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 > 第240章 殿前风断九重疑,天命将回一线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0章 殿前风断九重疑,天命将回一线生

镐京的天,阴得发闷。昨夜的雷雨未散,宫阙之上积水流光,似无形的寒气笼罩金阶。殿门初启,钟声未鸣,百官已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将裂未裂的压迫。

成王早坐于殿上,面色冷峻。案前横放的竹简上,封缄未开,印蜡深红。他的手指按在那枚御印之上,却迟迟不肯揭。

内史俯身低声:“陛下,诸卿已集。”

成王点头,目光在殿下一扫而过。召公、太师、毕公、鲁公皆在。最末那一席,周公旦身着玄衣,拄笏而立,神色恬然。

“周公。” 成王开口,声音沉而低,“孤召卿入朝,欲听洛祭之由。卿行礼越制,祭天非命,此举为何?”

周公俯首一拜,语气平静:“臣旦不敢越礼。洛祭非臣意,乃承先王旧仪。天命无常,人心可乱,臣恐礼崩而道失,故奉先训以镇四方。”

成王眸光微冷:“卿自言奉先训,然孤乃天子。天命在朕,岂容臣僚擅作?”

殿中一阵沉默,百官垂首。

周公徐徐抬目,拱手而言:“陛下,臣虽退居洛邑,心未敢离国。礼者,非为一人设,乃为天下所共守。臣以身行礼,欲安人心,不为夺权。”

成王冷笑一声:“安人心?人心可安于臣乎?”

周公沉声道:“人心安于德,不安于名。王有德,则天下附;王疑德,则天下危。”

此言一出,殿上众臣皆动。召公顿首请言:“陛下,周公之意,实为国安。昔先王以礼立天下,若今废其本,诸侯皆惑。”

成王不语,只抬手,令左右呈上一卷诏草。内史展开,殿上众目齐聚。

“废周礼,立新制。”

四字入耳,群臣皆惊。太师当场叩首,额血渗出石阶,声音哽咽:“陛下,礼者国之骨!周礼废,则天下无宗。此诏一行,王室必动!”

成王目光如刀,冷声道:“孤非废礼,乃革制。世移时易,礼可不改乎?”

周公神色不变,只缓缓叩地,语气似静水无波:“礼可随时而变,然变者其文,不可变其心。若心为私,礼亡矣。”

成王掌中玉笏轻颤,终于沉声道:“周公之言,意在制王。”

“臣不敢制王,”周公低首,“臣但求天下有序。”

风声忽起,吹得殿上烛火一阵乱摇。恰在此时,门外急报传入——

“启奏陛下!齐、卫两国兵退三十里,言‘周公在朝,天命未改’,请静候朝诏!”

殿上顿时鸦雀无声。

成王的手在玉案上轻轻一顿,低低吐出一口气。烛影摇曳,他的神色在光暗之间,忽而缓了。

周公抬首,目光平静:“天命在人,非在天。陛下若安,天下自息。”

那一刻,殿内的压迫似被风卷去。

成王起身,缓步下阶,终于在周公面前停下。

他凝视着那张历经风霜的面容,声音微哑:“孤昔疑卿,恐权夺于臣。今闻诸侯退兵,知礼存而国安。孤错矣。”

周公叩首:“臣不敢言王错。王能思礼之心,天下自正。”

成王伸手,亲自扶他起。那一刻,群臣皆伏地而泣。

天光自云缝中洒下,映在金阶与玉案之间。

殿门外,雷声已散。

镐京的风,也终于止了。

殿中静得仿佛连呼吸都能听见。

风透过丹楹,卷起烛焰,在金瓦之下摇曳不定。

玉阶上,成王的神情阴郁,面色苍白,指节敲在案几上,发出细微却急促的声响。

周公立于殿前,衣袍随风微动,神色不变。他等这场对峙,已等了整整十年。

召公与太师皆跪于阶下,不敢抬首。鲁公伯禽立于殿左,双手拱于袖中,目光静若寒潭。

“孤问卿——”成王的声音突然响起,带着一丝压抑的怒意,“礼出自谁之手?”

