖,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这不仅是生存的保障,更是希望的象征——在这片废墟之上,他们不仅能活下去,还能活得更好,能重建文明的根基。

林皓哲端着一碗白米饭,走到林墨身边,难得收起了痞笑,语气真诚:“墨哥,你这步棋走得太对了。有了这些地和作物,咱们基地才算真正扎下根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林墨笑着说道,“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还要扩大耕种面积,培育更多作物,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让钢铁避风港成为真正的末世桃源。”

开垦荒地,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重建文明的希望。这些来自平行时空的作物,在改造后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就像钢铁避风港的众人一样,在末世的废墟中顽强生长,绽放出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