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今既有丐帮与少林双重指证,多数人便毫不犹豫选择了采信。

于是,不少人看向乔峰的目光悄然转变,敌意如寒霜般凝结在眼底。

若非此地严禁私斗,恐怕早已有人按捺不住出手。

“这位便是与公子爷并称于世的乔帮主?外表看来,并不像穷凶极恶之人。”

阿朱静静注视着乔峰,眉宇间浮起一丝不解。

她深知相貌不足以论人心,在真相未明之前,从不下定论。

面对四周刺骨的敌视,乔峰神色如常。

这些日子以来,类似的场面早已见惯,他已学会视而不见。

他向前一步,朝莫千源拱手行礼:“在下乔峰,拜见移花公子。”

莫千源微微抬手还礼:“乔兄无需多礼。”

乔峰嘴角微扬,带着几分自嘲:“‘兄’字不敢当。”

“今日前来,只为一问身世本源,再查真凶——那杀害我养父母与恩师之人究竟是谁。”

“大恩不必言谢。公子若有差遣,只要合乎道义,乔某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话语铿锵有力,字字如铁,一听便是说到做到的汉子。

莫千源凝视他片刻,忽而言道:“祸中有生机,逆境藏转机。”

“乔兄遭逢巨变,却也因此突破桎梏,踏入天人之境,实乃不幸中之万幸。”

乔峰闻言,心知所指何事——那日亲见双亲遗骸,悲痛欲绝之际竟顿悟大道,成就天人。

他肃然回应:“若有选择,我宁愿永生困于凡境,只求换回二老性命。修为于我,不过尘土。”

莫千源轻轻点头:“这话出自肺腑,我信。”

“世间伪善者如过江之鲫,担得起‘大侠’二字者,屈指可数。”

“你乔峰,便是其一。”

“良善不该蒙冤,英雄不应背负无端污名。”

“因此,你的请求,我应下了。”

乔峰双眼骤亮,难掩激动:“乔某感激不尽!”

话毕,退至一侧,静候莫千源揭示真相。

此时,阁中众人再也按耐不住。

“听见没?听见没?我就说乔大侠是清白的!连移花公子都亲口认证了!”

“唉,流言害人啊,一句假话传十遍,就成了‘事实’。”

“这其中必有隐情……”

“隐情?我看是彻头彻尾的阴谋!”

“乔峰本是江湖中人人敬仰的丐帮之主,怎会一夜之间变成被万人唾骂的契丹奸徒?这其中定有阴谋,绝非偶然。”

“说得对。能将一位大侠抹黑至此,幕后之人手段极为狠辣,心思也极深。”

“再隐秘的伎俩,在莫千源面前都藏不住。”

“乔峰能找到移花公子求助,足见他心中光明磊落。”

“正因他行事无愧于心,才敢直面真相,不惧流言。”

“我先前竟对他起过疑心,实在惭愧。”

“你们发现没有?乔峰的气息已踏入天人境界。”

“我也察觉了。这场劫难,反倒成了他突破的契机。”

“或许正是命运的安排,让他在苦难中蜕变为真正的巅峰人物。”

“北乔峰,南慕容……如今乔峰已走在前头,如同当年燕南天独步天下。”

“……”

众人低声交谈,言语间满是信服。

莫千源既已开口,认定乔峰清白、正直、乃当世豪杰,那便无需再辩。

事实,已然如此。

乔峰立于人群之中,感受到四周敌意悄然散去,耳畔尽是为他正名之声。

他心中震动。

此前蒙冤,百口莫辩,纵有千言万语,也难换一人信任。

可莫千源仅凭一语,便扭转乾坤。

声誉从谷底直升云霄。

他暗自庆幸,此行不负所望。

他曾为追查真相踏遍山河,却始终线索全无。

直至听闻莫千源之名——

传闻此人洞悉天下事,未卜先知。

于是抱着一丝希望前来。

今日arriving时,讲书已开始。

他未打扰,只静立书阁之外倾听。

越听越惊,越惊越佩。

原来世间真有如此通透之人。

心底的火苗,也随之燃起。

他默默等候,直到古墓一案落幕,察觉莫千源将闭门谢客,这才推门而入,躬身相求。

眼下看来,这一步,走得分毫不差。

五楼,九号房内。

“该死!”

慕容复双拳紧握,面色如墨。

北乔峰,南慕容。

虽并称于世,但他从未将乔峰视为同侪。

在他眼中,乔峰不过是个乞丐首领,粗鄙武夫。

而他自己呢?

大燕皇族血脉,世代贵胄。

即便江山不再,姑苏慕容仍为江南望族。

岂容一个出身卑微之人与他并列?

每闻人提“北乔峰,南慕容”,他便心头生厌。

真想怒喝一句:天下英雄,唯我慕容!