周公俯身一拜,语声沉稳如山:“出自王命,成于臣手。”

成王凝视他,唇角微抖,语调更冷:“既曰出自王命,为何诸侯皆言‘周公制礼作乐’,而非‘成王之命’?”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那是压在天子心中多年的疑石,终于被他亲口说出。

周公不避,抬首而答:“天命在上,礼法在人。先王命我立制,臣不敢违。礼若不立,诸侯无纪;礼若独立,天子失威。是以臣以王命为根,以天下为度。”

成王默然。殿外风声呼啸,如在回应他心中的波澜。

“孤信卿多年,亦疑卿多年。”成王缓缓道,“自先王崩后,周室半仰卿力。然卿退居洛邑,诸侯之心向东,孤在镐京,日受风言。若此非图权,为何天下皆以卿为圣?”

周公低叹一声:“陛下,圣名非我所求,乃天下所系。臣旦若为己图,则洛邑之坛,岂止祭天?而今不过昭示一理——礼立则国存,礼崩则人乱。臣之功过,俱在此中。”

成王注视着他,目光复杂。火光映在他的瞳中,红得如血。

许久,他起身,衣袍翻动,步下金阶。群臣屏息,唯听得他靴底击石之声。

“周公,”成王低声道,“若孤错怪于卿,天下可复?”

“陛下信我,则可复。”

这四字,沉若雷鸣。

成王忽而抬手,命侍从呈上铜鼎。那鼎中早已备好祭火,金光闪烁。

成王亲自取过那封“废礼诏”,一寸寸撕开,将其投入烈焰。

火焰冲天,映亮整座大殿。群臣齐呼“陛下圣明”,声音在九重殿宇间回荡。

成王举目望天,缓缓道:“自此以后,周公制礼,名归王命。孤当以此为信,以昭天下。”

周公肃然一拜:“臣旦不负此心。”

太师拂袖而泣:“天命不坠,大周可兴。”

召公抬首,见火光映在成王的面上,那一抹光既像焚心之火,又似复明之阳。

成王转向群臣,语声坚定:“孤昔疑于周公,实惑于己。礼既存,德可续。今复行周制,天下从心,不复更议。”

殿外风止,云开如洗。阳光破出,照在金阶,烛光与日光交织成一片。

群臣再拜。周公起身,神色平和,却在心底叹了一声。

“礼之立,在信;德之守,在人。王能信,则天下定;王再疑,则祸起。”

成王似有所觉,缓声道:“卿之言,孤铭心。”

两人相视,恍若一瞬,十年恩怨皆随风散。

然而这份安宁,并未能长久。

当日夜色将沉,宫门未闭,外城便传来急报——

“齐、卫之使,暗结东民旧贵,鼓动商贾,散言‘周礼复立,民将受困’!”

召公闻讯,神色大变。成王听罢,眼中光芒再变冷:“未息之风,又起东土。孤方释疑,而天下却不释孤。”

周公叹息,遥望夜空:“礼定于人心,不定于谣言。然人心易摇,须以行止之。”

“行止?”成王问。

“是。臣请行东,以礼安东国之民。”

成王静立片刻,终点头:“卿之意,孤不留。”

周公躬身一拜,转身而去。火光照亮他的背影,影与光重叠,一静一动,恰似天下之势。

那一夜,镐京重门紧闭,钟声自未央宫传出,回荡在风中,悠远而沉。

这正是:

九重火起疑心灭,万国云开礼自明。

风定一时仍有涌,天光微处照前程。

镐京重归宁静,天子释疑,周公复德,朝堂之上表面和缓,然诸侯之心未安,东土的暗潮再起。

礼之争虽息,权之势未平,一场更深的风暴,正在镐京之外酝酿。