当然,这些话他只能默默藏在心底,绝无可能宣之于口。

并非他对乔峰有所畏惧,而是对整个丐帮心存顾虑。

大宋境内,丐帮势力根深叶茂,弟子遍布天下,影响力深远难测。要论江湖中的分量,无人能出其右。

慕容复心中所图甚大,虽不指望丐帮鼎力相助,但也万不能与其为敌。

一旦激怒这个庞然大物,暗中设障、明里阻挠,未来之路必将寸步难行。

可如今形势逆转——

曾被万人唾弃、背负血案的乔峰,竟因一场劫难突破桎梏,踏入天人之境!

而他自己,仍困于大宗师中期,止步不前。

两人之间的差距,如云泥之别,陡然拉开。

这般结果,几乎击溃了慕容复长久以来引以为傲的心境。

更令他不安的是,莫千源竟公开站出来,要为乔峰正名,洗去冤屈。

咚咚。

高台之上,莫千源环视四野,声音平稳却透着不容忽视的力量:“乔峰之事,牵连极广,来龙去脉颇为复杂。”

“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世人皆知,七大皇朝之间极少兵戎相见。”

“争斗多借他人之手,扶持小国或附属势力相互攻伐。”

“辽国由契丹人所建,国势强盛,位列皇朝之下最强一档,历来是各方拉拢的对象。”

“大宋与蒙元,皆有意将其纳入己方阵营。”

“但辽国始终未明确站队,在两大势力之间周旋自如。”

“宋元双方都不愿逼其倒向敌方,只得隐忍退让,辽国也因此获利颇丰。”

“三十年前,一位名叫慕容博的男子悄然现身元廷高层面前。”

“他声称有策可使辽国彻底归附蒙元。”

“元廷闻之振奋,当即允诺其所提条件。”

“原来此人出身不凡——”

“他是战国时期燕国王族之后。”

“六百年前,鲜卑慕容氏建立的燕国覆灭,后世子孙世代以复兴大燕为使命。”

“慕容博亦为此志倾尽一生。”

“他向元廷提出:若能促成辽国归顺,待日后天下动荡,蒙元须助慕容一族重建燕国。”

“新立之国,自当奉蒙元为主。”

“如此稳赚不赔的买卖,元廷自然欣然应允。”

“得到承诺后,慕容博悄然离去,着手布局。”

“他为何敢立此豪言?”

“只因他掌握了一个关键秘密——辽国权力核心之中,藏着一人至关重要:萧远山。”

“此人乃萧太后属珊大帐亲军总教头,深受宠信。”

“因其恩师出自大宋,他对宋人并无偏见,甚至迎娶了一位宋地女子为妻。”

“多年来,他一直推动宋辽和平共处,主张罢战修好。”

“宋、元两国争相争取辽国支持之时,辽国多数权臣倾向于投靠蒙元。”

“在他们看来,蒙元崇尚征战,气势凌厉,远比软弱的宋廷值得依靠。”

“唯有萧远山一人坚决反对,力主辽国应保持中立,不依附任何一方,借势谋利。”

“他向萧太后进言:宋室虽弱,不足为倚,但倒向蒙元,同样是险途。”

“为何如此?”

“倘若辽国成为蒙元之刃,必被驱使攻伐大宋。”

“一旦与宋交兵,不论胜负,辽军都将伤亡无数,国力渐衰。”

“若宋最终击溃蒙元,辽国难逃清算之祸。”

“若蒙元吞并大宋,辽国仍会被派去征讨隋、明诸国。”

“只要尚有战力,便永为他人刀锋。”

“时日越久,越深陷桎梏,再无自主之机。”

“况且中原七大王朝,五者同出一脉。”

“辽国若助蒙元灭宋,必遭其余四朝仇视。”

“难道蒙元真能以一敌五,席卷天下?”

“即便真成霸业,辽国也早已灰飞烟灭。”

“萧太后听后,心中震动,最终采纳其议,定下中立之策。”

“表面却含糊其辞,游走于宋、元之间,暗中攫取利益。”

“慕容博悄然得知内情,认定萧远山乃复国路上的大碍。”

“但他并不打算亲自动手。”

“他的图谋,是让宋人亲手杀死萧远山。”

“诸位可想知,此计若成,将掀起何等风波?”

会如何?

还能怎样!

“**!这慕容博当真歹毒!萧远山若死于宋人之手,萧太后岂能善罢甘休?”

“纵使她克制不动,那些亲元势力也会趁势而起,群起逼宫。”

“到那时,萧太后再无理由阻拦倒向蒙元。”

“战事必起,避无可避。”

“宋辽大战,不正是三十年前爆发的吗?足见慕容博之计已得逞。”

“可叹大宋民间为何对契丹恨之入骨?皆因多年兵戈,家家带丧,血债累累。”

“谁曾想,这一切的根源,竟是慕容博一手挑动!”

“此人可是姑苏燕子坞的慕容博?‘南慕容’之父?”

“正是他无疑。”

“原来姑苏慕容一族,竟是六百年前亡燕遗脉,一直图谋复国——此乃取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